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110171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剩余劳动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剩余劳动力.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摘要: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组织实施劳务输出,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

2、,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但是,在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既是关系农民增收的“民生”,又是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 一、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欠发达地区在农业方面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资源或资本过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太低。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只有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才能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

3、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扩大内需:一方面,投资需求增加。据专家估算,参照我国中等水平小城镇的投资规模,从现在起到2010年,如果新建增加12万个小城镇,需要投资48万亿元;改造现有的18万个小城镇,需要投资36万亿元。两者合计需要投资84万亿元。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扩张。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由农副产品的生产者成为农副产品的消费者,不仅可以扩大农副产品的需求总量,而且“脱了草鞋换皮鞋”后,其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会发生质的变化,对工业品与第三产业产品与服务

4、的需求也将增加。 3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加快转移前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存状况,缩小城乡差别。更为重要的是,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的熏陶,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跳出了落后文化的“堡垒”,能够树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随着新型平等观、财富观的树立,必将对传统的小农意识产生巨大的冲击,对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加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尽管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意义重大,并且我国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加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5、转移,但是,目前仍然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目前,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许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比例大,而且供给仍在稳定增长。根据农民日报的最新数据,目前,除每年新增劳动力外,我国农村劳动力中还有近15亿的富余。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各地区的数量分布不均衡,大多数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率高达40以上。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

6、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必然还会增加,而贫困地区劳动力增长速度又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由于欠发达地区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相对落后,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偏低。我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文盲半文盲有8 0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我国农民中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约为91,欠发达的比例更低。另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还表现为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贫乏,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所带来的后果,一是表现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二是由于低素质劳动力供给多,替代性也强,必然会导致工资水平低;三是不利于其

7、对信息的把握,盲目、无序的流动增加了劳动力转移的风险性,从而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会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3有关制度、政策改革不到位。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制社会结构虽有所改善,但尚未彻底打破,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然存在诸多障碍,导致民工的就业范围缩小,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二是土地流转制度问题。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权者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成熟政策,导致离开土地的剩余劳动力,选择“兼业”经营方式,影响了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4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2

8、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地区乡镇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技术含量逐渐提高,就业弹性明显下降,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而中西部贫困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资金积累能力低,以及经济发展环境差等原因,乡镇企业发展缓慢,致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进厂比例不足10。近十年来,许多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不但没有新的增长,相反由于停产和破产,吸纳的就业人数不增反降,这给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大了难度。 5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规范劳动力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和披露不灵敏,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转移多是自发的、带有团体倾

9、向,缺乏正规的中介机构,有组织转移的只占1030左右。这种状况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和效果。 三、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实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需要。必须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经验,克服不利因素,寻找到一条彻底解决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径。为此,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得好:“人力资本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所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

10、移问题的治本之策。一要继续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提高教师素质。二要加强培训,提高外出劳务人员的素质。要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大力发展“订单”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基本技能、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促进劳务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分别从事着加工、销售、运输和信息服务等多种产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就可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

11、节有效地连接起来,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促成农村劳动力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就业的局面。这样,欠发达地区就可以突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局限,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从而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自我吸收能力。 3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城市是农民获得收入最快的地方,做好欠发达地区农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首先,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准入限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市场。其次,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分步实施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及稳定职

12、业为户口准入条件的户籍登记和管理制度。第三,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产业扩张、城市的扩容和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真正让城市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主渠道。 4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扩大就业容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因为同等增长量,若由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实现,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分别仅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2030和1015。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欠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应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尽可能多地吸收农村劳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组织实施劳务输出。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关联度不高,经济内生性

13、增长机制不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不足。劳务输出是欠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应加强其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1)要健全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使分散的小农户同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2)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规划、调控、立法、监督,使劳动力转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摘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较大的变化,使这种作用逐渐减弱,而对农村所产生各种负面作用逐渐显露出来。文章从 摘要始于20世纪

14、8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较大的变化,使这种作用逐渐减弱,而对农村所产生各种负面作用逐渐显露出来。文章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模式。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负面影响;双向转移模式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量的廉价的剩余劳动力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农村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城市转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化

15、了资源的配置。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约达2亿人。而在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始终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作用。据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约在1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增加农民收入另辟一条途径,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6,有的地方超过50,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而农村人多地少,要提高农民收入,只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这样可以把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是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工业部门,促进了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同时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最终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更多人主张采取积极的政策与措施去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少去关注。而实际上进入2l世纪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所带来的积极的作用在逐步减弱,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市经济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逐渐失去。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确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但由于制度因素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