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实践研究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15383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小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实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引导小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实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引导小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实践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引导小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实践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引导小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实践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引导小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实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小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实践研究(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山市2007年一般规划课题引导小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实践研究课 题 结 题 报 告江山市小学课题组 【摘要】经典古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针对当前学生对流行文化趋之若骛,却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我们开展了引导小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通过整合校本资源、创建班级文化、加强家校合作营造诵读氛围;开展竞赛类、展示类、活动类等活动激发诵读兴趣;以故事、歌曲、图画、情境表演等多种形式提高诵读效果。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丰富了经典古诗文的积累,开展了经典古诗文的研究,深化了经典古诗文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和品德素养得到了提高。【关键词

2、】 经典古诗文 诵读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1、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中华民族的智慧、胸怀和风骨在一篇篇经典美文中得以世代相传。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2、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时至今日,人类正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突飞

3、猛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更多的文化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我们的学生对流行歌曲耳熟能详,对影视歌星如数家珍,却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让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不仅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因此江泽民 课题负责人: 执笔:课题组成员: 略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3、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把学生锁定在几本陈旧的教科书和繁杂的题海之中,

4、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视野的不开阔,知识面的狭窄,人文精神的缺失,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在普遍下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但是,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所选的古诗文相对于整个文学宝库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每一个学生心中。二、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

5、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古诗文耐人寻味,简单的话语暗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现代语言就其表达的简洁和表现力而言,还不能说赶上古诗文。其实,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现代人写作不可能彻底离开文言。朱光潜五十多年前曾说:“白话必须继承文言的遗产,才可以丰富,才可以着土生根。” 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 “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西方有人认为中国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将成为经济大国,甚至是军事大国,其实中国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要无愧于这样的光

6、荣使命,不光是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让孩子从小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刘国正说:我赞成中小学生多读些古诗。古诗的教学,有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是嫌它古,二是嫌它难教难学。教学古诗,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渐染。教师只消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中国的经典教育,1994年由台湾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发起,他开办了“儿童国学班”。王财贵教授说: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从小

7、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儿童国学班”着重在反覆诵读、博学强记。不论是幼稚园中班、国小三年级,乃至国中二年,教材一视同仁,都要熟读四书、老庄、古文观止和唐诗。这一理念一开始就得到国学大师南怀瑾、季羡林、张岱年和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等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推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是中国青基会继成功实施希望工程后推出的又一项跨世纪工程,主要面向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活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之一,全国政协委员徐永光认为这有三个好处:一是开发少儿的记忆力。背诵能力的开发,也是一种智力的开发。二是打好语文基础。让少年儿童接

8、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一种活的文化熏陶。三是提高少年儿童的道德修养,“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一)、课题研究的内容1、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生受益,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2、精选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文,所选古诗文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以唐诗宋词为主要文本,选取上古至今的诗、词、曲,古今格言警句、成语寓言,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打印成册,让学生人手一册朗读背诵。3、采取灵活多样的吟诵形式。如:举一反三,以教材出现的古诗为重点辐射,连带出其他相关的

9、古诗来学习。诗配画和诗化作文:每周从背诵的2首古诗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配上想象的画面,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组织诗朗诵会、诗文集锦,给诗人写信等。4、及时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学生在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会有成绩也会有不足,及时地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能力,欣赏和审美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2、完善育人机制,挖掘诗文中的“育人”内涵,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中

10、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名篇、名段,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长期熏陶,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3、促使教师不断地汲取养分,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4、研究成果形成专题系列论文,有阶段论文和总结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并辅以学校营造的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品味古诗文。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

11、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五、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研究从2006年6月开始,到2007年10结题。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6年8月)(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收集课题相关资料,归类整理编写诵读材料。(2)组织课题组成员阐述自己对本课题的理解、体会以及实践经验。2、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2006年9月2007年10月)(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2)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

12、交流、总结体会及成果,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3、课题研究的形成成果阶段(2007年10月)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实验报告。六、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一)、落实诵读内容和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文化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去,教材的选择、内容的确定是极为关键的。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课题组成员决定将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作为首选内容,指导学生诵读。另外从经典名言入手,选择短小精悍的名言佳句推荐给学生。(见附件一)从易到难,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选择每一句不超过10个字的名言,并以生僻字的多少安排诵读的先后,力争学生在刚起步的

13、时候,不要因晦涩而生畏难之心。在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语言习惯之后,教师根据各班实际,再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读其他的圣贤典籍如:三字经、弟子规、大学、论语等。当然经典文化的内容我们不应该狭义地去理解,在学生诵读经史诗的同时,我们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简易读本的中华古典名著、小说、散文等等,引导学生在内容上进行广泛的阅读,提高学生对经典美文接触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阶梯式内容的编排是合理的,是会被学生所接受的,也完全能使学生在经典文章中受到全面的熏陶。科学合理地安排诵读时间,是学生能长期保持兴趣走进经典古诗文的必要条件。时间方面,我们利用这样几个板块:一是每天晨读抽出10分钟,二是每周一节阅读课,作为诵读

14、经典的时间。另外,利用班队课和综合实践活动时间,集中开展诵读指导,从而保证诵读的时间。我们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经典古诗文,使课内课外相得益彰。(二)、创设环境,营造诵读氛围1、整合校本资源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经典记住。在三幢楼之间的连廊上方,悬挂着精选的古诗文,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等。在食堂的墙壁上,贴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教师办公室的墙

15、壁上,贴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些都是可以充分挖掘利用的资源。(见附件二)校本资源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如网络资源。我们的部分教室配有整套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可方便快捷地上网搜集、积累有关资料,再以下载、摘抄等形式充实自己的古诗文学习。2、创建班级文化紧扣经典古诗文这一主题,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文名句,也可以张贴学生的作品,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副副诗配画作品,展示的是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学生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诗,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文气氛中。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为走进古诗文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同化力、促进力。3、加强家校合作诵读古诗文仅靠在校时间,当然不行。我们利用家长会,宣讲走进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性,取得家长支持。比如带孩子去书店,购置经典诵读必备的书籍,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我们还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从而让家庭、社会都成为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场所,使课题的研究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营造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让孩子尽情地倘佯在诗词的海洋里,去体验感悟古诗文中的内涵。(三)、开展活动,激发诵读兴趣由于经典古诗文大多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1、竞赛类背诵小能手评选 以班级为单位,以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为内容在学生中开展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