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7077341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

2、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

3、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3释题“行”的读音xng。“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

4、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

5、,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

6、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

7、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放录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