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静功妙诀》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112192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静功妙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呼吸静功妙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呼吸静功妙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呼吸静功妙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呼吸静功妙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呼吸静功妙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静功妙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吸静功妙诀(六字诀)【乌梅先生按】呼吸静功妙诀选自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的寿世保元。龚廷贤, 字子才,道号云林子,生于明嘉靖年间,卒于明崇祯年间,江西金溪人。龚氏生于世医之家, 曾任太医院吏目。龚氏不仅医道精深,还是内丹家安思道的弟子,是号称东方绝学的道家龙 虎丹法的传人。呼吸静功妙诀包括静功和六字气诀两部分,对于静功的部分,须对佛家“明心见性” 略有所悟之后,行之方得力且无流弊,此处不论。“六字气诀”,又名“六字诀”,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 陶弘景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 中记载:“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

2、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 明,皆出气也。.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寒, 明以解极。”同时指出:“心脏病者,体有冷热,吹呼二气出之;肺脏病者,胸膈胀满,嘘 气出之;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痛闷,唏气出之;肝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 出之。”这些记载即后世“六字诀”或“六字气诀”的起源。六字气诀是历史最悠久、最有 代表性的一种养生方法。往前追溯,实际上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宫、商、角、徵、 羽五音对应五行五脏的记载了。陶弘景之后,历代都有关于六字诀的记述,尤其在六字诀的方法理论及应用上有不少发 展和补充。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隋代佛教天台宗高僧智者大师在其

3、童蒙止观中将六字 诀用于佛学坐禅止观法门;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陶氏六字诀的吐 纳法进行了发挥,“大呼结合细呼”;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 冷谦的妙龄修旨对六字诀均有说明;近人道家龙门千峰派牛金宝在其养生延寿法中 收载六字健身法,当代中医大家倪海厦在其人纪系列中以“五脏排毒法”来传授六 字诀。特别是当代武术家、养生家、老中医马礼堂老先生更是对六字诀的推广研究做了大量 的工作。历代各门各派大师均推崇六字诀,表明其有着很高的养生祛病价值。唐代道教学者在其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中,改变了六字与五脏的配合方式,改 肺“嘘”为肺“哪,改心“呼”为心“呵”,改肝“呵”为肝“嘘

4、”,改脾“唏”为脾“呼”, 改肾“明”为肾为肾“吹”,另增胆“嘻”之法。这种对应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主流。六字诀简便易行,功效显著。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版本,皆大同小异。主要的差别 在于:一是发音的顺序,二是动作配合。三是意念配合发音的顺序,有安照五脏五行相生的顺序,嘘(木)-呵(火)-呼(土)-明(金)- 吹(水)-嘻;有安照吹-呼-嘻-呵-嘘-明的顺序;有的安照呵-呼-明-嘘-嘻-吹的顺序。呼 吸静功妙诀是按照最后一种顺序,我经过分析发现它是按照人体十二经络走行的逆方向来 排序的。手太阴肺经(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呼)-手少阴心经(呵)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

5、经-足少阴肾经(吹)-手厥阴心包经(嘻)-手少阳三焦经-足少 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嘘)-手太阴肺经。这与六字诀属于吐纳法的本质是相符合的。因为传 统的养生方法种类繁多,要之不外“导引”和“吐纳”两大类。“导引”是指五禽戏,易筋 经,太极拳,砭石,按摩等等肢体为主的运动,主要是调动人体内在的气(能量)由内达外, 疏通经络,通过消耗内在的能量来治疗躯干四肢腠理等浅层次疾病。对于五脏六腑之深层次 疾病还是以“吐纳”的方法为上,而“吐纳”是通过呼吸造成横膈膜升降幅度增大,对人体 脏腑产生类似按摩的作用,它能使气(能量)专注于内,有利于脏腑机能的调节,所以对于 五脏六腑的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从这个角度讲

6、,在一年的春夏季节,人和自然界的阳气都 是往外升发的,用“导引”的方法顺势而为来养生是很好的,而秋冬季节自然界和人的阳气 都是向内收敛的,这时如果做“导引”类的功法就会影响到阳气的潜藏,所以秋冬季节以“吐 纳”的方法来调节脏腑的机能是最佳的方法。因此呼吸静功妙诀采用十二经逆方向的发 音顺序引导气机由外入内是合理的。至于六字诀配合动作与否,从现在文献来看,明代以前的六字诀不配合肢体动作,只是 单纯的吐纳功夫。明代以后,六字诀才开始有了肢体动作,将吐纳和导引结合起来。例如, 胡文焕的类修要诀和高濂的遵生八笺等著述中都有祛病延年六字诀总诀的记载: “肝若嘘时目睁精(精同睛),肺知明气手双擎,心呵顶上

7、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脾病 呼时须撮口,三焦客热卧嘻宁。”这是最早的六字诀配导引动作的记述。虽然在宋代的临 江仙八段锦中,已将六字诀融入其中,作为八段锦的辅助练习,但这只是六字诀的应用, 而不是独立的六字诀导引法。根据“导引”和“吐纳”的原理来看,还是以不配合动作为佳。练功者随意采用站立或坐姿均可。至于配合意念及采用逆腹式呼吸的,按照梅花拳的文理来看,是没有必要且有不良之影 响的,应坚决摒弃之,而以舒适自然为度。本功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发音来引动与调整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呵、 呼、明、嘘、嘻、吹”六种不同的特殊发音,分别与人体心(小肠)脾(胃)、肺(大肠)、 肝(胆)、心包(三

8、焦)、肾(膀胱)脏腑相联系,从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的作用。在六字的 发音和口型方面有其相应特殊规范,在众多的健身功法中独具特色。吐气发音是六字诀独特的练功方法,因此,应特别注意口型的变化和气息的流动,气息 通过喉、舌、齿、牙、唇时的流动线路与口型的变化密切相关。六种口型产生特定的六种气 息运动方式,进而对内气与相应的脏腑功能产生影响。因此,习练者必须注意口型的要求, 校准口型。口型正确与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声时体会字音是否正确,二是体会每个字 的正确口腔气流流动方式。此外,习练时还要掌握好“先出声,后无声”的原则。习练者在 初学时可采用吐气出声的方法,以便于校正口型与读音,防止憋气;在练习熟

9、练以后,可逐 渐过渡为吐气轻声,渐至匀细柔长最后吐气无声的状态。六字读音:呵(he),呼(hu),明(si),嘘(xu),嘻(xi),吹(chui)具体行功要求见原文:【原文】人生以气为本,以息为元,以心为根,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 千里,人心肾相去八寸四分。此肾是内肾,脐下一寸三分是也,中有一脉,以通 元息之浮沉,息总百脉,一呼则百脉皆开,一吸则百脉皆合。天地化工流行,亦 不出呼吸二字。人呼吸,常在于心肾之间,则血气自顺,元气自固,七情不炽, 百骸之病自消矣。每子午卯酉时,于静室中,厚褥铺于榻上,盘腿大坐,瞑目不 视,以绵塞耳,心绝念虑,以意随呼吸一往一来,上下于心肾之间,勿急勿徐, 任其

10、自然。坐一炷香后,觉得口鼻之气不粗,渐渐和柔,又一炷香后,觉得口鼻 之气似无出入,然后缓缓伸脚开目,去耳塞,下榻行数步,又偃卧榻上,少睡片 时,起来啜淡粥半碗,不可作劳恼怒,以损静功。每日能专心依法行之,两月之 后,自见功效。不炼金丹,且吞玉液,呼出脏腑之毒,吸采天地之清。太上玉轴六字气诀, 道藏有玉轴经,言五脏六腑之气,因五味熏灼不和,又六欲七情,积久生疾, 内伤脏腑,外攻九窍,以致百骸受病,轻则痼癖,甚则肓废,又重则丧亡。故太 上悯之,以六字气诀,治五脏六腑之病。其法,以呼字而自泻去脏腑之毒气,以 吸字而采夭地之清气以补之,当日小验,旬日大验,年后万病不生,延年益寿, 卫生之宝,非人勿传。

11、呼有六,曰呵、呼、咽、嘘、嘻、吹也,吸则一而已。呼 有六者,以呵字治心气,以呼字治脾气,以咽字治肺气,以嘘字治肝气,以嘻字 治胆气,以吹字治肾气,此六字气诀,分主五脏六腑也。凡天地之气,自子至巳 为六阳时,自午至亥为六阴时。如阳时,则对东方,勿尽闭窗户,然忌风入,乃 解带正坐,叩齿三十六以定神。先搅口中浊津,漱炼二三百下,侯口中成清水, 即低头向左而咽之,以意送下。侯汩汩至腹间,低头开口,先念呵字,以吐心中 毒气。念时耳不得闻呵字声,闻即气粗,乃损心气也。念毕,仰头闭口,以鼻徐 徐吸天地之清气,以补心气,吸时耳亦不得闻吸气,闻即气粗,亦损心气也。但 呵时令短,吸时令长,即吐少纳多也。吸讫,即低

12、头念呵字,耳复不得闻呵字声。 呵讫,又仰头以鼻徐徐吸清气以补心,亦不得闻吸声。如此吸者六次,即心之毒 气渐散,又将天地之清气补之,心之元气,亦渐复矣。再又依此式念呼字,耳亦 不得闻呼声,如此呼者六次,所以散脾毒,而补脾元也。次又念咽字,以泻肺毒, 以吸而补肺元,亦须六次。次念嘘字,以泻肝毒,以吸而补肝元。嘻以泻胆毒, 吸以补胆元。吹以泻肾毒,吸以补肾元。如此者并各六次,是为小周。小周者, 六六三十六也,三十六而六气遍,脏腑之毒气渐消,病根渐除,神气渐完矣。次 看是何脏腑受病,如眼病,即又念嘘嘻二字各十八遍,仍每次以吸补之,总之三 十六讫,是为中周。中周者,第二次三十六,通为七十二也。次又再依前

13、呵、呼、 咽、嘘、嘻、吹六字法,各为六次,并须呼以泻之,吸以补之,愈当精虔,不可 怠废,此第三次三十六也,是为大周。即总之为一百单八次,是谓百八诀也。午 时属阴时,有病即对南方为之,南方属火,所以却阴毒也。然又不若子后巳前面 东之为阳时也,如早起床上面东,将六字各为六次,是为小周,亦可治眼病也。 凡眼中诸症,惟此诀能去之,他病亦然。神乎神,此太上慈旨也,略见于玉轴真经,而详则得之师授也。如病重者,每字作五十次,凡三百,而六腑周矣, 乃漱炼、咽液、叩齿如初。如此者三,即通为九百次,无病不愈。秘之秘之,勿 与人传。孙真人云: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但闭之。参考文献:1、龚廷贤医学全书主编李世华、王育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中医养生学主编郭海英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3、丹道法诀十二讲胡孚琛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人纪针灸篇倪海厦内部资料5、养生延寿法牛金宝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6、马礼堂养气功荟萃马礼堂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