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130758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调研报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xxx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全市面积227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其中民族乡3个),5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34个少数民族。XX年底都匀市总人口482618人,少数民族人口340560人,占总人口的70.6%。其中,苗族人口74949人,占总人口数的15.5%;布依族人口205017人,占总人口数的42.4%;水族人口35871人,占总人口数的7.4%。都匀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域和交通闭塞等原因,这些民族文化一直处在相对封闭状态。目前,这些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地域性、

2、民俗性、娱乐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歌谣文化、舞蹈文化、祭祀文化、语言文化、戏曲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学、工艺美术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都匀市民族民俗文化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外来文化冲击,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在激烈地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为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都匀市市委、市政府除了抓好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以外,

3、积极主张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以保证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为支持和做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都匀市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编印了一批教学教材,如XX年编印的苗文课本、水书教材等。XX年,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满足教学的需要,并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重新组织人员编印了一批新教材,如苗族双语教学课本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等。纳入教学内容的主要有:苗族、水族两种民族语言文字,苗族大歌、古歌、酒歌、飞歌等民族民间歌谣和戏曲;芦笙制作,古法造纸,蜡染,挑花,刺绣,剪纸,绘画,泥哨等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芦笙,芒筒,铜鼓,木鼓,琵琶,唢呐,木叶等民族民间乐器演奏;苗族芦笙舞、木鼓舞、

4、铜鼓舞,板凳舞,瑶族长鼓舞,竹杆舞等民族民间舞蹈;苗族踢毽子,斗陀螺,荡秋千,以及龙舟表演等民族民间体育;此外,各民族的历史、地理、医药、服饰、饮食、习俗、礼仪、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民族风情等也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建立了民族文化歌舞表演队,并在市级、州级乃至全国性的大型比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开展,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众多新闻媒体对此工作的关注。XX年9月下旬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新闻联播”栏目记者到奉合民族小学、阳和中心学校进行采访拍摄民族文化进校园相关工作情况,并于XX年10月2日在央视新闻联播“祖国经典”栏

5、目专题播放水书进课堂实况。同时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对奉合、阳和学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做了详细报道。都匀市民族中学XX年118名学生参加省艺术、体育高考学科考试,术科进线率高达95%;XX年都匀市选送的少数民族合唱踩鼓舞、舞蹈芦苼场上,芦苼独奏火车进侗乡分别获全省第三届中小学艺术展表演类一、二、三等奖,XX年3月该校学生李豪又获“金芦苼”首届国际民族吹管乐大赛芦苼组优秀奖。XX年11月3日“全州中小学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大赛”在都匀市会展中心举行,都匀市坝固中学代表队荣获一等奖,如此等等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市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后的成果。乡镇协调民族关系工作调研报告根据迪民宗发XX2

6、号关于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工作专项调研的通知精神,按照有关要求,*县民委于XX年2月19日至29日在*县*镇开展了关于回族居民在协调民族关系方面的社会调研,此次调研以深入实地、走访群众等方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镇回民基本情况*镇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腹地的高山峡谷区。东南部与本县羊拉乡、奔子栏镇相邻,西部接云岭乡、西北连佛山乡、西藏自治区芒康县,东西靠云岭山脉,是一个典型的雪山峡谷镇。*镇辖墩合和阿墩子两个社区,巨水、阿东两个村委会,37个村民(居民)小组,67个自然村。总人口为7886人,*镇的回族都居住在阿墩子社区,共36户,173人。长期以来,*镇的回族居民虽然有自己独特的风

7、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他们与当地的藏族群众和谐相处,已经形成了一种团结、和睦、互助的民族关系。二、*镇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居民历史渊源在走访当地回族居民的过程中,据介绍,*县*镇附近,于清朝雍正年间,发现铜矿及银矿。山西、陕西、云南大理等地的人,前来采矿冶炼。后来,矿洞倒塌,死伤多人,这些采矿人大部分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有些人就在*镇定居下来,伊斯兰教就在这时传入*。*镇的回族主要有马姓、海姓、杨姓、蒋姓。每年阴历正月,*镇的回族同胞,都要到镇北部的马鹿场银矿遗址,进行祭吊。由此可以看出,*的伊斯兰教,是从汉地传入的。*县*镇有一座清真寺,是迪庆州最古老的一所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据说,在清朝雍正年间

8、,定居*镇的回民,在古城址(铺子农)有一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后被山洪冲毁。现存清真寺,始建于清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年间回民起义失败后,*回民铁朝贵等人,于咸丰十年(1860年)呈清真寺楼房三间给地方头人,以示归顺,经*镇回民历次维修扩建,至民国年间,清真寺有木结构楼房一院,内有经堂、阿訇居室及活动室。寺内有雕梁画栋,是*县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民国末年多次被占用、毁坏。至“文革”期间,遭到彻底毁坏。1987年,经迪庆州人民政府批准,*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维修,并退还信教群众。三、*镇回民的风俗习惯*县*镇回族的迁入,使他们融入到了当地主体民族藏族的生活中,生产、服饰及语言均与

9、藏族相同。虽然如此,但他们至今保留着不食猪肉、讲究清洁、丧事不铺张的传统习俗。当地的回族群众虽然与藏族在生产、服饰及语言上相同,但丧事与其它民族有不同之处,土葬时,棺材在尸首入土前安装,用白布裹尸平放于细土上,周围用木材搭成棺材,垒石成墓。四、*镇回族居民的宗教活动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群众,日常宗教活动都在*镇的清真寺进行。清真寺的宗教活动,民国时期有住寺“阿訇”,负责寺内的教务,并教授伊斯兰教经典及阿拉伯文。1987年,恢复宗教活动以后,每年开展三次宗教活动。按照伊斯兰教历,每年的阴历正月前后,举办“开斋节”;阴历五月前后为“古尔邦节”;阴历七月前后为“圣诞节”。*的伊斯兰教信徒由于长期和藏族

10、人民和睦相处,所以也尊重藏传佛教,也参加藏传佛教的一些宗教活动。总之,*县*镇的回族居民,从迁入到*以来,世代与*的藏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和睦相处,他们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民族团结、宗教有序、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县职业教育工作调研报告为进一步了解我县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给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近日,县政府办公室组成专题调研组,就县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县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到县职教中心、县开发区部分企业实地开展走访座谈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职教工作基本情况近几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

11、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跃上新台阶。1、积极宣传引导,扩大职教招生。县教育育、人社局等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职教、支持职教的良好环境。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全县上下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逐步改变观念。同时,各职校每年还组织教职工集中时间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2、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

12、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目前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农村电器技术等专业。在省市中职技能大赛中,县职教中心有1人获得省一等奖、2人获得市一等奖、3人获得市三等奖,学校获得市团体三等奖。3、开展短期培训,注重技能培养。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形式。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统计,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近三年职业技能培训达3000人次,培训工种涉及缝纫、电子电工、数控机床、黄酒酿造、焊工、钳工等,为

13、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服务支撑。4、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县职教中心,借助原中学的教学资源,加快学校转型。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学校于xx年xx月通过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民办xx职校自年创建以来,投入余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校园面积已达万平米,校舍面积xx万平米。新的实训大楼和教学大楼正在建设之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局还积极向上争取万元实训器材为职校提供实训服务。在师资建设方面,职校通过脱产培训、自我转型、社会聘用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职教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职校先后有名教师参加了汽车维修、机械、工程、数控、旅游管理等5个专

14、业的国家级职业中学教师培训,名教师参加了省级教师培训,选聘名优秀技术员和工程师来校长期培养年轻专业教师和担当实训指导教师。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职校招生难和企业用工难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我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余人,除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外,再加上外出务工、县外职业学校的争抢生源,实际进入县内职业学校就读不足xx人,普职比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年县职教中心和职校两所职校实际招生只有xx人。同时,随着开发区落户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用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企业用工在数量上缺口较大,招工难问题开始凸现;另一方面县内职校学生毕业后首次就业到县外占有较大的比例,加上所学专业、

15、课程与企业不能有效对接,人才需求进一步脱节,企业在当地难以招到满意的技能工人。城乡文化链建设工作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县创造性地提出打造“城乡文化链”的文化发展战略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探索出一些经验。本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我县“城乡文化链”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推进“城乡文化链”建设的对策进行探讨,为县委、县政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各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打造“城乡文化链”是我县推动县城和乡村文化互动协调发展,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的重要举措。这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工程,对于进一步挖掘地方深厚而丰富的文化资

16、源,实现城乡文化资源互动,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摸清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实际情况,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县“城乡文化链”建设,*县委宣传部课题调研组就近年来“城乡文化链”建设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此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通过实地走访、对面交流,重点摸清乡镇、村的文化建设现状(包括文化站、室实际使用面积,室外活动场所,藏书,文化建设投入经费,文艺骨干队伍等)、村级农民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等,分析当前城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如何推进“城乡文化链”建设提出对策参考。我县“城乡文化链”建设的主要成效近年来,*县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整合资源,突出“五抓”(抓阵地、抓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