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推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147958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推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推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推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推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推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推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推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推荐)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他领导中国走向解放,同时他也是一位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格调高雅、积极向上,没有任何的虚假造作。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叫做沁园春雪,大家跟着我来温习一下,能记得的同学跟着我一起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

2、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沁园春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会给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诗歌深远优美的意境。 二、背景介绍(词)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词?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也叫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会有另外的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

3、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叫“沁园春”。沁园是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标题是长沙,是以地点作为标题。这就要联系毛泽东写这首词的背景,大家看书上的背景简介: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4、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沁园春”这个词牌都分上下两阕,每阕的句数、字数都有规定,所谓“词有定阕,阕有定句,句有定字”。我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朗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在写作上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也就是,哪一部分着重写景,哪一部分着重抒情,然后咱们再来看,他如何将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 (解决字音

5、,上阕着重写景,描写这一次重游橘子洲的情景,景中有情。下阕着重抒情,回忆过去的往事,情中见景。) 四、写景,寓情于景 1、既然上阕重在写景,那么我们来看看毛泽东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样的湘江秋景图。请大家朗读上阕,思考:前三句作者交代了哪些内容?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这一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用法,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那么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唐代诗

6、人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政治改革,被贬永州,身处逆境而写,表露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独钓寒江”与作者意境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其他伟人的的胸襟境界又不可同年而语。)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寒秋”一语既点季节,又渲染苍凉严肃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沉雄的基调。 2、下一句中的“看”是一个领字,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一般词的上下阙都有一个,它们在句中起着领

7、起下文的作用,非常重要,读诗词的时候要注意找准这些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要稍加停顿。那么这个“看”字,统领了下面的那几句话呢? 答:对,统领了下面7句,大家朗读一下这七句话,注意节奏,思考: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作者视角:“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视,近景 “鹰击长空”仰望,高景 “鱼翔浅底”俯瞰,低景) 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对,是“远眺”,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这是“近观”。这写的是

8、“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生:“仰视”,写的是“高景”“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写的是“低景” 重点字词:“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红”这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遍”写出了红之广,红得彻底。“染”拟人手法。引西厢记长亭送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漫”字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碧透”写出了湘江之水清澈见底的特征。“遍”与“透”为互文(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争”的使用,给

9、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击”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几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从远景、近景,天上、水中为我们进行了有序的描写,互有照应,相映成趣。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以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

10、堪冷落清秋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把秋写得无比可爱,“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

11、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4、“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问”、“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答:设问。“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词,其实,

12、“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这三句的大意: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这广阔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13、? 5、小结: 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 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板书:湘江秋景图 看 远眺 万山红遍 静景 问动作之劲 =“争”“击”“翔” 层林尽染 谁色彩之浓 =“红”“碧” 近观 漫江碧透 主数量之多 =“万”“层”“百” 百舸争流 沉竞争之烈 =红绿争辉,船只争流, 仰视 鹰击 浮鹰鱼

14、争乐 俯视 鱼翔 动景 ? 第二课时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1、下阕重在抒情,那么我们来看作者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1.思考:“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与“独立”呼应,“携来百侣曾游”与上阕“独立寒秋”形成对比。 这两句写道: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峥蝶岁月概括了毛泽东和他的革命战友们聚会、游览所度过的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岁月比作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异的崇高美。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

15、密团结。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以前那些不寻常的岁月,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么他所回忆的都是些怎样的人和事呢? 资料: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