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主观题汇总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12879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基主观题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基主观题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基主观题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基主观题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基主观题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基主观题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基主观题汇总(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基主观题汇总教育学部分1、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 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 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 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口诀:全民的民主多元终身化,全球的科学信息现代化。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挥在那的影响和制约(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权(3)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4)决定着教育体制(5)制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口诀:零售内幕之歌加相对独立3、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 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

2、变化(2) 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4)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口诀:内结专柜加相对独立4、 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 能够改变教育者观念(2)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2) 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4)影响教育技术口诀:观数方容手术5、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 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2)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6) 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口诀:方程定内幕6、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 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7、 教育的政治功能(1)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8、 教育的科技功能(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2)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口诀:肢体研发9、 教育的文化功能(1) 教育能够传承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2) 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创造文化口诀:一改二传三更新10、 教育的人口功能体现(1) 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2)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4、(2) 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有助于人口迁移11、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3) 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1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3、 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1) 家庭方面:家长职业类别和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自然结

5、构(2) 社会方面: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传统和公民整体素质等(3) 学校方面: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队伍、教育管理者的水平等(4) 个人方面: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身心发展规律,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14、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 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 个别差异性(6)整体性15、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 人们的教育理想(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6、 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总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

6、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7、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18、 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9、 素质教育的特点(1) 全体性(2)全面性(3)基础性(3) 主体性(5)发展性(6)未来性20、 素质教育的内涵(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促进

7、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1、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 改变教育观(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 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22、 设立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条件(1) 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2) 有符合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23、 学校文化的功能(1) 导向作用(2)凝聚作用(3)规范作用(4)激励作用24、 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

8、)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文化传统(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口诀:从学前到高中一直设国立25、 教师劳动的特点(1) 复杂性和创造性(2)连续性和广延性(3)长期性与间接性(3) 示范性与主体性(5)系统性26、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 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2)

9、对待学生:热爱学生(2) 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27、 教师的知识素养(1) 政治理论修养(2)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a. 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c.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b. 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d.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通用性知识(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a. 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b.教育学的知识c.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5) 丰富的实践知识28、 教师的能力素养(1) 语言表达能力a. 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c.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b. 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d.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结合(2) 组织管理能力a. 计划能

10、力b.组织实施能力c.协调能力d.常规管理能力e.思想工作能力(3) 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4) 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29、 教师的职业素养(1) 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4)心理健康30、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 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自我的形成(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5)教师的专业人格(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31、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一素养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特殊要求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 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发展起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4) 良好的职业道

11、德素质32、 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a.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c. 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d.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a. 学生是完整的人 b.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 学生是责权主体3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教师方面:(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5)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6)

12、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教师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33、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的纵向和横向联系34、新课程结构的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综合,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

13、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3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预期目标实现来衡量(2)目的游离评价:斯里克文,关注结果(3)CIPP评价:斯塔弗尔比姆,关注过程,背景、输入、过程、成果(4)CSE评价:斯太克,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36、 新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14、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37、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38、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1) 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 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4)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39、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心工作的原因(1)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2)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广(3)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4)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40、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创造才能(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