2022年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178054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年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年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下表是反映宋朝社会经济的几则史料。据此可知,宋朝()史料出处湖州农户“以蚕桑为岁计”宋嘉泰吴兴志严州“谷食不足,仰给他州,惟蚕桑是务”宋严州图经“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宋史A.经济作物地位提升B.种植特色作物成为农业主导C.农业生产普遍商品化D.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蚕桑”“茶”都属于经济作物,且在一些地区成为“岁计”“要务”,这说明经济作物的地位提升,故选A项;仅根据湖州、严州和蜀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不能说明特色经济作物成为农业主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仍

2、然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中湖州“以蚕桑为岁计”,严州“惟蚕桑是务”,蜀地“民卖茶资衣食”等信息,可知宋朝农业生产确有商品化的趋势,但仅限于部分地区,“普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农业发展状况,无法体现手工业的情况,排除D项。2.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姑妇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著,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A.宋朝农业生产规模日益庞大B.封建时代手工产品质量低下C.宋朝农户经营方式日益多样D.宋朝普通农民家庭生活闲适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虽然涉及农业但是无法体现农业生产规模大

3、,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茧厚丝长无断缕”,可知蚕丝的品质较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题干材料既有农业生产又有煮茧缫丝,因此推断农户经营方式多样,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能体现农民家庭生活闲适,故D项错误。3.下面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可知宋朝()A.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图谱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C项错误;题干图谱未体

4、现经济重心南移的信息,故D项错误。4.元史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棉纺织业发展迅速B.政府加重了对小农经济的剥削C.家庭手工业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D.元朝时江南的经济重心地位得以巩固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可知元朝的夏税以棉纺织物代替,说明当时棉纺织业发展迅速,故选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剥削,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家庭手工业成为政府赋税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地位得以巩固,排除D项。5.宋朝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

5、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反映出()A.朝贡贸易为政府所垄断B.海外贸易政策较为务实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D.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外贸答案:B解析:宋朝下令限制政府层面的朝贡贸易,是因为朝贡贸易带来的是政府的亏空。同时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扩大中国的出口,带来更多的税收,由此可见宋朝实行务实的海外贸易政策,故B项正确。6.宋朝常常对农器、粮食、布帛等买卖免税,对民间小摊小贩零星细碎的日常生活品交易免税。据此可知,宋朝通过税收()A.抑制土地兼并B.稳定社会秩序C.促进租佃经营D.集聚商业资本答案:B解析:题

6、干材料说明宋朝对于重大商品征税,对于民间生活交易品免征税收,主要是为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论述的是商业,不是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租佃经营属于农业土地方面,故C项错误;D项中商业资本不符合古代农业社会的特点,排除。7.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由此可知()律令名称年份被禁止输出的纺织品种类“关市令”唐开元二十五年(737)锦、绫、罗、绣、丝绢、丝布“天圣令”北宋天圣十年(1032)未出现关于限制丝织品输出种类和区域的条例A.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B.宋朝不再对外贸进行监管C.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宋朝丝织品质量明显下降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唐律令对丝织品输

7、出限制规定较多,宋朝对丝织品输出没有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对外贸易的开放性更强,故C项正确。8.南宋诗人陆游说:“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B.宋朝南方手工业进步C.宋朝南方商业繁荣,出现了“交子”D.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可知当时朝廷的财政收入都依赖东南地区,故D项正确;A项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进步,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方商业繁荣及出现“交子”的问题,故C项错误。9.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发现,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

8、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该现象表明()A.宋朝经济繁荣人民富庶B.宋朝贵族门阀制度松动C.宋朝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仆役小吏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俨然贵族”,可知宋朝门阀制度松动,社会风尚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0.搜集、分析资料,可以探究历史的真相。下面我们通过分析各种类型的资料来探究宋朝的海外贸易。【走进政策】材料一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高宗(1)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统治者的什么态度?【关注史实】材料二两宋时,泉州、广州等地都有外国商人居住。政

9、府委派外国商人管理,这些管理人员要穿中国服装。外商聚居的地方,还设立学校,专供他们的子弟受教育。宋长友、肖厚建中国历史(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朝海外贸易的盛况。【综合分析】材料三宋朝时社会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繁荣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材料四下图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参考答案:(1)意思:海外贸易获利最丰厚,如果经营得当,可以获得上百万的收入。态度:宋朝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发展海外贸易。(2)盛况: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

10、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瓷器、茶叶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等。(3)原因:宋朝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荣;宋朝政府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具备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等。等级考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从宋朝开始,农业生产的余粮供应逐渐下降,每个城市的粮食供应圈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结果是向城市供应粮食的运输成本普遍提高。即以京城而论,对于漕粮的依赖愈来愈重,加重了财政支出。宋朝以后,大中城市普遍停止发展。可见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条件落后B.财政支出状况C.商品经济发展D.农业生产水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城市的发展与粮食

11、供应圈有关,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低,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需要通过从外地运输粮食,从而造成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多,也使城市发展受到影响,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交通条件落后,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每个城市的粮食供应圈的扩大加重了财政支出,故财政支出并非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2.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有()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比例/%西汉2 470 68519.89 985 78580.2唐朝3 920 41543.25 148 52956.8北宋3 025 54162.

12、91 122 47637.1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使南方人口大增C.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D.由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可知汉唐经济远比宋朝繁荣答案:C解析: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分南北,排除A项;北宋的政治中心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不在南方,排除B项;北宋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排除D项;经济重心南移和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故选C项。3.宋朝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同时,每个地区参加省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朝部分地区参试情况。这可以用于说明宋朝()地区

13、时间参加解试人数分配名额录取比例苏州庆历中2004501绍兴二十六年2 000131531福州绍兴二十六年3 40062561淳熙十年15 000622421A.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于人口增长B.名额分配确保了社会公平公正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D.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日增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录取比例越来越低,这反映出科举考试对士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故D项正确;表格信息没有体现出教育的发展,排除A项;名额分配不能保证社会公平公正,排除B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出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历代户口数摘录表。年份户数人

14、口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1223306259594978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427963421007820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923711253256229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1067796056486856隋炀帝大业五年(609)890756446019956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3000000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70952919309宋太祖开宝九年(976)3090504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1721173124969309(承担赋役的丁口数)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2088225846734784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1267080128320085(承担赋役的丁口数)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1343032259848964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1065287060545812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1062143660692856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19393587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27355462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208095796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398942036摘编自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指出其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