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110873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白细胞3.8(正常4.010.0)中性粒细胞数1.5(正常2.0-7.0)淋巴细胞百分比48.3(正常20-40)中间细胞百分比12.5(正常3-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9.2(正常50-70)白细胞总数偏低,白细胞分类大致正常。白细胞数值减少的常见原因是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脾功能亢进、身体受到急性或慢性有害放射性物质的照射等等。血液流变指标检测全血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7.510.0女:5.88.1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全血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于男:5.66.7女:4.76.01增加:常见于高血压病、脑

2、血管意外、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等。减少:常见于贫血疾病。血浆比粘度正常情况:1.641.78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红细胞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血小板电泳时间(S)正常情况:1922.6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

3、降低: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眼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纤维蛋白原(Fb)正常情况:2.43.7(gL)增高:感染,炎症,风湿、经期,手术后,DIC代偿期等。减低: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胎盘早期剥离,分娩时羊水渗入血管形成栓塞等。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正常情况:低于男:1420女:1221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红细胞电

4、泳时间(S)正常情况:1517.4s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等。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正常情况:高于男:1013女:913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生增比粘度的量,使血液粘度校正到同一血细胞比积浓度的基础上,以之比较。红细胞沉降率(ESR

5、、血沉)正常情况:男:021mmh女:038mmh贫血或血液被稀释血沉增快,是红细胞下降逆阻力减低,并不是红细胞聚集增强而增快。通过红细胞比积的血沉方程K值,可排除贫血或血液稀释对血沉的影响。K值高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若血沉快,K值大,血沉一定是快;血沉快,K值正常,是由于红细胞比积低而引起血沉增快。红细胞压积正常情况:男:0.420.47女:0.390.40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比值。是影响血液粘度的重要因素,血液粘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

6、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减少: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量计算红细胞三种平均值,以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分类。红细胞变形能力正常情况:男:3.95.0女:3.04.2降低提示溶血性贫血、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肝脏病。红细胞刚性指数正常情况:男:7.16女:7.14红细胞刚性指数越大,表明红细胞变性性越小,是高于变率下,血液粘度高的原因之一。血常规检查红细胞(RBC)正常情况:男性:(4-5)

7、*1012/L;女性:(3.5-4.5)*1012/L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血红蛋白(Hg)正常情况:男性:(120-150)g/L;女性:(105-135)g/L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白细胞(WBC)正常情况:(4-10)*109/L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中性粒细胞

8、正常情况:(50-70)%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情况:(0-00.75)%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细胞正常情况:(20-30)%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单核细胞正常情况:(3-8)%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9、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血沉正常情况:男性:(0-15)mm/h;女性:(0-20)mm/h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1.红细胞(RBC)计数 正常男性为400万550万/L,女性为350万500万/L,新生儿为600万700万/L。 增高:

10、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 贫血,出血. 2.血红蛋白(Hb) 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贫血,出血 3.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男性08mm/h,女性012mm/h。增快: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减慢: 红细胞增多症,脱水文章看不懂?点此直接咨询专家! 4.

11、 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为00.5%1.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5.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00010000/L,新生儿为1500020000/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L。 增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排除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6.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12、;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7.血小板(PLT):正常情况为100%300% 。 增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1、血清蛋白血清总蛋白:60-80 g/L(克/升) 血清白蛋白:正常情况:4055g/L血清球蛋白:正常情况:2030g/L白蛋白/球蛋

13、白比值(A/G):1.-2.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是反映肝脏功能的关键指标。因为肝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以及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等原因,所以只有当肝脏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并发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变化,而急性或局部肝损害时这两个指标多为正常。因此,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检测大都用在反映慢性肝损害,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的储备功能。总蛋白减低常与白蛋白减低一同出现,总蛋白增高常同时伴有球蛋白增高。2、常用血清酶谷丙转氨酶(ALT):5-40 U/L(单位/升) 谷草转氨酶(AST):8-40U/L(单位/升)ALT /AST1二者升高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肝癌、脂肪肝、胆囊炎、胆管炎,急性

14、心肌梗融死、心肌炎、多发性肌炎、酒精性肝炎(AST升高明显);肝炎时二者均可明显升高;黄疸前期,往往AST ALT,不久AST ALT;恢复期一般ALT恢复较慢;二者持续增高,说明有慢性肝炎;AST/ALT比值小于1,可能是慢性迁延性肝炎;酶活性增高且AST/ALT比值大于1,可能为慢性活动性肝炎。3、碱性磷酸酶(ALP)ALP:40-110 U 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ALP明显升高;肝炎等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ALP仅轻度升高。4、-转肽酶(-GT)-GT 50 U5、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STB):1.71-17.1mol/L(微摩尔/升) 直接胆红素(CB):1.71-7mol/

15、L(1-4mg/L)。 间接胆红素(UCB):1.7-13.7mol/L血清胆红素是重要的判断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预后情况的指标。1、当肝病患者的胆红素明显升高时,表明有较严重的肝细胞损伤;若长期异常时,提示有转为慢性肝病的可能;短期内急剧升高,表明病情危重;2、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胰腺疾病、输血等均可增高。3、TBIL可结合DBIL及症状等鉴别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或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6、CB/STB胆红素总量(STB)正常情况:脐血34mol/L01天103mol/L35天205mol/L其后34mol/L成人:1.717.1mol/L胆红素总量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