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教案3.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08374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教案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教案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教案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教案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教案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教案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教案3.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国演义导学方案一学习目标与重点 1、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中的地位及意义。 2、品读名著片段, 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辩正的分析历史人物,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二自主预习 (一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 作者罗贯中,原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大约生活在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至明惠帝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这一段元末明初时期。曾当过元末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谋士,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

2、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著有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罗贯中,一名罗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罗贯中所处的元朝末期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而复杂的时代,蒙古王公大臣疯狂兼并土地,民间豪强地主也大量强占民田,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赋役剥削不断加重,元朝政府还滥发纸钞,导致物价上涨;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常年失修,经常泛滥成灾,许多地方的百姓被迫逃离家园,流离失所,终于暴发了农民大起义。社会动荡不安,罗贯中四处漂泊。他曾与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有过交往,传说他曾做过张士诚的幕客。明朝有的野史说罗贯中“有志图王”,表明他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人。

3、罗贯中经过了元末大动乱,接触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在农民起义中,扩大了眼界,丰富了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为他后来创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国演义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之后,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的控制,对知识分子采取笼络和高压的手段。推行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网罗天下士子;朱元璋又不断地大兴文字狱,企图使文人屈服于封建淫威之下。罗贯中无意于仕途,不走科举升官之路,也不愿触及严密的文网,无辜惨遭杀戮,于是拿起笔来,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但现在传世的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只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三部小说。现存的戏曲

4、作品只有宗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他也写过一些词曲,但多未流传。他参与编写的水浒传和独立创作的三国演义,可能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罗贯中的艺术概括力极强,“唯三国演义则七分真实、三分虚构。”正确说出了罗贯中为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所用的“实七虚在”、主宾杂陈的创作方法,对于作家自己来说,则是一种独立的探索和创作。 写作背景: 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

5、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著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三国演义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该书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分24卷,240则,每则一个七言标题。此后新

6、的刊本迭出,卷数、回目、引用诗词等均有改动。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修订,遂成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作品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奸诈,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这部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

7、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有的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张过分导致失真。三国演义标志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推动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等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三国演义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毛宗岗增删评点的三国志演义。 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

8、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

9、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

1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

1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

12、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二)基础预习 掌握下列词语 跌宕起伏沧海横流叱咤风云三国

13、鼎立栩栩如生义薄云天飞扬跋扈风驰电掣 给划线字注音 俭朴朴硝朴树姓朴朴刀间不容发亲密无间屏蔽屏退宿志三天两宿星宿 近义词语辨析 推托推脱 三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学生速读,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1、概括故事梗概: 2、依照回目的形式概括每部分内容(教师出示一例)学生仿写交流 教师出示:王允旧臣哭社稷 曹操奇谋借宝刀 教师展示:孟德献刀遇弑贼 李儒献计操脱身 (二 )品味语段,分析本文中曹操人物形象 学生按情节分成四小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记录发言。 (1) 借刀: A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 B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辞别众

14、官而去。 (2) 献刀 A操径入 B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 C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3) 路遇陈宫 A操言:“我是客商-” B 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 C 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 (4) 错杀伯奢 A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 B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C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D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2、 总结 (1)本文中曹操形象: (2)文本中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四、探究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