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139086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学设计[3].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写作时代背景。2. 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3. 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屏幕,大屏幕上的图片展示的是荷花。提到荷花,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荷花是夏季的代表,也是高洁的象征。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曾在一个满月的夜晚来到荷塘边,欣赏月夜下美好的荷塘,后来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

2、散文荷塘月色。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教授,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1932年留学英国。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江苏、浙江几所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大。抗战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拒绝领食美国救济粮,因胃病在北平逝世。三、课程新授1.这篇散文的题目叫荷塘月色,这是一个什么结构的词语?明确:并列结构,月色下的荷糖,荷塘上的月光。2.下面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作者描绘了怎样的一个荷塘?又写了怎样的月色?作

3、者观赏荷塘月色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作者描绘了一个月夜下安静和谐美好的荷塘,描写了淡淡而朦胧的月色。心情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3.具体赏析第四段。这一段落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有怎样的特点?明确: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荷叶的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是指荷花含苞待放的样子,如果换成含苞待放行么?用含苞待放仅仅写了花未开的状态,少了一丝娇柔的

4、美感,体现荷花柔弱娇美的形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里连用了三个比喻,这样的一种比喻形式叫做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明珠写出荷花的亮度,晶莹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淡月辉映下荷花的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刚出浴的美人,荷花纤尘不染、柔美的特点。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感受,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则是听觉感受,作者在这里把嗅觉和听觉沟通,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法就叫做通感。既然作者能从荷香联想到歌声,两者必然具有相似点,它们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柔缥缈方面具有相似点。钱钟书先生曾著文对这样的心理现

5、象加以精辟的论述, 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之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沟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冷暖(如诗词中常见的“暖红”“寒碧”,沟通了眼、身的感觉),声音似乎有形象(如说声音“尖”),冷暖似乎有重量(如“轻寒”漠漠轻寒上小楼),气味似乎会有锋芒(如“刺鼻”的怪味)。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这种共同的体验,早已约定俗成地形诸语词了;而当写诗作文时,要运用“通感”,就不能随意轻率为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者对于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事物必须都具有深切的感受,如朱自清之对“清香”和“歌声”,“光与影的旋律”和“名曲”;一是两种感觉在心里反映上必须具

6、有相似点,如“清香”(嗅觉)与“歌声”(听觉)都是似有若无的,那么这篇文章中是不是还有其他运用了通感修辞的句子呢?“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与影的分布本来是静态的,而作者用“名曲”来形容,则将光与影巧妙的转化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突显了月色明暗的和谐。“光与影”(视觉)和“名曲”(听觉)都是和谐协调的。符合这样的条件,运用“通感”的手段,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用通感的手法造一个句子。(学生分享)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7、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微风不仅带来了荷香,同时也引起了叶子和花的颤动,以闪电为喻,写出了荷叶和花的动感,同时也侧面写出了荷叶相连的一种状态。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4.赏析第五段,这一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光。这里的月光是怎样的呢?明确:对比赏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把“泻”改成“照”行不行?不行,“泻”这个动词,提到“泻”这个字,我们可能会想到一泻千里这个成语,泻写出了液体的覆盖面之广,作者在这里用“泻”这个动词,照应了前文说月光如流水的比

8、喻,可见月光的照射如同流水一般地覆盖在叶子和花的上面,如果简单地用“照”这个动词,则与流水这个喻体不符,也缺乏了一种美感。同时后面也说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牛乳是洁白的,正如那皎洁的月光一样,而牛乳洗过的叶子想必也是是亮亮的,同时又带着一丝洁白的色彩,而这正是月光如水般映照的结果。前后呼应。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薄薄的青雾升起在荷塘里。“浮”字写出了水汽慢慢升腾,慢慢扩散,以动写静,照应薄薄的,写出了雾轻盈而朦胧的特点,同时又顾及笼着轻纱。雾本来是白色的,这里说青雾,则是指荷叶映衬下的雾,似乎也是沾染了荷叶的颜色。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比喻,叶子和花在月光和薄雾之下就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在月色照射

9、下叶子和花柔美的姿容,也衬托了月色的朦胧和柔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这里的酣眠和小睡是说什么?酣睡是说月光朗照,小睡则是淡云遮月。这里以睡眠为喻,给我们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正值夜深人静之际,大多数人已入睡,以睡眠为喻,切合环境。上文言及“梦”,下文言“渴睡人的眼”,以睡眠为喻,切合整个语境。“朗照”的深透与“酣眠”的深度睡眠意韵相似;月光透过云层照下来是朦朦胧胧的,“小睡”时的人是似眠非觉,迷迷糊糊的,以睡眠为喻好在切合事理。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10、,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同样都是树影,但是作者在这里的情感却不相同,一个是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一个是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峭楞楞指的是灌木的影子,寂然无声地直立着那里,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惊惧,压抑之感,而柳树的倩影如同“画”在荷叶上一样,这个画字突出了描绘之态,更能凸显柳树姿态的生动形象,倘若换成“印”字则显得机械,缺少韵味。形象地体现了“淡淡的喜悦”中所夹杂的“淡淡的哀愁”。5.赏析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象。明确: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这里说“特意为月光留下的

11、”如果树木把小路什么的都遮盖了,一定会是非常黑暗的,但是这里却特意留出一段,让月光透过去,显得很贴心。而这也照应第二段落中对月光的描写,“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接下来作者从近及远,从高到低描绘了重重围住荷塘的树木、从树缝里漏出来的月光,烟雾般阴阴树色,和隐约可见的远山,充分渲染了荷塘幽静的气氛。作者在此处将树缝中漏出的没精打采的灯光,比作是渴睡人的眼,从而反衬了月色的朦胧。最后作者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通过热闹的蝉鸣蛙叫衬托自己当时难以排解的苦闷,表现了作者心里淡淡的哀伤。但是

12、这种悲伤是淡淡的,不是大起大落之悲,仅仅轻描淡写一句带过,我什么都没有。荷塘中的这样一种美好只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作者的一个梦境,他并不属于这里,还要回归现实。6.作者最后几段写的是江南采莲之事,似乎与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相符,可否删掉?明确:不可以。采莲赋描绘的是一个热闹欢快的世界,这一段写少年少女采莲,写出了南朝的扬州百姓自由而美好的生活。这里也表现了作者对那一片自由天地的向往,和对无忧无虑生活的一种期望。但是如果将作者叙述的荷塘与采莲赋西洲曲所写的荷塘对比,会发现作者笔下的荷塘少了温柔妩媚的江南少年女子,也少了他们轻松自由愉快的采莲生活,少了缠绵曲折的爱情故事,朱自清营造的是一种孤独的、沉闷的荷塘意境。所以在面对南朝荷塘自由闲适、自觉和愉悦、热闹和风流时,朱自清只有可惜和遗憾,最后不得不说“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所以此处写的南朝的荷塘,其实是他心理理想境界的一个象征。7.作者在欣赏荷塘月色的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明确:课文第一段的第一句交代了作者的心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是对不宁静心里的强调。后续作者的思绪翻飞都与这不宁静的心理相关。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板书: 荷叶月色下的荷塘 荷花 荷香 流水 光荷塘上的月色 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