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瓷简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109450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兴陶瓷简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宜兴陶瓷简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宜兴陶瓷简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宜兴陶瓷简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宜兴陶瓷简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兴陶瓷简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兴陶瓷简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兴陶瓷简史宜兴陶瓷公司编者按:日前,从宜兴市档案局获得一九七八年版宜兴陶瓷简史,觉得 甚有价值,故我们分期刊出,供大家参考。、八、亠前言为了认真总结宜兴陶瓷生产发展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古代制陶技术的优 秀传统,为高速度发展我国现代陶瓷工业服务。我们根据中国硅酸盐学会关于组 织编写中国陶瓷发展史一书的意见,经江苏省轻工业局同志,决定编写宜 兴陶瓷简史这本书。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开始 的。在编写过程中,努力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以唯物 史观批判唯心史观,突击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和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在编写过程 中,自始至终坚持了工人、教师

2、、干部三结合写书的方向。编写小组深入厂、矿、 街边、农村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并在南京博物院、南京 大学历史系的指导下,发动群众开展了古代窑址的普查工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性 资料,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编写任务。本书编写小组的成员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扬辰亚老师,宜兴陶瓷公司蒋蕃、 刘勉之、李壮大、吴永某、陈知冰等同志。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六十多名师生开门 办学期间写成第一稿的基础上,由杨振亚、贺盘发、李壮大三位同志执笔,反复 修改而成。最后,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蒋赞初同志校阅。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南京、上海、苏州、常州、扬州、镇江等地文博部门的大 力协助,为本书提供了有关宜

3、兴陶瓷史料。科学测定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 硅酸盐研究所和宜兴陶瓷研究所的大力协同。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我们的政治水平还不同,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文物的科学检验很不全面, 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热忱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一九七八年三月第一章 宜兴陶瓷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 宜兴的历史地理概况及陶瓷的起源一 宜兴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 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之一。它位于江苏南部,东濒波光滟滟的太湖与 苏州相望;南与浙、皖两省交界,地势险要;西邻溧阳,北临武进、金坛两县。 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山水秀丽,土地肥沃,堪称美庶江南的鱼米之乡。“全县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平原,

4、由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属太湖平原的一部分。” 在河湖两岸冲积平原上,“既可发展农业,还有渔捞舟楫之利。山区则盛产陶土 和竹木薪炭,更为发展制陶业准备了有利的条件。”宜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已经有了从事农业和制陶业 的原始居民。”宜兴古属扬州。最早的名字叫荆溪,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荆溪 因境内有苍山清溪而得名。周初属于吴国,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荆溪又改 属越国。战国时,楚威王大败越兵,越国臣服于楚,荆溪也就成为楚地。秦统一 中国以后,先后属会稽郡和吴郡。西汉初年,由于荆令尹关常随刘邦平叛有功, 被封为“阳羡候”故宜兴又有“阳羡”之称。三国时代,孙吴在江东建立了政 权,阳羡属吴

5、。早在秦汉时即有故城,吴赤乌六年(公元2 4 3年)改筑城垣, 晋永兴(公元3 0 43 0 6年)时,又移置今南门外。西晋末年改为义兴郡 封给当时江南大族周玘(音纪,前将军周处的儿子),以奖励他维护西晋腐朽王 朝的“功绩”。六朝时期,义兴先后属扬州和南徐州。隋唐以后,则统属于常州 府(路)。唐高祖武德二年至七年,曾别名“鹅州”。到了宋代,因宋太宗赵匡义, 为避讳起见,于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为宜兴。清雍正三年,曾将宜兴 分为荆溪、宜兴二县。辛亥革命以后,又合并为宜兴县(引自重刊宜兴县旧志 卷一:“沿革”)。历史沿革腋编辭段宜兴简称宜因境内有东九团汕西汎三犬湖泊朮字为宜兴特有故拟简称九

6、古称81E,因境贯穿 宜兴全境的荆溪而得魚春秋时属戛秦罰日姜艮属鑼埶东獅帝四年(公元您年)改属吴服晋惠帝 永兴元年(公元血年),以表电(周处之子)三兴义兵之咖设义兴亂国山,悔軋永也平陵 ;义乡六斗隋废亂改为义兴民属當性宋太平兴飯年(公元加眸)避氓软义者宜也立义改名宜兴 民仍属常州。元初升宜兴府,元贞元年3醪年)立宜兴州,属常州路,明复称宜網,属常州府,清寃正三 年不年八分ESX 2111-3 1 g垃年省荆溪县人宜兴氐1914-192712110 W4g年厲鎚彳亍 署区常州专忆195312601江苏省釧专乩啊師年2月口日!镇江专&低7年3月改称镐江地瓦19 茨年胡起属亦肺.1吸年1月撤销宜兴艮

7、设宜賢市江苏省省辖.县境西南重岭叠障,东部和北部地势平坦;中部低洼,东北两部河流交错, 而汇集于太湖。全县丘陵面积约六百余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五。山势一般海拔二、三百公尺,高峰在五百公尺以上。高山多为石英岩构成, 低丘则多为石灰岩层。因此,有些山中极易形成岩溶洞。所以,宜兴的善卷、张 公两洞,以其洞景奇绝而著称江南。横亘在县境西南部的铜官山、章山、国山等 山脉,是天目山的支脉。铜官山一名“君山”,其中以香炉峰(又名鹅头峰)为 主峰,海拔五百二十七公尺,其间盛产白泥、甲泥等多种陶土原料。龙池山脉北 与铜官山相接,东迄兰山(太湖滨),其间多产白泥。太华山海拔五百零五公尺, 东起太湖

8、、南至庙基山。以上为宜兴县境内的三条主要山脉。此外,还有鼎山、 蜀山,在县城东南约十余公里。蜀山,古称“独山”,北宋时苏轼(东坡)曾寓 居独山,因其一峰屹立,水环其麓“以似蜀中风景改名此山”为“蜀山”。鼎蜀 镇,因主要包括鼎山、蜀山还有汤渡等地而得名。黄龙山,紧靠鼎山北侧,蕴藏 丰富的陶土资源。青龙山,在鼎山西北端,与黄龙山相毗连,盛产石灰石,是陶 瓷、水泥及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南山,位于鼎蜀镇以南,相距仅三公里,海拔 一百八十余公尺。均山(一名“军山”),在南山西侧,海拔近九十公尺。石灰山 在鼎山以西约三公里。还有西洋渚,位于张渚镇以西,源出于太华山脉,距县城 西南约四十余公里。地理昭编辑本

9、段宜兴全市总面积国家登记2177平方公里,但按照江苏省26(J年市界调整后,公布总面积1996.6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域面积242-西平方千米);全市有山、有水、有平原。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称。全市地势南 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区$东部为衣湖渎区,西部为低洼土于区。耕地面积914万亩。宜兴山地属于天目山余脉,拥有江苏苏南最高的三座山峰,其中茗岭葡萄岭海1611.5米,为江苏第二峰。 宜兴的水运交通亦极方便,东境百里有七十四溪之水,汇汇流太湖而入江海。西溪一名西 (即湖泊),在县西关外,凡广德、溧阳、金坛及本县西南诸山 之水,总汇于此,流贯城中入东溪(一名“东”)而汇入太湖。境内河

10、渠近百 条,其中与陶瓷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有荆溪、武宜运河、蠡河等三条干线。荆溪河 西由溧阳入境,自西向东横贯宜兴全境,并与由南而北的大小河流交纵,上通芜 湖,东流太湖。蠡河是沟通鼎蜀镇南北水运的一条大河。它与东西流向的荆溪河 交叉,北通运河和长江。因此,鼎蜀镇的陶瓷器多由蠡河运出,可达许多省市和 广大农村,尽管解放以来修筑了许多条公路,可是陶瓷产品的输出,还是多靠水 上交通。二 得天独厚的陶瓷资源 宜兴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还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解放 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经有关地质部门的多次普查勘探,现已基本上摸清了 宜兴地区陶土资源的分布的状况。宜兴地区陶土蕴藏量极为丰富,仅

11、在大潮山、 兰山、南山、黄龙山等地,即达“千亿吨以上”,这是宜兴陶业代代相传,不断 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还发现了藏量较大、质量较好的茗岭瓷土矿,“为 今后发展细瓷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主要的陶土资源有以下几种:一、白泥:产于兰山、大潮山“白泥场”一带,其蕴藏量约在二百多万吨, 颜色有灰白、桃红、象牙色等数种,泥呈多层状及块状。地质构造为上泥盆统五 群下部。主要矿物为水云母、绢云母及石英碎屑等,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结合力, 烧成范围较宽。是制作砂锅等白货产品的主要原料。二、嫩泥:也称黄泥,产于川埠西山、红庙、赵庄等地。蕴藏量较为丰富, 具有极佳的可塑性,阳羡名陶录里说,它可掺和一切色土,是宜

12、兴日用陶器 的主要原料。在明代,蜀山陶近也有产“黄黑两土”的记述。地质构造为二迭纪 龙潭组上段及下段,为含铝土质粉砂岩、泥岩。三、甲泥:主要产于黄龙山、张渚、杨店、林场、均山、东山、黄泥场、涧 众、涧坞一带,矿源从南山一直延伸到长兴县父子岭、董塘一带,有本山甲泥、 西山甲泥、东山甲泥之别。所谓甲泥,即夹于地层之下,深埋于山腹,受自然压 力后,一般呈坚硬的块状,好象“铁甲”而得名。甲泥种类很多,有粗细软硬的 分别,因甲泥有不变形而赋于坯体强度的特点,明代就用它混和白泥、嫩泥制成 大器。其中紫泥、青泥及东山紫泥是紫砂工艺品、宜均陶、花盆、火、瓶鼎等 的主要原料。地质构造为上泥盆统五通群上部之地层,

13、主要矿物以水云母为主, 并含少量高岭石、铁质、石英及云母碎屑。四、紫砂泥:驰名中外的紫砂器,其泥料唯宜兴所产独佳。紫砂泥深埋于岩 石层下,紧夹在甲泥之中,因此,紫砂泥又有“岩中岩”和“泥中泥”之称。五、天青泥:产于黄龙山,矿藏中又有一种梨皮泥,烧后呈冻梨色;一种淡 红色泥,烧后呈松花色;一种浅黄泥,烧后呈碧绿色;一种叫密口泥,烧后呈赭 色。该泥坚致而耐火,是烧制高级紫砂器的重要原料。六、绿泥:一名团山泥,产于黄龙山,又叫本山绿泥。矿土呈鸭蛋青色,表 面光润如脂。该泥夹于紫砂泥和甲泥之间,又叫夹脂,烧后呈米黄色。七、红泥:矿土呈橙黄色,埋于嫩泥矿之底层,亦称“石黄泥”。产于川埠 公社的西山和赵庄

14、山,古称“未触风日的石骨”,因其含铁量之多寡不等,烧后 变“砂色”、“砂紫”和“海棠红”等色。宜兴的山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陶土原料,而且还有茂密的松、竹和茅草,烧 料资源亦极丰富。因此,从古代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宜兴陶瓷的主要燃料多采用 县境所产的山柴山草。三 宜兴陶器的起源 陶器的创造和诞生,是人类在同自然界斗争中所取得的一项光辉成果。革命 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学会制陶术开始。可以证 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 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 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用于这个目的。”(

1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 起源人民出版社7 2年版第2 3页)制陶业又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业生产活动。陶器的使用使人类得以便于熟 食谷物,增进人类生理机能,并可汲水,储存水、食物、农产品以及种子等等。 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因此,可以说,是原始人 类向自然界作斗争过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创造。近年来,在宜兴境内已多处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一般都在近水的台地上。 从古代人类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石器和陶片堆积来看,说明居住在这些台地上的原 始氏族公社的先民们,已广泛用石、石斧、石凿、石刀等简陋的石器工具从事 着农业生产,同时已掌握了烧造各类粗砂质的和细泥质的制陶技术。包括

16、各种炊 煮器和盛贮食、谷物和汲水、盛水的容器。陶器已成为当时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 生活用具了。宜兴归径公社夏姜大队的骆驼墩,是大汉岭下一个俨如复盘形的大台地。在 台地的斜坡上散布着不少夹沙红陶残器。出土的大量陶片,主要有泥质红陶缸、 夹砂红陶鼎,有鋬釜和牛鼻式耳、陶豆、陶钵等器,遗址西面约二百米处的唐 南村附近也有与之完全相同的陶器碎片发现。在古代,这里与骆驼墩当同属一处 遗址。因其主要特点均与太湖及钱塘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类型”相一致。距今 约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宜兴陶瓷业的起源不晚于五千年前。”据归径骆驼墩文化遗址所采集(粗砂红陶鼎足)的理化测定数据:氧化铝含 量较低,为 14.92%,氧化铁含量较高,为6.56%;氧化钾、钠合计2.64%,坯体 的吸水率为 15.91%;气孔率为 29.61%。由此推测,当时的生产工艺较为简单。 原料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