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073940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陈建先钱学森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生:喜欢。师:说到电影,我想请教一下,你们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电影大师是谁吗?生:张艺谋!师:张艺谋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电影导演,暂时还不是世界最著名的电影大师。当然,我们希望他努力争取。生:卓别林!师:对!你怎么知道的?生:我在电视里看到的,说卓别林是电影之父。师:对!电影之父。(板书。)在电影这一行业里他是老大!算是祖师爷了,谁还知道哪些“之父”?生:音乐之父贝多芬。生:钢琴之父李斯特。生:炸药之父诺贝尔。师:在中国,也有一个人被誉为“导弹之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生:不知道。师:他就是放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的世界著名科学

2、家钱学森。(板书:钱学森。)钱学森,194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留学美国。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1955年10月1日,他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为我国的火箭、导弹的研究和发射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想不想读课文?生:想。师:好!放开声音,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一会儿,学生基本读完。)生:还想读吗?生:想。师:真话假话?生:真话。师:好,想读的请举手。好了,时间到,再举手也不算了,就你们这些人读,你们举手最快,获得了读课文的权利,请你们起立齐读课文第一节。(对没有举手的学生)等他们第一节读完了,你们才有权利接着读。当然,如果

3、谁读累了,随时可以坐下来歇一歇,谁想读了再站起来读,好吗?生:好!师:开始读吧。(部分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紧接着全班同学陆续接着读,直至全文读完。)师:听你们整齐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不过,现在我想学一学齐泯王,不听你们齐奏,想听你们一个一个地吹,见识一下你们各人的真功夫。谁敢出来?(生无人举手。)师:被吓住了?都想当南郭先生?(生笑,众笑。)师:(有一学生举手。)好!他站起来了,站起来就证明自己不是南郭先生,有勇气!(该生读课文。)师:读得不错,你百分之百不是南郭先生!不过有个字音要注意一下,“屈指一算”读“q”,不读“q”,你读,再读,全班读。“魂牵梦绕”的“绕”读第四声,不读第三声。这是

4、个多音字。读!再读!师:谁来接着读课文?(一生读下一节。读到“赴美国留学”,师示意停下。)师:停。这个“赴”字是个生字,怎么记住?生:姓“赵”的“赵”字“”换成“卜”就行了。师:闭起眼睛写一下。“赴”是什么意思?生:到的意思。师:对!还可以怎么说?生:去。师:也对。但这里为什么不用“去”或“到”?(略停)“赴”是书面语,而“去”和“到”有时可以作口头语使用。所以“赴”字一般用在比较正规的书面语中。比如在电视新闻里经常听到“胡锦涛总书记携夫人赴某某国访问,而不说“去”或“到”某某国访问。好,接着说。(一生读到“富裕”时,师示意停下。)师:停。还得打断你一下。看老师写这个“富裕”的“裕”字。“裕”

5、字怎么解?生:“裕”就是富的意思。师:怎么知道的?生:“裕”字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谷”,一个是穿的,一个是吃的。师:吃穿都有了,丰衣足食了,还不富裕吗?对吧?生:对!师:你真聪明。从字形上就看出字的意思了。其实这也是我们祖先的一种造字方法,有一些字的字形就代表了它的意思。比如“孬”读“no”,意思就是不好,差劲。“不正”合起来就是“歪”wi,两个“木”就是“林”,三个“木”就是森林的“森”。(边说边板书这几个字。)师:下一段?请你来读。(指一生。)生:(读)“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师示意停。)师:除了中秋节外,还有哪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生:春节。生:重阳节。生:元宵节。生:“五一”

6、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师:传统节日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或祭祀仪式等。“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是国际性的节日,不是咱们中国所特有的传统节日。明白吗?生:明白。(生读到“兴奋”时,这段正好读完。)师:注意,最后一个词“兴奋”读第一声“xng”。读,再读。新中国刚刚诞生,又碰上中秋佳节,几个留学生,一群好朋友,对月抒怀,谈得格外兴奋。怎样读才叫兴奋呢?谁再来读读?(生再读这一段。)师:好,继续下一段,后面那位高个子女孩,你来读。(生读到“袒露”时,师正音,释义。)师:这里“露”读“l”,跟我读“露,袒露”,再读,再读。这是个多音字,还读“lu”,只是

7、用在“露马脚”、“露馅”中读“lu”音,其余都读“l”。“袒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吐露。生:流露。生:表露。生:表白。师:(生读到“运载火箭”时,师正音。)“运载”的“载”读第三声“zi”,跟我读,“载,运载”,再读,再读。“载”也是个多音字。只是在“载歌载舞”中读“zi”。师:刚才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两遍了吧?生:嗯。师:我告诉大家,学语文一定要靠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就读准了,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就读顺了,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就明白了。当然,学语文又不能光是读,都让你们读去了,读完下课,各走各的,读了以后各人有什么感受,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大家彼此都不知道,那又何必要几

8、十个人挤在这一间屋子里干什么呢?对吧?那你们说,不光要读,还要干什么?生:还要说读书后的感受。师:对!还有?生:谈谈不理解的地方。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师:对!只要是自己的体会、感受、困惑、发现,就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实话实说。一句话,不管你有什么想法,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好了,现在我还想请大家读课文,不过这一遍要求提高了,读完后要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建议大家默读,这样便于思考,可以在你认为有想法的地方勾勾画画,作个批注。会作批注吗?(生默读课文,作批注。)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说?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发言权应该先给你!生:我觉得钱学森很伟大!师:嗯!说得不错。从哪儿看出来的?生:(读)“钱学森19

9、4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国留学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在美国有那么高的待遇,生活条件那么好,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他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人民多做点事。师: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人民。就这段话,谁还有话要说?生:钱学森说“他是中国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我读了很受感动,我想起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师:能给大家唱几句吗?来!掌声鼓励!生: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师:我的中国心最初是由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在80年代的时候演唱的。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全世界爱国华人的共同心声。会唱吗?来!一起唱!(师生同唱我的中

10、国心,气氛热烈。台下掌声雷动。)师:唱起这首我的中国心,有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感觉很激动!生:感到很自豪!生:很兴奋!生:很想大喊一声!师:喊什么?生:(大喊)中国,我爱你!师: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富有激情的呼唤!你同样喊出了身在美国心系中国的钱学森的心声!有把握把钱学森的心声读出来吗?生:有!生:读钱学森的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师:我听到了深情!谁再来?(一生激动地再读钱学森的话。)师:我听到了深情而又激动!来!一起读!(全班齐读钱学森的话,群情激昂!)师:还有谁有想法?生:老师,我能先读一下吗?师:当然可以。生:(读课文第4节。

11、)当时我们中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就连和他在一起的中国留学生都劝他暂时不要回去。可他却说,就是因为祖国现在很穷,所以我们要共同去创造,我们应当回去。如果心里没有祖国,他怎么会这样坚决呢!师:是啊!中国有句俗话,“子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祖国就是自己的母亲!生:钱学森明明知道当时我们国家很穷,就是搞起科学研究来也不方便,但他却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条件。因为他是中国人,他要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做贡献,他要把汗水和智慧洒在中国的土地上,让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掌声。)生:钱学森的话让我感动万分,因为他在美国帮助美国人做事情,美国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将来可能会更有前途,而他回国,各方

12、面条件都赶不上美国,如果不是由于他的爱国,那不就是一个傻子吗?师:那你说,钱学森傻不傻?生: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傻。因为在美国再好,但美国不是他的家啊。他在中国长大的,怎么会不要自己的家呢?(热烈的掌声。)师:说得多好啊!中国才是他的家!是祖国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他。祖国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坎都令他难忘;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无时不在对他深情地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来!我们再来读一读钱学森的肺腑之言,感受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生齐读钱学森的第二段话。)师:这段话是钱学森对谁说的?生:这段话是钱学森对留学生说的。师:什么情况下说的?生:留学生劝他不要回国时说的。师:钱学森既答复了留学生

13、们的劝说,又表白了自己的心迹。想一想,假如你是钱学森,说这番话时应是怎样的心情?生:激动!师:对!生:诚恳!师:缺不了。生:坚决!生:坚定!生:果断!师:体会得很好。那你就带着你的激动,带着你的诚恳,带着你的坚决和果断再来读一读。(生齐读,声情并茂!)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节除了写钱学森的话,还写了谁的话?生:还写了留学生的话。师:为什么要写留学生的话?生:因为留学生的话正好是个对比。师:就是说,留学生的话和钱学森的话正好是个对比,对吧?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生:这样,就更能突出钱学森的爱国心!生:一对比,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就显得更坚决了!师:那我们找找看,课文里还有没有这种对比的写法?快速浏

14、览一下。生:刚才我们学过的第二节就是对比写法。师:说具体点。生:书上说钱学森在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而钱学森却要回去。生:还有课文第一节,(读)“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这里用“轮船的甲板”和“火箭的舱壁”作对比。说明钱学森归国心切!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轮船的甲板,说明钱学森是乘船回来的;火箭的舱壁,这说明是坐在火箭里,火箭的速度比轮船快,说明他盼望早一点回来。师:分析得很有道理!精彩!看这句话,有一个成语正好能概括它的意思,又能表达钱学森此时的心情,谁知道?生:归心似箭!师:对!但作者为什么要用火箭作比,

15、而不是飞机或者快艇呢?生:因为成语不是说“归心似箭”吗?师:当然也有这个“箭”的意思。还有别的吗?生:因为火箭是最快的,没有比它再快的了。师:也就说明钱学森盼得不能再盼了,急得不能再急了,对吧?生:对!师:谁能把这归心似箭的心情读得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一生读,不够理想。)师:哪个词语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生:火箭的舱壁。师:对呀,那就要突出出来呀!生:(读)“而是火箭的舱壁呀!”师:好!感觉出来了!一起读!(生齐读,语感很好。)师:还有对比写法吗?生:课文第5节“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一段用美国一位将领的话来作对比,突出了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师:这位将领的话你是怎么理解的?生:是说钱学森是个难得的人才,坚决不能让他回到中国,这样美国的损失就大了。生: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说明他是个威力无比的人才。师:一个师有多少人?猜猜看。生:500人。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