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11026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12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一、书写(3分)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书写时努力保持卷面的整洁。二、积累(25分)1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完成题目(4分)人之一生,如能结识一知己,则犹似在迟m( )之春,偶遇一处美景,不禁眼波流转,微笑蔓延,心有灵x( ),不点自通。人之一生,如能邂逅一部好书,则又好似啜( )饮一杯仙露琼浆,通体舒畅,五脏( )六腑,亦可为之一震。咦,人生有一书一知己足矣! (1)联系上下文,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2分) 2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

2、 有约不来过夜半, (赵师秀约客)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李商隐在贾生一诗中,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的两句: , 。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最能体现其洁身自好品质的两句: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1)见往事耳 (2) 愿为市鞍马 (3)但手熟尔 (4)无案牍之劳形 4.名著阅读(4分)(1)以上是小说骆驼祥子中故事的四幅插图,请根据画面情景用图中序号排列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 (2)下列是名著海底两万里的封面设计,现在需要一段腰封推荐词,请你来帮忙。小贴士:“腰封”是包裹

3、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属于外部装饰物。腰封上一般会印与该图书有关的宣传与推介性文字(可以包括该书内容、影响或读者反应等)。我的腰封推荐词(30字左右): 5.国学小常识(5分)(1)成语探源(2分) 江郎是南朝文学家江淹,他年轻时诗歌和文章都写得很好,非常有名。但有一天,梦见一个男子对他说:“我有一支笔寄存在你这里多年了,现在还给我吧。”江淹伸手摸怀,果然有一支五色笔,他把这支笔还给了这个男子。从此,他写的文章一天不如一天。于是就有了一个成语叫“ ” 。 (2)下列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4、。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五柳先生,谥号文忠公,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所以陋室铭和爱莲说在语言风格上是相同的。 D.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长篇志怪小说,主要讲述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故事,都是作者虚构而成的。三、阅读(38分)(一)生活的泥点子里会沾着花瓣(9分)朱成玉一直以来,母亲都是经营生活的高手。小时候家里穷,每个月的供应粮总是不到月底就吃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母亲去山里采各种各样的野菜,回来和米面搭配着吃,艰难地喂饱我们深不可测的童年的胃。一件衣服,常常是大的穿小了给小的穿,

5、小的穿坏了就把衣服扯开重新打些补丁再做成一件大的给大的穿,如此循环反复。家里有一台缝纫机,过年的时候,母亲会扯上一些便宜的边边角角的布料,给我们每人缝制出一件好看的衣服来,可以让我们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集体炫耀。没钱修补房子,母亲就和父亲自己脱坯盖房子,三伏天里,母亲赤脚在泥浆里劳作,挥汗如雨贫穷的日子里,却听不到母亲的叹息,只有劲劲儿地往好日子奔的脚步声,充满力量和欢愉。母亲喜欢唱歌跳舞,不论一天怎么劳累,也不忘在傍晚的时候和邻居们凑一起扭一段大秧歌。 再苦再累的生活,也没有磨灭母亲乐观的天性。包括多年以后的失明,让她陷入黑暗的深渊。短暂的忧伤过后,重又变回那个欢乐的人。她总是拿自己开玩笑,有

6、时候撞到了门框,不恼,反而自嘲自己像个蒙着头套的拉磨的老驴:“卸磨杀驴,怕是我这老骨头给你们吃都不稀罕吃吧,光是骨头,没肉啦。” 我却笑不出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母亲一生奔忙,为了儿女们操碎了心,就像那筑巢的燕子。可是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总是笑语朗朗,让我们的贫苦日子有了甜味。 看过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衔泥带得落花归,画面上一位母亲坐在椅子上,偷得浮生半日闲,儿女绕膝玩耍,头顶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小女孩张开手臂,试图接住燕子衔泥时捎带着的落花。 很有趣的一幅漫画。每个人看它时大概都有着不一样的解读吧,而我从那画面上读到了母亲与生活的博弈。母亲用她的乐观豁达化解着生活里的一个个难题,“四两拨千

7、斤”,以隐忍之术推开烦恼的巨石。 勤劳的燕子在辛苦筑巢的时候,不忘捎带着衔来几瓣落花,这多像在苦日子里一边劳作一边歌唱的母亲呐! 母亲教给我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积极快乐地努力向上,生活的泥点子里,也会沾着芬芳的花瓣。6【整体感知】文章开篇就说母亲是“经营生活的高手”,请概括母亲善于“经营生活”的三件事。(3分) 7.【语言赏析】对文中的画线句加以赏析(可从修辞、关键词、语言特色等入手)(3分) 8. 【我的疑惑】(3分)第段引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衔泥带得落花归有必要吗? (二)文豪们的茶缘(11分) 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饮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

8、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

9、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 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 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

10、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在这些大文豪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浮沉;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在一杯清茶之中化作永恒。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文人雅趣。 (选自时代发现,有删改)9.根据上文,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鲁迅先

11、生认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这是一种“清福”,但是,很多时候,为了生存的需要,很多人是很难有这工夫的。 B.林语堂先生不愧是茶中高手,把品茶与交友相关联,把对茶的享受与采茶的时间和环境相联系,茶成了纯洁的象征。 C.老舍先生则把饮茶作为自己创作时的一种习惯,以茶为伴,文思泉涌,一杯好茶更令其“万物静观皆自得”。 D.杨绛先生喜欢牛奶红茶,是因为它不但解渴,还能疗饥,所以,她是非常推崇英式奶茶的。10.在原文第段末,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直到今天,北京的老舍茶馆仍闻名中外。文人墨客到了北京,不去老舍茶馆坐坐,喝上一碗茶,简直就跟没来过北京一样。”请你说说这段话能否删去。(2分) 11.杨绛先生认为红

12、楼梦中妙玉的喝茶论有什么内涵,请用原文句子来回答。(2分) 12所谓品茶如品人。根据上文中鲁迅先生的“喝茶论”,结合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谈谈你心中的鲁迅先生形象(4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4分)【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