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导读精选试题(填空题一).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117435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精选试题(填空题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精选试题(填空题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精选试题(填空题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精选试题(填空题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精选试题(填空题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理论导读精选试题(填空题一).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教育理论导读精选试题(填空题一)1. 我们不允许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低于他们的能力) 的水准下进行学习。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出那些处于(科学前沿)的问题。3. 情境教学的形真形象要具有(真切) 感。 4.(“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 5. 学校的道德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其主要因素是(各科教材)。各科教材的(社会性)是实施德育的重要保证。 6. 语言智能,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 7.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8

2、. 一个人能够通过在人生一切职务中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适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 9.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教学本质是(交往)。 10. 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 11. 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2.(陶行知) 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3. 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

3、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14. 教学应诱导儿童全身心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和知识,于是就应“从做中学”。 15.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P26016.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P26417. 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着现实的生动形象性,又有着理论上的(鲜明独创性),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被人誉为

4、(“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P3818.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 (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P25919. 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 P9320. 当工作不是按现在的(需要和责任)评价,而是按(外在的结果),如考试及格、升级、升学、上大学等等去评价时,所产生的错误判断标准,所产生的道德损失,谁能估计有多少? P11821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民主革命家

5、)和(大众诗人)。22陶行知原名(文浚)。23(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重要而有影响的教育思潮之一。24生活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5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生活即教育)而来的。26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性。它要求学科教学要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学校要与(社会)、(家庭)相结合。要把(获得知识的过程)放在第一位。要重视(实践),强调(实践过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体验)。27、陶行知认为(有疑问)是创

6、造活动之师。28、(因材施教)是培养儿童创造的条件之一。29、(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也是培养儿童创造的方法30.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而且他对教师的师德和学识修养也很有研究。31.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教师对待学生的师德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32. (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33. 通力合作和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34.教师应当以身作则,陶行知主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并强调(身教重于言教)35.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3

7、6.教师要以身作则,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关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体现在:教师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37.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对(杜威 )教育思想的改造与发展。38.(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是支撑新课程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础。39. 方法的问题最后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 40. 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 41.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 阅读水平 )。 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丰富,其基本观点可分为知识观 、学习观

8、 、 学生观 、教师观、教学观 。 43.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 情境创设 )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4. 教学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以(情感交流)为背景,以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为目标,并以(开放性)、活动性和(创造性)为其显著特征的多边互动的系统过程。 45、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国时,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 (科学 )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 P346. 理想教师应当是一个胸怀理想 (充满激情和诗意 ) 的教师,应当是一个自信、自强, (不断挑战自我) 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 (人格魅力 )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

9、、具有(社会责任者)的教师。 47陶行知为了实现创造教育目的,提出了实施创造教育的两个基本条件即(“民主化”)和(“劳力上劳心”)。48.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 P9449. 理想的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P21150、教师要以一个(成员)的身份参加到活动之中去,尽可能使学生意识不到教师的(存在),师生在活动中要融为一体。 P11051. 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显示为: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

10、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P4052. 教育应该从人文主义的科目和自然主义的科目这种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不应把研究自然的科学和记录人类事业的文学 。 53. 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当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观。54. 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学与课程 )的关系是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55. 1926年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 )。56、吴刚平博士把课程分为 (条件性课程) 和(素材性课程) 。 P26257. 懒

11、惰、散漫、希望尽快地摆脱学习负担这是危险的孪生子,它们的“母亲”就是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 58. 在当今中国,教师完全有可能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力 )的人,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 59.(情景)教学法一般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60. 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61. 教学应诱导儿童全身心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以迂回的方式无意识地(获取)经验和知识,于是就应“从做中学”。 62.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

12、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P26063.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P26464. 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教育著作,既有着现实的生动形象性,又有着理论上的(鲜明独创性),既有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又有深思熟虑的理论概括,被人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P3865.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以 (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P2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