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公务员选拔录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144356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基层公务员选拔录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对基层公务员选拔录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对基层公务员选拔录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对基层公务员选拔录用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对基层公务员选拔录用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基层公务员选拔录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基层公务员选拔录用(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层公务员选拔录取制度的分析与建议政事之本,在于得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国内目前基层公务员核心方式。近年来,随着公务员报考越来越热,现行公务员选拔制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如考试制度混乱,各地缺少统一规定;面试评判水平较低,缺少精确性等。但是最为突出的则是针对具体岗位广泛考选的选拔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公务员选拔面临的最大难题。而国内文官制度和西方国家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及具体措施则对如何解决目前公务员选拔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是值得加以研究并总结完善的。一、基层公务员选拔录取制度解读与综述各个民族所处自然环境、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的差别,形成了各民

2、族不同特色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类型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之一的考试文化,重整体、综合、直觉体悟、模糊定性判断的思维方式。西方则重细节、实证、分析和精拟定量判断。由于近现代中西科技发展水平差别明显,公务员考试设计、实行可资凭借的科学技术条件不同,形成了某些特色的做法和经验。科举考试制度与西方公务员考试制度两者的发展传延,为国内现行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启示。只有从现实国情出发,坚持把合理继承中华民族考试文化老式与择善吸取国外科学考试理论及先进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才干保持公务员录取考试的民族特色,并与世界考试文化协调发展。(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中国以科举制为主的文官选拔制度始创于隋代

3、而成熟于唐代。唐代文官选拔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将文官资格考试和岗位选拔相分离,通过减少报考资格、完善考试程序、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和守选、科目选等措施来保证选才的公平性和科学性,是值得现行公务员选拔制度认真学习和借鉴的。1.实行考选分离,完善选拔程序。唐代的文官选拔系统分为两步:文官资格考试与文官铨选。文官资格考试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科举考试。其目的在于选拔具有文官资格的人,不针对具体的岗位,类似于目前的职业资格考试;而文官铨选则是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让具有文官资格的人竞争上岗。唐代对参与文官资格考试的报考者限制较松,规定考生无论出身贵族还是寒门,只要通晓礼教、品学优秀,并且没有做过小吏和受过刑事惩

4、罚,均有资格参与考试。特别对于那些不是在学校读书而自修有成的平民子弟,也容许她们以“投牒自举”途径参与考试。“投牒自举”给了家境贫寒、没有正规学历和背景的士子很大但愿,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与资格限制较松相相应的是严格的考试程序,应考者必须通过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和吏部关试,才干获得基本的做官资格。而想要真正做官,这些“准官员”还必须参与吏部的铨选,才有进入实际岗位的也许。2.考试形式多样,从多方面考察应试者。文官资格考试对不同的报考者采用不同的考试科目,唐朝文官资格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为定期举办,而制科则不定期举办。常科考试科目多达数十种,有着不同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人可以

5、通过参与不同的科目考试而进入仕途。此外,不定期举办的制科科目更多,重要涉及了文、武、吏治、长林、不遇、儒学、贤良忠直等七大类,其中比较有名的涉及博学宏词、文词雅丽、拔萃、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将帅、才膺管乐、乐道安贫等。众多的科目使具有多种才干的人均有了发挥特长、应试做官的也许,这也是导致唐代人才空前繁盛的重要因素。同步,文官铨选注重多方面考察候选人只有获得文官资格的人才干参与吏部的文官铨选,选拔的原则为“四事三类”。四事为“身、言、书、判”,身规定体貌丰伟,言规定言辞辩证,书规定楷法遒美,判规定文理优长。三类是指“德行、材用、劳效”,即目前所谓的德、能、绩。“四事三类”中比较严格的是“判、和、

6、德行、材用”的考察,由于唐代的地方官一项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断案。在考试时,会选择州县的某些实际疑难案例考核应试人的吏治才干和断案水平,这种措施类似于目前面试中的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3 注重后备人选和岗位适应性选择。“守选、循资格、科目选与减选、守选”是唐代为了缓和“人岗矛盾”而采用的措施。前文已经指出,唐代的举子在及第之后只是具有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进入岗位。她们得和其她考满(四年为一种任期,每年一考,完了称“考满”的六品如下官员(员外郎、翰林学士等常参官、供奉官除外)候选一定年限,再参与吏部的铨选,授予职位。这种候选就称之为“守选”。守选的年限根据不同的科举科目和官职的大小轻重而有所差别,

7、最长,最短年。为了避免候选人无限期地守选和长期沉沦下僚,没有升迁机会,唐代还实行“循资格”制度。官员守选任职必须遵循资历一步一步逐级提高,不能逾越,只要不犯法,守选年限一到,都能有官做并且能随年资逐级提高。进士在守选期间并不是虚度岁月,她们可以进入中央部门“当番”或者担任节度使幕僚,熟悉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理解基层的民情,通过几年的锻炼,也使得原本只会死读书的进士们有了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在担任实职后更快地进入工作。为了使那些有才之士不至于在守选中虚耗岁月,唐代还规定及第举子和官员可以参与“制举”和吏部的“科目选”,通过这些考试的人可以直接得到职位而不用再守选。唐代和现代同样,地处偏远地区

8、的“远恶官”也是乏人问津的,这就导致了某些边远地区民困地荒,社会动乱,状况日益严重。为理解决这一矛盾,唐代在守选制度的基本上,对那些乐意到边远地区任职的人进行“减选”,即减少守选的年限。如对那些乐意到边远地区任职的,在本来守选的年限中减选一到两年,以激发官员去偏远地方任职的积极性。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十分完备的国家考选制度,其主线目的,是要从具有伦理素养和一定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中甄选优秀之才为行政治国所用。它所具有的考试对象开放、原则统一、机遇均等、程序严密和竞争入选,集中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特质。一是对象开放。古代文官考试,具有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才的属性。考试对象是超阶级的。对封建社会人

9、才选拔之级别观念、门第观念的直接否认。自唐后,凡士子皆以自由报考方式参与竞争和接受挑选,均有也许被举拔上来为国所用。使当时社会的人才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与运用。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对象的范畴,较之唐王朝又有扩大,对科举应试者更不计门第出身,只要经考试达到录拔原则,亦能入仕任官。二是原则统一。以统一考试原则体现社会公平原则。以考试成绩优劣作为及第与否的客观根据。把文化水准看作选择行政官吏的首要条件。唐代重要以诗赋好坏为原则定取舍;明清两代,则以八股文的规范与否为论定取舍的重要原则。三是机遇均等。中国实行科举考的13间,考试的内容不无变革,但儒家学说始终是考试内容的主体。后期考试内容趋偏狭,但对于应考者

10、仍具有机遇均等的性质。寒士与公卿子弟平等竞争。四是严密程序。科举考全程均有严密的控制程序,以规范主考与应考主体的行为。还创立诸多防弊之法,以对考试实行流程序实行有效控制。严密“防奸”,方可“求才”。防考官走邪。限制皇亲贵族的特权。清代考试规程更仅沿用历代多种行之有效的防弊措施,并且实行官、民分卷之法。五是竞争入选。坚持优胜劣汰的选才原则。履行科举选才3个世纪,举办科举考近800届,应试士子数以千万计,及第者但是百万人,其中进士仅1万人。唐代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起初每年仅一二十人,后来有所增长,每年最多及第人数也才50人左右。自唐武德五年(公元22年)至昭宗天祐四年(公元)的285年间,共举办进

11、士考试2次,总共及第者仅58人,平均每次取进士约25人。宋朝广开科举,每次考试及第者大都在00人如下,取士人数过多致无法安插。明代力主竞争择优,取士甚严,每三年一届殿试后,及第者限于百人左右。明清两代仁人志士班班继起,实与科举考试竞争择优之思想的制导密不可分。正是上述特质,赋予了科举考试生生不息的活力,使之跨越国界、走向世界,随着人类文明的提高而不断革新发展。(二)西方公务员制度综述从英国1853年建立公务员制度算起,美国是在28年后建立的;意大利是在53年后建立的;法国是在91年后建立的;日本是在9年后建立的;德国是在9年后建立的。各国都结合本国国情予以创新和发展。18年,英国以法律的形式,

12、规定录取文官的考试制度,最早产生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确立了公开竞争、择优录取、职务常任和“政治中立”的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美国的公务员制度由此建立起来。西方其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也都是一方面确立公务员录取考试制度。中国,要克服干部人事制度缺的弊端,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动,履行考试录取制度是突破口。182年,劳动人事部在吸取录取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中,初次提出“考试录取”,尔后又通过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录取考试暂行规定使其法规化、制度化。. 英国率先创立文官考试制度,继而影响法国、美国等其他西方各国。文官考试制度在西方历经了摸索、演变,为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形成奠

13、定了基本。18世纪晚期,英国各界逐渐抛弃了简朴简介和一味赞美的老式做法,开始进入对科举制注重理性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和评论重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公正性和平等性的肯定。二是积极评价科举制度保证社会秩序和国家行政管理体系长期稳定的作用。853年,一份“有关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其第一条建议便是:“政府通过竞争考试录取文官,各级政府官吏只有参与考试合格者方予以任用。854年,英国政府以枢密院命令的名义颁布了有关录取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自此初步确立文官考试制度。1870年,颁布有关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道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者,一

14、律不得任职”,从而使英国的文官考试走向制度化、正规化。中国文官考试的特质,也从此植根于英国社会,成为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亦称公务员考试制度)确立的主线标志。孙中山曾指出:“目前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 法国曾实行文官考试制度。1世纪,国力强盛的法国对东方十分感爱好。启蒙思想家热心研究中国科举制度,试图从中谋求改革法国政治制度的也许性,其中以伏尔泰、狄德罗、魁奈等人的言论最具代表性。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也使孟德斯鸠、卢梭等一代哲人心悦诚服,法国浮现崇拜中国文化的热潮。735年巴黎出版的中国纪实这部巨著中,有若干章节简介了中国的教育、科举和典章制度。主流思想家但愿

15、效法中国,改革落后的官僚制度。波维尔在她的哲学家游记中甚至说:“如果中国的法律变为各国的法律,中国就可觉得世界提供一种作为归向的美妙境界。”这是一种但愿法国政治改革“全盘华化”的激进主张。1791年,法国曾实行文官考试制度,但后来,渐趋松驰。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临时政府的首脑戴高乐对官吏制度进行了改革,145年设立了文官管理局,1946年0月参照英国的经验,颁布了统一的公务员法,从而建立了统一的现代公务员制度。3.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到了8世纪中晚期文官改革运动期间,出于实际的政治需要,知识界某些人士纷纷撰文评价中国的科举制。868年在中国京师同文馆工作的美国人马丁博士,竭力建议美

16、国政府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并向长效地实行科举制的中国学习。1870年,另一位美国人施惠廉竭力赞美中国的科举制并主张美国政府也采用这种制度。美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从政党分肥制”到“功绩制”的曲折过程。1871年成立了历史上第一种独立的文官机构“三人文官委员会”,统一负责官吏制度的改革。13年国会通过的文官考试法案(又称“彭德尔顿法”),是美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标志。该法案规定了录取政府事务官必须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文官考试法案,奠定了美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同步,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公务员考试“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效率化”限度的不断提高,内涵逐渐丰富与发展。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建立了公务员制度,奠定了美国现行文官制度的基本。147年,日本正式履行公务员制度,并以职务分类为基本制定工资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