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膏肓的论述.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072804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膏肓的论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膏肓的论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膏肓的论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膏肓的论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膏肓的论述.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膏肓的论述 膏肓穴 Go hung(BL43)千金要方有“膏肓无所不治” 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杜预 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遂用以称病之难治者。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说提及,“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孙思邈认为,一般人无法找到膏肓俞,如果能正确找到该部位,就可以治疗百病。到了1127年,宋代人庄绰患疟疾,久治不效,一名叫陈了翁的大夫为其灸膏肓俞后,庄绰竟然病愈了。此后,庄氏开始收集唐宋时期孙思邈、

2、王惟一、石藏用、叶元善、潘琪以及僧仲等6位医家取膏肓俞的数十种方法,并加上个人见解编成灸膏肓俞穴法一书。 内经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岐伯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痠。骨髓、脑髓就是渗入骨内颅内的膏。膏源于饮食,依赖三焦元气所化,成液入骨髓,没有渗入骨内固体的分成两种,包裹覆盖脏器的白色的叫做膏,皮下黄色的叫做肓。我们吃螃蟹的时候习惯于把公螃蟹体内白色的精脂叫做蟹膏,把母螃蟹的卵黄叫做蟹黄,是一样的道理。左传 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

3、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膏肓在这里特指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心包。膀胱经的第43个穴位叫做膏肓俞,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和心包的背俞穴厥阴俞紧邻。心包是心的宫城,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心包代受,灵枢邪客:“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络。”所以病入膏肓就是,病邪侵入到了人体最后一道防线,艾灸火攻、针刺、服药都达不到,也就是无可救药了。膏的原穴是鸠尾,位于胸骨柄剑突下,无剑突的人的在胸骨下1寸。“膏之下”也可以理解成膏的原穴之下,就是心的募穴巨阙,此穴解剖位置

4、下面是肝脏左叶,历来禁针。肓的原穴是气海,肓之上也可以理解成肓的原穴之上,就是阴交和神阙。饮食中的营养,经过阳明胃肠的消化,有些通过三焦的气化功能,转化成膏肓。固体的膏肓畜积能量,能保温、保护脏器。膏肓液化,充盈骨髓脑髓,营养心脑;气化的膏肓,转变成能量,温养脏器。膏肓的代谢,直接隶属于心包和三焦,心包的背俞穴、三焦的背俞穴外侧就是膏肓俞和肓门。由于普通人奇经八脉不通,靠三焦通行元气,因此膏肓与元气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一半来讲,元气元阳不足的时候,人体就肥厚,反之就精瘦干练。三焦气化功能弱的时候,消化吸收脂肪的功能就差,三焦功能亢进的时候,膏肓分解消烁的快,甚至会出现骨髓枯槁的情况。具体分析,肓

5、算是半成品,质地柔软,在皮下、相对较浅。膏的质地相对坚硬,包裹脏器,位置较深。如何把肓转化成膏进而营养骨髓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内经 腹中论:“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令人作呕的吸脂手术,看见黄色的油脂滚滚而出的时候,不禁想到如果我们认真学习一下古人的膏肓理论,从三焦、心包、元气入手,那么对于治疗现代的肥胖病、抑郁症、厌食症、丰胸隆乳等等是大有俾益的。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

6、,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人体穴位配伍 配尺泽穴、肺俞穴治喘咳。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穴义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排脂。 治法寒则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注意膏盲穴对应的膀胱正经穴位为厥阴俞穴,它们的气血物质皆来自心室之外卫心包之中。厥阴俞穴的气血物质以较高温度的水湿之气为主要特征,而膏盲穴的气血物质则以干热的阳气和脂类物质为主要特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膏盲穴所处为外、为高,穴内环境的温度比厥阴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阴俞穴的较高温度场中不会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较低温度场中之后则会散热冷却凝固。脂类物质在本穴的散热冷凝为本穴气血变化的主要特征,故名之为膏盲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