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古建筑谈思想自由.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14584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中西方古建筑谈思想自由.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中西方古建筑谈思想自由.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中西方古建筑谈思想自由.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中西方古建筑谈思想自由.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中西方古建筑谈思想自由.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中西方古建筑谈思想自由.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西方古建筑谈思想自由.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中西方古建筑谈思想自由道者,自然也。人类属于自然,建筑属于自然。建筑只有融入环境之中,与自然完美结合,才能保持长久的美感。一个时代的思想,主导了一个时代的建筑形式,创造了或单一或多元化的建筑风格。思想自由,是一切创造的根本。公元前2世纪末,秦灭六国,统一中原,中国历史打开了一页新的篇章封建社会,秦灭亡以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主张以礼治国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合乎礼义,合乎规矩,也成为中国人千百年来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只有规矩,就只有方圆,没有了丰富多彩。艺术的创造,最宝贵的,是变换思路,变换角度,打破常规。所以我认为,儒家思想,虽然是中华民族宝

2、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是封建社会以来,儒家独大的局面,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建筑文化,却有着不可磨灭的负面的影响,造成了建筑形式单一的局面。最近读了两本关于中国建筑,中国园林的书籍。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曾经出土了两千多年前建筑的陶制模型,当时社会流行的建筑面貌依稀可见,流畅的屋顶曲线和飞檐,最初为了利于排雨水而作出的设计,逐渐演化成封建等级制度的标志。惊讶于我们的先人在两千多年前能有这样的创造力。但是,此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这样的形制,一直在我们的社会里流行,直到现在。而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欧洲建筑走过了古罗马,拜占庭,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等重要的历史时期,创造了罗马风,哥特式,巴洛克式。巴西里卡式

3、等等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制。两千多年,有多少曾经的经典不再主流,被我们的社会所淘汰,但是以曲线为主的中国式的屋顶,却一直沿用不息。有些经典永远不会过时,但是长久的没有另辟蹊径的创造,也是一种思想的止步不前。我想我们应该惊叹,但更应该唏嘘,皇权至上的思想,封建统治者的妄为,整个社会的思想禁锢,造成了创造力一点点遗失的局面。我们不是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学说,但是在儒家思想独大的封建社会里,以无为而治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的道家学说,没有机会主导中国的封建社会,这样的局面,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也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建筑文化。而看看那些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们心中,有着一份对思想自由,对田园野趣

4、的执着追求,这正是道所提倡的,顺应自然,寄情山水。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很多不满于现实社会又无法从现实社会脱身的人,展开了造园运动,在现实喧嚣的社会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自然情趣。江南一带的园林,便是这个思想下的产物。水塘,假山,曲径,这些是江南一带的园林不可或缺的元素。水,以明澈为贵,石,以“瘦,漏,透,皱”为奇,径,以通幽为美,讲究自然韵味。而水塘里的假山,大多有着一层象征意义,象征着传说中的蓬莱仙山,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人对于那么一个自由仙境的向往。封建统治者肆意妄为的社会里,思想的反叛者,自由的追求者,一直都是那样的无奈与无助。灿烂的文明是自由制度的产物,人一旦获得自由,就能大胆的追求、创新

5、,自由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欧洲的建筑是令人感动的,可能只是乱毛石砌筑的老墙,窄窄的倾斜的街道,铺着小方块石的地板,古旧的建筑没有任何刻意的装饰。欧洲古代的建筑师不知道老子的思想学说,但是这些建筑所表达的,不正是老子关于“无”的思想吗?“单调也是丰富,无也是有。”与自然完美融合,正是这些欧洲建筑产生长久美感,感动于人的原因吧。虽然同样处于封建社会,但是欧洲的主流思想是基督教义,相信上帝,而上帝,就是某种强大自然力量的化身,相信上帝,敬畏自然,所以,欧洲各个时期的建筑,大都与自然完美的融合。欧洲封建时期的人民,比起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们,无疑是更自由的,也是更幸运的。或者说,他们更敢于追求自由。两千多

6、年来,欧洲社会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而不是单一的形式。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建筑元素,流行时间只有上百年,一个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淘汰经典的社会,才是一个进步的社会,一个推诚出新,大步向前,不断创造经典的社会。艺术的创造根源在于自由,在于自然,中国建筑两千多年来单一的建筑形制,是封建统治者妄为,对思想禁锢的恶果。而欧洲灿烂的建筑艺术,正是自由的产物,是自然无为的产物。这对于我们来说,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要以近乎“贪婪”的心态去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于指导今天的建设。要以一颗包容的心看待异端学说,只有不断地思想碰撞,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智慧来源于天地,天地自然是原创性智慧的不竭源泉

7、,书本中出不了大师,回归自然,找寻那一份最初的感动,最自由的心态,最无界的思想,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后记:对建筑文化兴趣已久,最近在读郭学明的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与汉宝德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读着欧洲的建筑,思考着中国的文化,结合老子文化课堂的感受,写了这篇文章。我想,如果定义一个变量:文化密度=文化总量/(居民人数*国土面积),并以此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富裕程度的话,中国会是一个文化层面很贫穷的国家。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的我们,其实处境并不乐观。欧洲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有时可能仅仅是路边梧桐树下的一条长凳,也能让人满怀感动,而我们急切追求城市化的社会里,很多城市已经面目全非,没有了值得让人驻足把玩的东西,遗失了多少曾经的美好,那是再也找不回的回忆。记得清华建筑系的一位老先生在谈到遗产保护时曾经说过,“最好的保护就是保留原样。”我想,现在该是我们好好审视这句话,向欧洲学习的时候了。 by mor2010.12.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