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个案探究.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145866 上传时间:2024-03-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的个案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的个案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的个案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的个案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的个案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的个案探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个案探究”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一、“个案探究”策略的提出和操作模式历史课枯燥乏味不受学生欢迎早就成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是不是历史本身的过去形态吸引不了学生呢?不是的,与中学历史课不受学生欢迎相对应的是历史剧、古装剧的大流行。笔者以为历史课不受学生欢迎有教材编写和考试制度方面的原因。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问题也很突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那种划书背书式的教学法虽已很少见,但普遍存在着轻视历史过程,侧重理论分析的现象,初听起来似乎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但实际上学生经过备考的反复训练,这些貌似分析理解的内容最终却异化为千篇一律的背景、原因、过程、影响、意义把生动的历

2、史变得枯燥乏味,面目可憎,这既是历史学科的悲哀,也是历史教师的悲哀。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正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能力呢?答案显然不是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历史学习能力、增进学生人文素养。这就要求变革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如果要在课堂上分析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只能是依托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同时这种面面俱到的讲述势必不能深入具体,教学就只能是抽象干巴,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个案探究”的历史教学策略,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确定中心

3、问题进行个案探究,依托教师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学生通过这些历史资料进行历史分析和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分析中的主体地位。中心问题只有一个,这就保证了分析能具体而深入,依托丰富的历史资料,就能保证历史教学能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本身的面貌。“个案探究”历史教学策略的一般实施程序是:确定探究主题提供历史资料解读历史资料合作探究问题交流总结整合确定探究主题 一般而言,课堂教学探究主题由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情况确定,这一探究主题即探究的历史“个案”。在探究主题的确定中既要考虑学生探究的可行性,又要兼顾问题的可探究性,即探究的问题尽量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能较好地概括教学内容本身,同时探究的主题也不应该是教

4、科书结论的简单重复。提供历史资料 课堂教学中的历史资料由教师提供,教师根据探究主题选择能说明问题的历史资料,作为学生探究的基础。在历史资料的选择中,应注意两点,一是历史资料应尽量多样化,文字、图片、声音、录象通过多媒体的历史资料来展现历史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无穷魅力;二是历史资料应尽量多面化,即能够反映历史问题的各个侧面,在有些开放性问题探究中,要有能反映不同观点的历史资料。解读历史资料 一般由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设计小组探究的形式,但学生在解读历史资料前教师必须针对主题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作为学生阅读史料的指南,避免散漫无归。就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指导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是十分重

5、要的。合作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问题是运用历史资料对主题和个案进行分析,分析中最常用的方式是谈话法,教师问学生答是多数教师掌握的较好的谈话法,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问难、辩论,学生向教师提出生成性的历史问题。总结整合交流 在个案探究环节后,教师要对这一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整合,由于“个案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策略中打破了教科书的体系,很多情况下又往往比较琐细,因此有必要通过总结和整合,为学生重建历史问题的知识网络,形成“大历史”的宏观视野。二、“个案探究”历史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则“个案探究”策略着眼于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即依托于教师提供相应的历史资料,每堂课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个案探究”,学生通过对这些

6、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历史学习能力。(一)运用史料突出历史的具体性。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性不能停留在小学或初中阶段的“讲故事”、“说过程”的形式,而应该用史料凸现历史的具体性,通过史料把抽象的历史分析具体化,展示“历史的细节”,尤其是通过史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养成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从而为课外自学提供能力基础。案例一:高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确定的探究主题是“我们选择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首先呈现三则史料:材料一:19世纪中叶,有位名叫萨拉古德的8岁女孩向矿山委员会提供了如下证言:“我是高沃媒矿的矿坑通风口值班工人。工作并

7、不累人,但我必须在没亮光的情况下值班,我很害怕。我早晨4点钟,有时3点半就起来,5点半以前出门。我从来不入睡。有时,心情愉快时,我就唱歌,但不是在黑暗中;在黑暗中,我不敢唱。我不喜欢待在矿坑里。有时清晨上班时,我非常瞌睡。我上主日学校,朗读“阅读使人充实”。我希望上学,不想待在煤矿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二:当女工的“幸福”我被推荐给一家有名的工厂。我从来没有打扮得如此漂亮。我唯一愿望就是要有漂亮衣服。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只花20克来泽我们就能买肉,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

8、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波普 一个女工的青春(1909)材料三:工人们随着工厂汽笛的鸣声而上、下班。他们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老是在场的监工的严格监督下。工作是音调乏味的拉控制杆、刷去污物、接上断线。雇主自然把他们的工资帐单看作是一笔应该尽可能降低的开支。因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尤其是纺织工业中的,更喜欢雇妇女和孩子,因为妇女和孩子更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且更服从命令。欧洲史通过三则史料,学生很具体地感受到了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二)重视个案探究中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体现在课堂中学生热闹地“参与”,而是看书和思考,注意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

9、能自学掌握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不多讲,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重视“引导、发现、探究、总结”。案例二:高一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确定的探究主题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方案”。首先组织“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的讨论, 在讨论前,教师设计了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闻一多像、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通过这种设计,学生的历史认同感被激发起来了,屈辱的岁月激起了师生对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顺

10、着这种历史情感,接下来的交流、讨论就十分成功。讨论后学生听邓小平录音,在录音的基础上思考: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解决统一问题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此外他还考虑了什么问题?在这一教学设计中,围绕主题有图片、音乐、文字、录音等多媒体的史料,使历史得到还原,展现了历史的具体和生动,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探究的热情。这一案例通过方案设计、问题分析,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三)注重史料和问题分析的开放性。历史内容的过去性,决定了“历史”是客观事实,不能任人装扮,但“历史”又是人们对过去的认识,所以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因而课堂教学不是把现成的问题答案、历史结论提供给学生,

11、而是挑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问题,引起讨论。学生有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见解,就会促使他们在课外钻研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问题分析的开放性是促使课外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案例三:高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确定的探究个案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合作与分歧”。教师围绕这一问题提供一些课外的史料,设计四个问题。如第二个问题三则史料。材料一:德黑兰宣言:我们三国表示我们的决心,我们的国家在战争方面,以及在随后的和平方面,都将共同工作。关于战争方面,我们已决定了将德军消灭的计划。关于和平方面,我们确信:我们的协力同心将导致一种永久的和平。我们怀着希望和决心来到这里,我们作为事实上的朋友,精神上朋友和志

12、同道合的朋友而在这里分手。材料二:斯大林关于欧洲第二战场给丘吉尔的信“在法国北部开辟战场,不仅能牵制希特勒在东线的兵力,而且使希特勒无法入侵英国。”丘吉尔坚持“地中海战略”,极力主张从欧洲柔软的下腹发动进攻。罗斯福对他儿子说:“每当首相坚持经过巴尔干进攻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十分清楚他实际上想要干什么。”材料三: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曾说,“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我和我的同事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有利条件。”思考: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上的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这说明了什么?史料的提供和问题的设计既反映出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的协作,也折射出反法西斯

13、同盟内部的分歧,运用了基本知识,分析讨论这些问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了深入的理解,看到了法西斯同盟的各个侧面,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全面而实事求是地理解历史。此外,“个案探究”的教学策略还应十分注重教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和关注历史学科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方面的作用。不是把问题答案提供给学生,而是挑动学生的思维,产生问题,引起讨论;不是去关注与现实生活无关的问题,而是通过教学彰显学生对历史和生命的体验。四、关于“个案探究”策略的两点思考(一)、史与论的关系“个案探究”策略的内涵有二:一是“史料教学”;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是通过“史料教学”的过程来实现的,所以“史料教学”是核心。“

14、个案探究”教学策略立足于史料的运用,通过生动丰富的历史资料的运用把历史课还给历史,而不是把历史课变成政治说教,通过史料分析,得出历史结论和历史启示。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历史问题的解决基于对史料的尽量是穷尽的占有和研究,但这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而在选择史料时不可避免地根据历史结论的需要去选择史料,一定程度上是“以论带史”。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克服这个问题:1、任何历史结论的产生都有史料依据。史料在前,结论在后,历史观点是从史料分析中获得的,把“论从史出”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先呈现与主题有关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历史资料,通过历史资料的

15、阅读、分析、归纳、讨论,获得相关的历史认识。2、恰当地选择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使这一问题尽量能容纳正反两方面的史料。如上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一节中,选择的探究主题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合作与分歧”,这就基本上能容纳相反的两类史料,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平面,而是具体的、复杂的、多面的。(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从主体性教学理论来说,师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发展性主体,但其表现形式有差别,在教学不同环节中的地位也不同。在“个案探究”教学策略中,教科书涉及的许多历史内容依托于学生自主学习掌握;中心问题的探究依托于学生的史料阅读和问题讨论。教师是历史资料的搜集和选择者;是课堂中探究主题的确定者;学生历史理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下,“个案探究”教学策略中大量的文字、图片、录音、录像资料的搜集显然是学生不可能完成的。而教师对历史资料的运用和选择必然制约着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规定了学生的思考方向甚至是历史结论。既然如此,我们所追求的学生主体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实质性体现?显然难于触及主体性学习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案探究”教学策略只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修补和改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还有待于国家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