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杨道吉).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104758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杨道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杨道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杨道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杨道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杨道吉).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树问题教学反思si华中科技大学附小 杨道吉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该单元一共安排了3个例题: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直线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例2讨论的是一条直线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例3则借助围棋盘探究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鉴于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等三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密不可分,是一个完整的数学结构,因此,我把例1和例2融合为一个整体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有利于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从教学设计的理想与教学实施的现实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一、着眼整

2、体结构,突出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当得知另一位教师只教学“植树问题”的例1时,我便觉得不妥,把一个完整的数学结构分割开来教学,既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更会造成学生按类型记结论、套公式解决问题,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记忆负担。因此,我本着“重整体、学结构、重思想、学方法”的理念,把例1和例2融合为一个整体构建教学设计。具体设计意图如下:学习素材设计意图情境:同学们在小路边植树。一共需要多棵树苗呢?问题:要算“一共需要多棵树苗”,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使学生对植树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全长、间隔长度、一边栽还是两边栽、两端栽不栽等,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把握。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3、,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当学生尝试解决出现认知冲突时,引导学生经历“全部画完找到答案、只画部分发现答案、回顾反思发现规律”的探索过程,积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题目:先由两端要栽到只栽一端,再由只栽一端到两端都不栽,最后由一边栽到两边栽,可以使学生以两端要栽为基准,自己类推出其它情况,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的数学结构和方法。题目:由植树情

4、境迁移到生活中的类似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eyi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题目:采用判断“第1题用366,第2题用8512解答对吗?为什么?”的练习形式,不仅可以提高练习效率、聚焦思维方法,更在于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主线,意在全面体现落实“四基”的教学理想。二、重视研究学情,关注学习方式,坚持教学价值追求。当我把这个理想的教学设计付诸课堂教学实践时(上课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以下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1)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不够、深度较浅,(2)最后两题的教学内

5、容没有完成。造成这两个主要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与听课教师的交流互动与自我反思,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师生关系较陌生。众所周知,一群熟悉的人在一起交流互动比一群陌生的人在一起交流互动要容易、融洽得多。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学生,与我是第一次见面,学生与我非常陌生,从课前简短的交流中就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拘谨。另外,由于听课教师人数众多,学生发言的顾忌也比常规课堂多,担心说不好、说错了。因此,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总体上不够,整堂课学生发言呈现出从不积极到较积极的变化过程。同时,告诫我这样两点:一是给陌生的学生上课需要提前见学生,与学生聊一聊,尽量消除彼此的陌生感;二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修炼和培养

6、自身的亲和力。2、学习方式不习惯。当地教师普遍认为本节课适合只教学例1,例1和例2一起教学,部分学生会消化不良。可见,在当地教师的这种“小步走、慢慢教”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加习惯“小跨度、教师教”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有这样一幕,当学生尝试解决例1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启发学生用“画图”的办法去甄别正确解法,学生竟然全部采取“全部画完”的办法,即使教师点拨“能不能不画完就发现正确解法呢?”,也只有个别学生发现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学生不太习惯自己探究、发现结论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较浅的主要原因。这次异地施教,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改变学习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靠一节课收效甚微

7、。3、容量难度稍偏大。本节课共安排了8道题目,一道题目一个变化点,8道题目就像8级台阶,需要学生拾阶而上,没有一道题是原地踏步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习惯“小跨度、教师教”的学生而言,容量难度都略微偏大,最后两题临时删除却也在情理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该作如下调整:一是例1和例2融合教学,“重整体、学结构、重思想、学方法”的设计思路不变;二是由原计划的1课时调整为2课时,增加一节练习课,降低第1课时坡度。通过以上分析,学情研究不足,对学生原有学习方式认知缺失,是造成我的教学实际效果与教学设计理想存在一定差距的重要原因,但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载体,以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为主线的教学设计理念是正确的。我应在坚持我的教学价值追求的基础上,重视学情研究,关注学生已有学习方式的负面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