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通用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docx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07776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通用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非通用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非通用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非通用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非通用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通用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通用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非通用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关键词】非通用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 1G641A 12095-308905-0017-02 非通用语,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小语种”。自20世纪40年代北京大学相继开设印地语、巴梵语、朝鲜语及泰语以来,我国的非通用语教学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到2016年底,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拟共开设近100个非通用语专业。较英语等通用语教学而言,我国的非通用语教学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尚不成熟:规模小,分布散;师资队伍较弱;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的战

2、略推进,强化了语言,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非通用语言的重要性,赋予了我国非通用语教学神圣的使命。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视非通用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改进非通用语教学过程中所凸显的种种弊端。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正是当前教学过程中缺失却恰恰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与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外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的目的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目的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思考问题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1这一概念充分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凸显出跨文化意识培养对于外语学习、外语

3、交际的重要作用,当然非通用语亦不例外。换言之,非通用语学习的过程,不应仅是单纯的教授语言与学习语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播与交际,打破传统的“重语言轻文化”的外语教学模式。正如美国语言学家撒佩尔(Edward Sapir)所说:“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非通用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对象国文化的敏感度。传统意义上的“就语言教语言”模式,自然而言地将学生引入到记单词、背句型、重语法的学生氛围中,学生成日埋头苦读却很难真正对对象国语言学习产生兴趣。然而,一旦在教学中渗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

4、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通过阅读报刊杂志、看电视新闻等渠道关注对象国的文化现象,对比本国与对象国的文化差异,往往能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其对对象国文化的敏感度,也为其今后的论文撰写、学术研究等积累素材与灵感。 其次,通过非通用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清除沟通中的障碍与文化冲突,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完成。大量例证表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是决定交际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2未建立在跨文化意识培养基础之上的外语学习,即单纯的语言学习,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会造成表达者与听者之间的交际误解,有时甚至会导致冲突。反之,通过非通用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表现出对对方文化的尊重,则往往能促使交

5、际目的顺利达成,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再次,通过非通用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现代先进的教学形式。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摆脱传统的“就语言教语言”模式,必须从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入手。教师不能仅采取教授、讲解等教学形式,而应结合现代多样的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形象地了解目的国文化。 二、现阶段非通用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当下我国非通用语教学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问题即为其中之一。笔者认为,现阶段非通用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对于语言、交际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彻

6、,对跨文化意识这一概念未引起足够重视,因而导致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缺失。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停留在“就语言教语言”、“重语言轻文化”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一)教师方面。往往由于自身原因疏于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教师的自身原因包括诸多方面,例如:教学观念陈旧,注重对学生语言(包括单词释义、句型操练、语法解析、课文翻译、课后习题讲解等)的教授,忽视目的国文化的导入与传播;教师自身能力、水平有限,无法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等等。 (二)教学过程方面。首先,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手段缺乏多样化。其次,作业、考试、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等均不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三)学生方面。由于受到多年来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倾向于理解与记忆,善于书面表达,普遍语言交际能力较差;且其学习过程,包括外语学习显得较为刻板,注重咬文嚼字、死记硬背、过分强调语法点,而无视文化层面的部分。另一方面,也因为面临毕业之后找工作的压力,大多数学生更乐于吸收与政治、经济、金融等相关的知识点,而忽略自身文化、文学素养的提升。 三、对非通用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鉴于以上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在高校非通用语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学生外语学习水平和外语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教

8、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教师是关键。不论是对整门外语学科的宏观把握,即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编排,还是细化到每一堂课的展开、教材的编写或选用等,都应明确体现“跨文化”这一概念。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传统的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水平为目的的基础语言课程外,应注重编排能够充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课程,如对象国国家概况、社会文化、历史等,增进其对对象国的了解;修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时,除了明确体现每门课程的学时、学分以外,还应突出该课程文化背景知识所占比重。 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自身对对象国语言、文字、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专

9、业而全面的理解与掌握,能够真正做到 “传道授业解惑”;其次,是要对本国的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有较为深入透彻的了解,以此为前提才能带领学生进行本国与对象国文化对比分析,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最终使学生对对象国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再次,教师要具备熟练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技能。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早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化“代言人”的高校教师更应运用好这一技能。从课前资料素材收集到课堂组织乃至课后与学生交流、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都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使之高效而又丰富多彩;最后,教师还要提升自己“教”的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所熟知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如何让学生

10、达到融会贯通,等等。否则,空有满腹经纶却无法成为教书育人的教育者。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课堂教学是主体。“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虽然课堂教学的试卷有限,但是只要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1.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教材具体内容与文化背景间的联系。教材中每一章节内容的选取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指引学生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深入解析与发散才能真正体现出教材本身的价值。例如,在讲解“佛教”一课时,除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与佛教相关的基本词汇表达法、佛教的起源与传播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目前佛教在对象国的发展现状、

11、其对对象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宗教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对象国宗教文化礼仪与禁忌也是极其有必要的。如此,才算达到教学目的,学习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2.教学形式多样化,多渠道获取文化知识。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教师在讲台前口沫横飞、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的状况,大大影响文化背景知识的吸收。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极其重要的。PPT、电影、视频短片、音乐等多种形式的采用,学生从视、听、说等多角度出发,在丰富而又生动的气氛中逐渐了解对象国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等,实则是了解对象国文化最方便而快捷的

12、途径。除此之外,摒除以往一味强调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亦能很好地促进其主动加强对对象国文化的了解。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每堂课前由学生轮流进行对象国文化介绍与分享,等等,既锻炼了学生在公众场合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了胆量,也能在每一次活动中收获更多的文化知识。 3.学习语言与文化,良好的语言环境很重要。如何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则有赖于“对象国元素”的融入,此元素涵盖了外籍教师、原文教材或材料以及其他用于辅助课堂教学的来源于对象国的具体实物。首先,使学生说一口地道的外语,并掌握语言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现象,优秀外籍教师的引进是不可或缺的。外籍

13、教师参与到大学教学中来,实际上就是把特定的社会语境移植进了课堂,学生可以不出校门就接触到所学语言的社会语境,提高语言的交际功能。4其次是原文教材或材料的使用。真实材料不会根据一定的语法结构进行有意识的编排,也不会为了突出某一种语法规则或句型而有意识地组织语言材料,更不会使用学生熟悉的单词取代一些不熟悉的单词。5此为国内出版教材与原文教材或材料最大的区别,因此,不论国内所出版教材内容再丰富、结构再严谨,也不能忽视某些课程中原文教材或资料的使用,如对象国社会文化、对象国文学作品选读等等。其他辅助性实物,视课堂具体内容而定,如介绍对象国艺术文化时使用的乐器,介绍饮食时使用的食物,等等,以帮助学生形成

14、具体直观的印象。 (三)利用课外时间,推进文化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课外时间是保障。非通用语的教与学和英语不同,学生均从零起点起步,毫无基础可言。短短四年的大学生涯,毕业时要求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完成,基本很难实现。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课余时间是学成的保障。 1.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近两年各大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推行与落实,学生在教师的督促下亦步亦趋、完成任务式的学习方式已然不符合学分制改革的要求,达不到教学目的。在新形势下,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如推荐对象国典型的报刊、杂志及相关网址,影视作品,文学经典,

15、社科论文等,题材多样化,以增加积累,收获知识,开阔眼界。另外,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喜好选择不同的阅读侧重点,日积月累,容易形成自己的论文思路或挖掘出独到的研究领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醒学生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发掘和积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愉悦中体验文化。学习讲究劳逸结合、寓教于乐。一方面,可举办各种类型的竞赛或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戏剧配音比赛等等;或在对象国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来庆祝;亦或与学校乃至全国其他非通用语专业一道联合举办较为大型的比赛,都能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对象国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可邀请对象国驻华

16、外事机构,如大使馆、领事馆等,或对象国来华留学生来校讲座或举办主题活动,加强文化交流。 3.与对象国高校展开合作,安排学生赴外留学。想让学生更快速直接地掌握对象国语言、深入了解对象国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即落实“3.5+0.5”、“3+1”或“2+2”的学生培养模式,在本科阶段第二或第三年学生已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送学生赴对象国留学。与对方高校密切合作,合理地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进度,结合学生切身的日常生活体验,每日与当地人民接触,通常而言,学生的语言水平与文化意识将在赴外留学这一时期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我国非通用语的发展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非通用语的教与学尤其是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尚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而,只要找准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