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测试分析.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146970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测试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测试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测试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测试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测试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测试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测试分析高二语文备课组 王继敏 一、测试综述 语文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测试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综合运用语言文字有关知识、能力和方法。试卷满分150分(此仅为模块考试,模块评定还须加入其他考评分),考查所用语言材料部分来自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和高考试题。 试卷结构参照2009年高考全国卷和自治区学业水平考试娟,包括语言知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和语言文字应用、论述类文章阅读、语言表达、写作七大部分,考查目标涉及课程标准相关部分。其中语言知识部分10小题30分,主要考查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病句、修辞等。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部分3小

2、题9分。文言文阅读部分3小题9分。古文翻译和语言文字应用部分2小题9分。论述类文章阅读4小题22分。语言表达部分2小题11分。写作部分60分。附加题20分,主要考查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附加题得分作为学生综合评定的依据。这次测试仍然要求附加题不写的考生得分不超过80分,有2名学生因此被降分处理。这次水平测试仍然要求学生用黑色笔答题,全年级无人违反此项要求。评卷中单列卷面分5分。另外,本次考试评卷对答题规范首次提出具体严格要求,第17、20、23题语言表达不规范的(比如句末无标点)直接以0分论处,一部分学生因此丢掉10分。 全年级成绩统计见下表:全年级成绩统计分数段 人 数 127分以上 11201

3、25分 36110119分 3199099分 473 90分以下 23 最高分 129分 平均分 109.5分 二、考情分析及应对策略 第一大题语言知识。 第1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抽样统计难度0.71。本题主要辨别多音字的字音。选错的同学,84.2%都选择了B项,可见B项中呼天抢地(qin)对考生是一个迷惑,“呼天抢地”的“抢”字正确读音应是(qin)。方法指导:掌握多音字在词语中正确读音的主要方法是以义辨音。 第2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抽样统计难度0.70。其他选项考生的选择率都在10%左右。这类题的功夫重在平时的积累,养成规范写字及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第3

4、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抽样统计难度0.92。这道题比较简单,考生得分率很高。 第4题考查古今异义。抽样统计难度0.24。本题60.6%的考生都错选了A项“忌不自信 ”。这是考生单从字面上理解而忽略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导致选错。“忌不自信”是宾语前置,其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第5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抽样统计难度0.18。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D。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使用对象应是写作,本句明显是使用对象错误。其他各个成语使用都是正确的。其中考生错选C的占45.5%,凄风冷雨: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境遇悲惨凄凉。题中句子是选取了它的本意。 第6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错选C的占48.

5、5%。C项句子的毛病属搭配不当,动词“蔓延”在汉语中一般与可能不断向周围扩展的事物或现象搭配,而句中“病情”只能与说深浅方面的词语搭配,比如“病情加重”或“病情严重”,该句修改可将“病情”改为“疫情”。第7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中的“表意不明”。抽样统计难度0.74。本题来自2004年高考全国丁卷第6题,重点考查句子歧义。 第8题考查对复句结构层次的划分。本题源自课本语言文字应用第84页,错选A的占66.7%。建议复句的结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让考生在假期温习巩固。 第9题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抽样统计难度0.46。本题是2009年高考湖南卷第5题,错选B的占47.0%。上下句用字、词义不宜重复,B项

6、“荷花”与“芙蕖”重复,在传统上也是“秋月”对“春风”更合意境。 第10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抽样统计难度0.56。这类题型最直接的做题方法就是排除法,同时要注意隐藏信息。错选的同学多数选择了A,由此可见,考生错选的原因是没理解短文中的语义转折的具体位置。 第二大题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这次考查的文章取自罗琨的甲骨文解谜(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第11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第12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抽样统计难度0.46。A项与原文第二段第一句意思基本符合。第13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总体来看,第二大题难度不大。这篇文章在前几天的模拟测试中做过,也是考生这次阅读

7、比以前失分少的一方面原因。反过来思考,刚训练过,每小题都有30%多的考生做错也说明考生掌握知识不牢固等问题,值得我们教师思考。 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 这次选考的古文是人物传记,选自北齐书苏琼传,是1999年全国高考卷第二题。第14题考查古今异义。第15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第16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因难度设置相对较低,学生得分率较高,并未产生太大的障碍。 第四大题古文翻译和语言文字应用。 第17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抽样统计平均分2.88,难度0.72。第一个句子中“径”的翻译和句子大意各1分。第二个句子中“一身”“活”的翻译和句子大意各1分。第一个句子有的考生漏译或错

8、译“径”,这里的“径”应为“直接”的意思;有的不能根据上下文中“谈问玄理”“何由得论地上事”等信息推测“青云间”的意思,错误理解为苏琼在吹捧道研或者苏琼真能把道研带到天上飞。第二个句子难度不大,但是部分考生翻译准确性差,如把“获罪”翻译为“受罪”,如“千室”翻译为“千万人”“数千人”,不少考生翻译时把“抱怨”错写成“报怨”。本题的考查暴露出考生在文言语句翻译中的两个弱点:一是部分考生文言理解能力差,没有读懂文章,根据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不高;二是缺乏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的意识,满足于大致意思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建议下学期结合古代诗文的学习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指导。 第18题考查正确理解和使用熟语。

9、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熟语的积累和理解,建议指导考生对熟语进行分类整理,点滴积累,准确运用。 第五大题论述类文章阅读。(王扬撰写) 材料的形式为谈话类,内容围绕中考生的文言文学习问题,通俗浅显,但由于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查细致深入,所以考生的作答情况并不理想,失分较为严重。 考试时认真阅读材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同时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所以我们在平时要经常提醒粗心的考生认真阅读材料。还有部分考生问用了“掺杂”、“杂糅”等字眼,误解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也没有得分。卷面勾画严重者不得分。 第六大题语言表达。(刘静撰写) 第22题考查语言的得体。抽样统计平均分2.16,难度0.72。本题改自20

10、07年高考全国卷第19题,设误点主要在谦敬词和称谓语,找对一处并改对1分,共3分。大部分考生都能找到不得体的地方,只是在改的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如:将“小有名气”改成“大有名气”“名声大噪”等,将“犬子”改为“虎子”“长子”“孝子”“令郎”等,将“有幸”改为“赏脸”等。由此可见,考生对谦敬词和称谓语的使用掌握的还不是很好,还应继续加强练习,积累相关词语。 第23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准确。课文题目1分,连贯1分,课文特点2分,共4分,抽样统计平均分3.18,难度0.80。本题失分原因如下: 答题不规范,没有标点或标点书写不规范。 课文题目不在必修15中,而是小学或初中的课文篇目,如:出师表桃花

11、源记孔乙己故乡沁园春 雪等。也有个别没有题目或题目不当,如:直接写“必修一”,“红楼梦”“沁园春”等。 错别字。特别是“沁园春”的“沁”字。 泛泛而谈,不能体现课文特点。 对于本次相对比较简单的语言表达题,很多考生并没有拿高分、拿满分,说明简单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因此,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大基础知识的学习力度与强度,争取做到少失分、不失分。第七大题写作。 第24题考查写作能力。本次作文要求以“汉字,我爱你”为题,属命题作文。每个考生都有内容可写,写好却并不容易。抽样调查,抽样统计平均分32.14,难度0.84。 就文题而言,有两个要点:一是“汉字”,二是“爱”。 就第一点来看,大多数考生都能

12、审准题目,以“汉字”为主体去写。但个别考生没有分清“汉字” “汉语”“文字”“语文”的概念,转而写成了对“汉语”、“文字”或“语文”得热爱。这类作文判为偏题,得分在26分左右,以致于不少考生的作文结构和文采都很好,却与高分无缘,甚是可惜。 就第二点来说,绝大多数考生都能表达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但少数考生还不会适当的表达这种情感。比如有的作文,通篇都是对汉字发展史的回顾,言语之中情感表露几无,但到文章的最后一段突兀的出现一句,“汉字,我爱你!”,有的甚至还没有最后的点题之笔,这样的作文给人的感觉平淡无味,得分也是很平常,一般在30分左右。 简单的题目,往往更具有挑战性,这次作文虽然难度很低,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一个一般的分数,但优秀者较少,大多数得分集中在3235分之间,36分以上就属于亮点作文。全年级最高分39分,而优秀者多胜在文采一项,可见,对于作文发展等级的训练应是我们接下来写作训练的重点,要让我们的考生学会在自己平淡的作文之中增添亮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