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师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091173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四首(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四首(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四首(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四首(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代诗歌四首(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四首(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四首(教师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七初中 七 年级 语文 教学案设计课题: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设计人 田水荣第 周 第 课时 总计 节 课型: 新 授课人: 备课组长签字: 下组领导签字: 明确目标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 4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中国文化精髓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批注实施目标一、 导入新课 在我们小学阶段了学了很多我国古代诗歌,而诗词曲又是我们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代诗歌。二、 明确目标三、 自主学习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2、。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

3、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次北固山下作者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这一联闻名。3、写词语(cng) 海 (ji) 石 (sngzh) (cho) 平 归(yn) 水何(dn) (xio)(s) 4、文学常识填空。观沧海一诗选自_,作者_,字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见称。次北固山下

4、一诗中“次”意为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5、感知诗文(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3)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

5、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5)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落实目标课内检测:1、 背诵后两首绩优学案P页、2、3、4板书设计导学反思东七初中

6、七 年级 语文 教学案设计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第二课时 设计人:田水荣第 周 第 课时 总计 节 课型: 新 授课人: 备课组长签字: 下组领导签字: 明确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准确地默写批注实施目标一、导入新课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二、明确目标三、自主学习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

7、语言通俗,内容清新,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2、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着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四、感知文章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

8、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诗人的游踪:诗以

9、“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教师选择补充)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

10、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5、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落实目标课内检测:2、 背诵后两首绩优学案页二题板书设计导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