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能力提高.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167577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能力提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能力提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能力提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能力提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能力提高.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能力提高 知识梳理一、燃烧和灭火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1可燃物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氧气(或空气)2隔绝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二、燃料与能源三、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吸热、放热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两种常见现象。目前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中考链接【例题1】(2004山东省烟台市)2003年12月23日晚,位于重庆开县的一口天然气钻井,由于违规操作引发严重的井喷事故,含有大量硫化氢()气体的天然气弥漫在方圆数千米的山地表面,无情地夺去了来不及逃生的243名村民的生命。根据专

2、家意见,在井喷封堵之前,先点燃井喷气体,使其中的燃烧生成和水以减轻毒害作用。随后,抢险人员成功地封堵住井喷,同时井喷地区出现的降雨也促进了空气污染的消除。试围绕以上描述,回答下列问题。(1)点燃井喷气体,其中转化为的化学方程式为:_;(2)总结出具有的一些性质(至少答3条):_;(3)遇到此类事故时可采取哪些自救措施(至少答2条)?_。【解析】本题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了考查。根据题意“点燃井喷气体,使其中的转化为”,可判断出转化为的反应物应为和,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出生成物除了有外,还应该有H2O,由此即可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含有大量

3、硫化氢()气体的天然气弥漫在山地表面”,可得出密度比空气大;根据“点燃井喷气体,使其中的H2S转化为”,可得出具有可燃性;根据“井喷地区出现的降雨也促进了空气污染的消除”,可得出能溶于水;另外还具有剧毒等性质。每人都要掌握一定的逃生方法和自救措施,学习化学会使我们做出更加聪明有效的决策。遇到此类事故时,可用湿毛巾等堵住鼻孔,一方面可避免被烟尘所呛,另一方面可溶解一部分;又因为密度比空气大,会沉积在山地表面,所以应该往高处跑;气体会顺风飘散,所以应该逆风逃生。【答案】(1)(2)有毒、密度比空气大、可燃、能溶于水等(答对其中3条即可)(3)用湿毛巾等堵住鼻孔、迎风而逃、往高处跑、戴防毒面具等(答

4、对其中2条即可)【例题2】(2005四川省成都市)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请回答下列问题。(1)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瓦斯属于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2)当发生瓦斯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_;A站在原地不动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C若眼前有水,应俯卧或侧卧于水中,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D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3)瓦斯爆炸后,为了防止二次爆炸,应采取的措施是_(答2条);(4)煤矿瓦斯爆炸有三个必须条件瓦斯浓度达到爆炸限

5、度、和足够的,对任何一个条件的有效控制都可避免瓦斯爆炸。据此,我国安全监管部门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三项措施。请对其中的任意一项措施进行解释:_。【解析】本题以生活实际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背景,考查对化学与能源、燃烧、爆炸的条件及灭火、防范爆炸措施的认识和理解。第(1)题考查的是瓦斯爆炸的化学原理,根据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推测出爆炸除一氧化碳外,还应该有水,由此写出化学方程式。第(3)题防止爆炸的措施是:切断电源、恢复通风、扑灭明火等。第(4)题由于爆炸是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的急剧燃烧,可知爆炸也和燃烧一样需要火源和氧气。根据瓦斯爆炸的一个必须条件“瓦斯浓度达到爆炸限度”,可知“先抽后采”是指降低井下瓦斯浓度;“以风定产”是指有多大的通风能力就维持多大的产量规模,防止井下瓦斯积聚。【答案】(1)混合物(2)A(3)立即切断通往事故地点的一切电源、恢复通风、扑灭明火等(4)火源;氧气;“先抽后采”旨在降低井下瓦斯浓度;“监测监控”是指建立和完善监测监控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以风定产”是指有多大的通风能力就维持多大的产量规模,防止井下瓦斯积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