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研究.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130159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研究.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摘 要1一、研究背景1(一)背景介绍1(二)研究方法2二、成长战略研究综述2(一)企业成长的概念与路径2(二)学术界对企业成长战略的相关研究2三、比亚迪公司发展历史与独特战略路径3(一)比亚迪公司战略发展历史3(二)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发展现状与挑战4(三)比亚迪公司成长的独特性分析4四、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的内外环境分析5(一)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外部环境定量分析61.EFE矩阵分析62.五力模型分析73.外部环境总体评价8(二)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内部环境定量分析81.资源分析8(1)财务资源8(2)人力资源82.核心竞争力93.IFE矩阵94.内部环境总体评价10五、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选择1

2、0(一)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目标10(二)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匹配101价值链分析102SWOT分析113IE综合内外部分析13(1)主营业务分析13(2)内部-外部矩阵矩阵134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选择14(1)QSPM矩阵分析14六、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调整16(一)优化供应链管理16(二)调整产品结构16(三)组织结构17结语17参考文献18致谢18英文摘要(关键词)1912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研究彭津(学号:2005041090)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指导老师:林 梅【摘 要】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石油的不断消耗以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攀升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在这些严峻的形势下,大力推动

3、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战略措施。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只有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成长战略才能使得到发展并获得成功。本文通过分析比亚迪的内外环境,结合现阶段的相关研究经验和成果,对比亚迪的成长战略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比亚迪公司需立足国内市场实施海外市场战略并将需长期实施自主研发成长战略。【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定量分析;成长战略一、研究背景(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即对石油不断消耗以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攀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在这些严峻

4、的形势下,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战略措施。虽然比亚迪看准了全球发展的趋势,率先研发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从许多方面来看还是存在对新能源汽车成长战略研究的必要性。首先从国内外环境来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汽车以其良好的环保、能源特性开始成为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潮流和热点之一。但目前我国电动汽车项目尚处于开发研制阶段,还没有形成生产规模,在电动汽车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探讨上更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欧洲、美国和日本,还有一定的差距。对电动汽车的成长战略研究也是迫在眉睫。其次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B

5、YD)自成立以来平均每年以翻番速度迅速扩张,从资本金250 万扩张到市值300亿元,从单一的充电电池生产到跻身为世界手机业举足轻重的多元化手机零部件的集成供应商。 今天,比亚迪除已成为充电电池的世界领先企业外,还拥有IT 零部件制造和汽车制造两大产业,且其竞争优势明显。但是比亚迪在2015年能否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还存在诸多疑问。如何在成长中选择正确的成长战略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企业只有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成长战略才能得到发展并获得成功。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比亚迪的内外环境,结合现阶段的相关研究经验和成果,对比亚迪的成长战略定量分析,从而

6、提出符合比亚迪今后发展需求的成长战略。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理论演绎与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对比亚迪的内外环境因素实行定量化处理;采用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手段,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与之匹配的战略。二、成长战略研究综述(一)企业成长的概念与路径企业成长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它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由小到大发展的机制与过程。最早明确地将企业比作生物有机体的是马歇尔。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用森林中的树木生长规律来阐述企业成长的原理,指出:“一个企业成长、壮大,但以后也许停滞、衰退。在其转折点,存在着生命力与衰退力之间的平衡或均衡。1”国内学者孙学敏(2003)提出的企业成长概念

7、的研究包括质、量、不同成长阶段三个方面。在量的方面,企业成长概括来说就是产量的增加、人员的扩大、销售额、利润率的提高等;在质的的方面,企业成长表现为竞争力的提升,市场行销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融资能力、获取人才和信息各种能力的增强以及企业家领导艺术的进一步发挥;在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将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也是研究企业成长所不能忽视的2。笔者总结有关观点,认为企业成长战略就是指企业抓住有利机会, 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品、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和潜力, 在各个成长阶段以求得企业快速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战略。一个企业想要成长,除了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战略外还需要确定好企业成长的路径。根据相关研究指出:人们

8、一般把企业成长类型分成两类, 一类是原始型, 即从小企业一一中企业一一骨干企业一一大企业一一超级大企业的成长型,这是一种完全型成长过程。另一类是从骨干企业或大企业直接成长为超级大企业, 这是一种不完全型成长类型。由此, 我们认为企业的成长途径一般有两条, 一条是外延型途径, 另一条是内涵型途径, 或者两条途径交叉进行。走哪一条途径一般视具体情况而定。在现代企业中, 其成长主要方式是通过企业获得专有技术、专业化、依靠技术进步和企业兼并而实现3。(二)学术界对企业成长战略的相关研究长期以来,企业成长不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话题,而且也备受经济学家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成长战略的相关研究也已有一

9、定成果,但对企业成长的研究依然没有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而且还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按照国内通行的划分方法,对已存在的企业成长理论大致划分为前现代企业成长理论和现代企业成长理论两大理论板块。前现代企业成长理论板块主要包括:亚当斯密(1776)的企业成长观:“市场容量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成长,企业成长的度量指标是雇用人数和分工程度,企业成长的作用因素是分工,市场技术结构决定了企业成长及规模,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也最终受限于市场容量 4。”继亚当斯密之后,马歇尔引入外部经济企业家生命有限性和居于垄断的企业避免竞争的困难性这三个因素,他认为:“企业成长靠的是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企业家是推动企业成长

10、的关键;企业成长是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导致企业灵活性下降,使企业的竞争力减弱,当企业成长的负面效应超过正面效应时,企业开始衰退。企业的成长与衰败遵循大自然普遍规律,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5。在马歇尔之后就是新古典企业成长理论,这一时期研究理论认为:“企业成长仍然是基于企业利润、销售额的规模增长,而没有涉及企业内部的要素配置与结构变化6。”现代企业成长理论板块主要包括: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第一,企业是“建立在一个行政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其功能是“获取和组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的赢利性,并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第二,由于资源本身的不可分割性、资源间的不平衡性、理性和能力的

11、有限性,企业因此总是存在未利用的资源。企业的成长便是不断地挖掘、利用资源的无限过程;第三,企业成长不仅仅指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内部经济性的积累,规模经济只是成长经济的一种副产品。第四,企业扩张的方向必须从“继承的(inherited)”资源,即以前获取的资源,和从市场上新获取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理解7。在彭罗斯理论之后是钱德勒的现代工商企业成长理论:“,真正的企业成长是现代工商企业出现之后的事情,而现代工商企业的出现是与两项重大的企业制度变迁相联系的,一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二是企业内部层级制管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8。再之后科斯等人创立了现代企业理论,科斯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并且可

12、以相互替代的资源调配体制。市场上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即“看不见的手”来协调的;而企业是将许多原本属于市场的交易“内化”了,即资源调配的动力由行政“权威”取代了价格机制。并指出由于存在着“管理收益递减”的因素,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的交易成本为止9。总的来看,现有企业成长理论也存在不足:首先,这些理论对企业成长的研究都有所偏颇,没有能够清楚地阐明企业成长的路径问题。传统企业成长理论侧重于企业最优规模的确定,强调外部环境对企业规模的影响,而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作用;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突破了企业成长追求规模经济

13、的限制,指出企业成长应追求成长经济,但该理论又过于关注内部资源的作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其次,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市场竞争关系的企业成长理论,都是通过击败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来实现自身的成长,没有考虑与竞争对手共同成长这一关系。笔者试着以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比亚迪作为中国企业的一个代表,从定量的角度通过对其内外部环境对公司的影响来分析成长战略。当然,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缺少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空谈。本文的定量分析正是在各学者的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的。三、比亚迪公司发展历史与独特战略路径(一)比亚迪公司战略发展历史早在比亚迪进入电池市场开始,就树立了要成为二次充电电池

14、领域里中国的一流企业,继而赶超世界顶尖水平,成为该领域内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比亚迪公司的战略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比亚迪公司战略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比亚迪电池产业。1993年,王传福创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进入电池市场。首先确定并制定好从核心技术做起,然后找到镍镉电池的突破口成本和品质,发挥自主设计生产线,以手工代替机器的半自动生产模式,把电池生产从资本密集型转变为劳动密集型竞争策略,化整为零。第二阶段:比亚迪IT产业。1997年,比亚迪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的中型企业。之后比亚迪正式进入国人尚没有想过进入的行业锂离子电池行业。那时比亚迪的领导人高瞻远瞩

15、,认为中国的充电电池厂家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涉足锂离子电池产业,否则将永远落后于日本等竞争对手。正是比亚迪这种战略选择,使得比亚迪在该产业内迅速的发展起来,跻身诺基亚、摩托罗拉等重要供应商的行列。第三阶段:比亚迪汽车产业。不到十年即做到行业第一的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布局的转移与调整,成为比亚迪的自然选择。2003年1月23日,王传福在香港宣布动用2.54亿港币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股份,正式向传统汽车工业出击。在进军汽车行业的第一年,比亚迪收购了北汽集团旗下的模具公司,组建北京比亚迪模具有限公司,拥有了在模具方面降低成本、提高车身品质的能力。刘莹,比亚迪的昨天今天明天,世界汽车J,2007年3月同年4月, 上海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成立, 下设多个20多个项目攻关组, 分别从事比亚迪系列轿车车身、汽车电子、安全装置及电动汽车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半年内就成功申报100多项国家专利。随后, 比亚迪成立了上海汽车工业园, 建立了构架齐全的汽车研发体系和整车检测中心以及自己的碰搜线和各种环境实验室。(二)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发展现状与挑战比亚迪公司成长战略发展现状:2008年全球经历了非常动荡的一年。美国次按危机触发前所未见的环球金融海啸,全球经济增长随即急速下滑,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是比亚迪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