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策学生姓名:姚晓慧 准考证号:232910190056义务教育专业 摘要:当前社会越向前发展,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建设越显重要。他们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身体正处于急剧发展阶段,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接受较多但认知水平较低,教育若不及时得法,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引导,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舒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寄宿制;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对策Abstract:The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2、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ir psychology is complex, the body is in a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their active thinking, to accept new things but more lower cognition level, education, if not timely properly, very easy to fall into a wrong path. Therefore, the psychologic
3、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grasp the correct guidance, for every educators, especially the boarding school educators to comfort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work.Key Words:Board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前言 寄宿制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离开家庭进入封闭式环境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重要。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有近半
4、数以上存在种种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如厌学,离家出走,与家长、老师情绪对立,拒绝接受其教育,甚至还出现过自杀事件。这些情况在寄宿学校学生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本文就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进行初步的考察。另就心理建设成果所带来的有益之处进行浅析。一、 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1,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寄宿制学校的环境决定孩子们离开家庭独自进入集体生活。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比较复杂。大多子女在家专宠,所以在学校容不下他人。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的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问题学生中42%是人际交往出了问题。2,厌学 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5、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3焦虑易怒心理 寄宿制学生由于脱离家庭而需要独立生活,有时候遇到事情,不能及时与家人或老师沟通交流,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出现担心,紧张或忧虑并一直延续的情绪状态。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寄宿制中小学学生之间相处,由于不够成熟。对事情的认识和解决能力较不完善,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
6、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久而久之形成压抑,暴躁的性格。4嫉妒心理 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对物质生活的接触较比走读生要全面些。因而容易在同学之间产生比对心理。这种情况多在优生中发生。嫉妒心理所带来的后果,会使学生带来自卑,盗窃,分帮结派等不好的行为。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5. 低龄寄宿导致孩子感情脆弱 低龄寄宿导致孩子心灵的情感贫乏。 像一些人所期望的,也许在全日制寄宿学校就读的孩子独立能力有所增强,可这种独立能力的增强往往是以牺牲孩子身心健康和感情为代价的。对于孩
7、子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的关怀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如果过早地隔断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6. 行为习惯与自我约束力较差。 住宿后的孩子远离了家长的监管,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较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易出现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差、偷窃、打架等行为。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长对其过分溺爱,疏于管教,甚至对孩子听之任之。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而
8、很少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二、对策分析 从分析来看,寄宿制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客观的,但更多的是主观形成的。因此,寄宿制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 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也是班级管理人格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全、发展全面的新一代,是时代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师资队伍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心育队伍是
9、促进学校的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通过专家培训和校内自我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讲座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的心育意识和开展心理教育的自觉性,初步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各科任老师为主题的心育师资队伍。 2. 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由于各种主观原因,寄宿制学生很难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进入宿舍。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通过书面的形式,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向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做好保
10、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觉不到自尊,对这部分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中批评。只有从尊重
11、出发,学生才能敞开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3.创设温馨和谐的寄宿生活氛围,感受家一般的温馨。 过早独立生活的孩子,在情感上是缺失的,学校虽然不可能完全代替家庭和家长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创建家庭的环境,努力使学生对爱的需求和亲情得到满足,使学生对爱的缺失程度降到最低。无论是代课教师还是生活教师,尽可能要充当起妈妈的角色。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生活中的某一个细节,足以使他们倍感温暖,比如亲切地抚摸与拥抱、整理衣衫盖被子、倾听他们的诉说、帮他们解决一个小问题等。老师如果像妈妈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他们的情感如有所寄托,他们怎么会感受到孤独、寂寞呢? 4。建立家校联系制,拓宽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12、。 (1)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 定期召开家长会或不定时家访,通过沟通,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也要与孩子多沟通,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和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家人不只是在生活上要给予照顾,更要在心灵上给予呵护,而老师对这些孩子表现出的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及时引导和教育,还要教育其他的学生不要歧视、讽刺和挖苦这些孩子,多帮助、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因此,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才会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13、得以形成和发展。 (2)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心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所以,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楼房,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如给每幢楼起名,设置文化长廊、英语角,张贴家乡名人画像等,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与心灵的净化。良好的校园、班风建设,尤其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 (3).创造宽松的班级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除了常规教育之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班主任是关键人物。首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
14、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其次,班主任要爱心治班,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第三,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让小学生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4)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各科老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因此,学科教学应成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学科学习中的认知、情意和行动技能:主要有: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
15、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 4.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个别心理指导 寄宿制学生的心理是复杂、隐蔽、微妙的,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孩子,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问题是现实存在的,这个重任只能由学校来承担。学校可以派专人或聘请心理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也可根据实际条件设立心理辅导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开展心理咨询,交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三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它的内容已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以及实际生活当中。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就必须兼顾他们的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健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确保学生健康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那么他们的整体心理状态就会保持比较健康的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