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146848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第一节 遗民

2、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屈大均和吴嘉纪 其他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据卓尔堪明遗民诗辑录,有作者四百馀人,诗歌近三千首,比南宋遗民诗在数量和质量上皆有过之。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杜、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他们受传统的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对清朝的民族压迫与歧视,虽然出发点仍是儒家的“严夷夏之防”,如顾炎武所说:“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夷夏之防,所系者在天下。”(管仲不死子纠,日知录卷七)但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特定时期,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奔走呼号,以“有亡国、亡天下”区分朝代更替和民族沉沦,用“保天下者,

3、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生存危机和民族忧患,唤醒人心,复兴家国,显然包含着反对压迫和侵略的正义性和爱国精神,在当时激励了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对后世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遗民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敬仰的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在江

4、南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亡命北方,考察山川,访求豪杰,图谋恢复,晚年终老于陕西华阴。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精卫讽刺专营安乐窝的燕雀之辈,表示“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决心。京口即事歌颂史可法镇守扬州的英雄业绩。千里述自己参加王永祚领导的湖上抗清义军。海上四首,则以凝练沉重之笔,抒发登高望海的悲壮情怀,坚苍质实。如第一首: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

5、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诗中洋溢着决心报国、抗清复明的坚强信念。他劝友人善处珍惜,保持操守,“寄语故人多自爱,但辞青紫即神仙”(友人来,座中占二绝)。到垂暮之年,仍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有恭谒孝陵、再谒孝陵、自大同至西口等。随着岁月的消失和希望的幻灭,渐知挥戈返日之无术,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心,至死犹坚,故其诗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目望河清。”又酬傅处士次韵:“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都可说是掷地作金石声。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

6、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顾诗在清代评价就很高,沈德潜说:“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集卷十一)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以反对阉党著名,清兵入关,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关心天下治乱安危,以学术经世,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

7、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哭沈昆铜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如“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卧病旬日未已,间书所忆),“莫恨西风多凛烈,黄花偏奈苦中看”(书事),“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皆勃郁浩然的正气。山居杂咏更是铿锵的誓言: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着多。王夫之()字而农,号艹斋,湖南衡阳人。

8、明崇祯举人,曾从永历桂王举兵抗清,南明灭后隐遁归山,埋首著述,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学者称船山先生。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半岁青青半岁荒,高田草似下田荒。埋心不死留春色,且忍罡风十夜霜。”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落花诗、补落花诗、遣兴诗、读指南集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乘春春去去何方,水曲山隈白昼长。绝代风流三峡水,旧家亭榭半斜阳。轻阴犹护当时蒂,细雨旋催别树芳。唯有幽魂消

9、不得,破寒深醴土膏香。”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七绝走笔赠刘生思肯:“老觉形容渐不真,镜中身似梦中身。凭君写取千茎雪,犹是先朝未死人。”以诗明志,直到“垂死病中魂一缕,迷离唯记汉家秋”(初度日占),仍然不忘故国岁月,于凄楚里见其高风亮节。遗民诗人可与顾、黄、王并肩的,当推吴嘉纪和屈大均,吴多作危苦之词,屈则富于浪漫幻想。吴嘉纪()是一介布衣,与煮盐灶户为伍,困厄潦倒,深受压迫剥削和灾祸肆虐,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风潮行、朝雨下、海潮叹等述泰州一带自然灾害,惨不忍睹。挽饶母。难妇行、过兵行等,揭露清军屠杀掳掠,令人发指。临场歌、归东陶答汪三韩过访等,反映官吏催

10、租逼税,敲骨吸髓。东家行记江北婚嫁陋习,李家娘写“扬州十日”惨象,一钱行赠林茂之赞遗民品质,或长歌,或短制,直抒胸臆,纯用白描,但他运思深刻,写状如绘,如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明白如话,不假雕饰,靠内在感情把盐工之苦写到极致,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直朴古淡的苍劲风格。屈大均()曾削发为僧,还俗改今名,北上游历,密谋抗清,“险阻艰难,备尝其苦”,诗歌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他以屈原后代自居,学屈原和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如万壑奔涛”,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大

11、同感叹、猛虎行、菜人哀等揭发清兵屠戮暴行,旧京感怀、过大梁作、登罗浮绝顶等诉说家国兴亡悲哀,梅花岭吊史相国墓、哭顾宁人、赠傅青主等抒发仰慕忠节之情,大都抚时感世,缘事而发,尤其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可与顾炎武相比,如“万里丹心悬岭海,千年碧血照华夷”(经紫罗山望拜文信国墓),“孤臣余草莽,匪石一心坚”(咏管宁),“七尺今犹壮,堪为大汉捐”(代景大夫舟自五屯所至永安州之作),即使壮志难酬,兴复无望,他也信心满怀,“纵是灰寒终不灭,神灵看与蜃楼同”(古铜蟾蜍歌),“乾坤未毁终开辟,日月方新尚混茫”(庚午元日作)。他的诗“以气骨胜”,豪宕而多苍凉悲慨之音,如通州望海:“狼山牧草满,鱼海

12、暮云黄。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乘槎无汉使,鞭石有秦皇。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凭吊沧海,想象奇伟,在雄健夭矫里寄寓故国之思,凄楚感怆,却也写出“超然独行”的豪迈气概。屈大均在清初影响颇大,又和陈恭尹、梁佩兰号称“岭南三大家”。陈恭尹()诗歌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也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长七律,邺中、读秦纪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梁佩兰()曾仕清朝,行藏出处与屈大均、陈恭尹有别,诗多酬赠与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状写社会民情,寄有深意,能独开面。其他遗民诗人,阎尔梅()的诗歌吊古伤今,感念时事,格调苍劲。满巡抚赵福星遣官招余余却之云:“殷商全赖西山士,蜀汉孤

13、生北地王。岂有丈夫臣异类,羞于华夏改胡装。”表白全节,可谓硬骨铮铮。他长于古体,绝贼臣胡谦光、沧州道中等豪宕雄壮,诗情激楚,是富有特色的作品。杜溶()诗学杜甫,风格浑厚,五律登金山塔浑灏精深,负名当时,诗人吴伟业说:“吾五言律,得茶村焦山诗而始进。”(徐世昌辑晚晴移诗汇卷十八)初闻灯船鼓吹歌抚今追昔,感慨秦淮歌舞盛衰,令读者欷太息而不能禁。钱澄之()诗歌写甲申国变,足可证史。悲愤诗、桂林杂诗、行路难等,以永历时事寄于诗,时歌时泣,悲痛感人。催粮行、乞儿行、田家苦等,写民众流离无告惨状,情浓意深,沉郁悲怆。晚年隐居乡间,民族感情与田园闲适融合一体,在田园杂诗、田间杂诗、夏日园居杂诗里,白描直写,

14、冲淡自然,既反映农村的生活,又砥砺自己的民族气节,“深得香山、剑南之神髓”,并有独具一格的特点。归庄()为人豪迈尚气节,与顾炎武有“归奇顾怪”之称。悲昆山、伤家难作、断发和万古愁曲等,声情激越,沉痛愤慨,万古愁更是清散曲少有的杰作。落花诗十六首,体物寄托,揭发士林的种种心态,哀婉酸苦。“不信江南百万户,锄只向陇头耕。”(己丑元日)写出遗民新的思想境界,也委实可贵。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清初散文 侯方域 魏禧 汪琬 其他古文家唐宋古文的传统,在明代受到了复古派学秦汉文和公安、竟陵派抒写性灵的冲击。明末清初,天崩地解,学者们倡经世致用,以振兴民族。顺应时代的要求,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都对散文写作提出了一些要求,散文在清初大致上回到了讲求“载道”的唐宋古文传统上,并对“道”及其他方面作了修正和扩展。清初的论说文多为学者所为,他们留心世务,研经治史,发表意见,作品不仅是优秀的散文,也有学术和思想上的价值,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夫之的黄书、顾炎武的生员论、形势论等。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