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067976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组织行为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组织行为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组织行为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组织行为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种组织中人的心理及其行为反映规律,从而提高组织中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的的科学。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反映规律的基本上,提高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的。1) 解释:组织行为学的一种目的是解释组织血红所发生的事情。一方面,人在组织中诸多行为有诸多因素,如果能意识到什么是重要的因素,就非常利于管理者采用措施避免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解释会随时间或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密切注意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状况,也可以协助管理者找到员工离职因素的某些线索。2) 预测:

2、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我们平常工作与生活中都也许或多或少地去预测她人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力图通过对组织行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来提高预测的精确性,以减少组织中行为的不拟定性,增强组织中管理者的工作绩效。3) 控制:组织行为学的第三个目的是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目的在于提高管理者们的观测分析技能,具体而言,组织行为学实践中,引导的是某些积极组织行为,避免和减少的往往是某些悲观组织行为。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事物的简化表达。目的是为了便于更清晰的理解事物的真实状况。模型的构造:1) 目的:编制和使用模型,一方面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这个模型是干什么用的2) 变量

3、:是事物在幅度、强度和限度上的变化的特性,有关人的行为变量一般在两个维度上变化即定性和定量。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变量重要涉及自变量,因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a) 自变量:也被称为预测因素,它是影响因变量的变量;b) 因变量也被称为校标,受自变量影响,在组织行为学中就是所要测量的行为反映;c) 中介变量也称为中间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中介机制;d) 调节变量,也称为干扰变量,它会影响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强度。3) 关系:在拟定了目的及影响目的的多种变量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4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被觉得是行为科学的开端,梅奥是人际关系运动的带头人,梅奥的人际

4、关系理论的重要奉献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二四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实验中梅奥觉得影响生产效率的主线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工人不是被动的,鼓励的个体,她们的行为不仅仅是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自己的观点:1)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2) 公司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公司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情感而形成的非正式团队3)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由此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二、1.人格:是我们用以描述这个人所具有的独特心理特质的总和,它是影响个

5、体行为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个人的特性。2.气质:是人格中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心理活动的动力。3.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性的突出体现,是一种人区别于其她人的集中体现。霍兰德模型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提出了人格-工作适应性理论,个体的人格特点和职业环境的匹配限度,决定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霍兰德的人格类型与职业范畴类型人格特点职业范畴现实型():喜欢从事技术活动,体力活动腼腆,诚实,有耐心,情绪稳定,顺从,实际机械操作师,装配工,农民研究型(I):喜欢思考,从事组织和理解的脑力活动善于分析,创新,喜摸索,善于独立思考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新闻

6、撰稿人社会型(S):喜交往,乐助人喜社交,友善,合群,善解人意社会工作者,教师,征询人员,临床心理学家老式型():照规章办事,照规章办事.喜欢从事有条有理,任务明确的活动服从,讲究效率,缺少想象力,缺少灵活性会计,公司部门经理,银行出纳,档案保管员公司型():喜欢说服别人,影响别人,获取权力自信,进取,精力充沛,盛气凌人律师,房地产经纪人公关专业人员,小型商场经理艺术型():喜欢模糊的,无秩序的活动,有发明性的体现能力富于想象力,无序,杂乱,抱负化,情绪化,不实际画家,音乐家,作家,室内装饰家5.大五人格模型将五种一般人格特质置于人格特质层级的顶层,即外向性、神经质、随和性、责任意识和开放性,

7、每项人格特质都是由多种具体的特制构成。1) 外向性:反映的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投入限度。2) 神经质:反映了个体体验悲观情感的倾向。3) 随和性:反映的是个体在合伙与社会和谐性方面的差别。4) 责任意识:反映了人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5) 经验开放性:反映的是个体本来就具有的,对多种刺激保持开放性的限度,也反映一种人的爱好广泛限度,以及乐意冒险与思想闭塞,谨慎相对立的限度。.影响组织行为的重要人格特质:1) 控制点:即个体觉得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决定成果的一般性信念。外控型的人更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因,因此更容易产生抱怨,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对工作环境较为疏远,工作的卷入度也相对

8、较低;而内控型的人在同样状况下往往将自己的成绩归为自己的作为,对工作投入度较高,满意度也较高。2)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般性结识;从管理角度来看,低自尊者更注重取悦别人,因此,她们很少站在不受欢迎的立场上,且在培训中低自尊者也更容易受益;而高自尊者往往在不利的工作条件下,如高工作压力、冲突等环境下,可以不受其她因素的干扰,工作满意度更高。3) 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了成功不择手段,讲求现实,对人保持着感情的距离,相信成果能替手段辩护4) 冒险倾向:是指趋近或回避风险的倾向性,冒险性对管理者作决策所用的时间以及作决策之前需要的信息量均有影响;5) A、B、C型人格:A型的人总是不断驱动自己要

9、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她人或事进行袭击;B型的人很少由于要从事不断增多的工作或要无休止地提高工作效率而感到焦急;型的人性格内向,带人过度友善,竭力避免发生任何人际冲突,容易长期处在悲观的情绪之中,导致神经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失调,最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6)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完毕任务的信念,这种信念影响着个体的感知、动机和绩效。当面对工作难题时,高自我效能者会加倍努力,积极迎接挑战;而低自我效能者则也许会减少或者放弃自己的努力水平。有关研究也证明,相较低自我效能者来说,高自我效能在也许会更好的完毕工作任务,效率也更高些。7)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

10、素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高自我监控者比低自我监控者更倾向于关注她人活动,行为也更具灵活性,因此也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规定,避免角色的冲突。低自我监控者则很难调节自己的行为,她们倾向于在多种情境下都体现出自己真实的性情和态度。8) 自恋:这种人自我优越感强,坚信自己值得别人无条件的关注和协助,受挫折又会倍感抑郁和绝望。自恋者过度强调她人对自己的关注和协助,导致她们往往规定被爱,而不懂得为她人付出,与人相处方面存在障碍。虽然自恋者觉得自己是比同事更优秀的领导,但她们的上司往往对她们工作效果的评价往往比较低,特别是在乐于助人方面。三、1.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毕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性,是

11、影响组织绩效的核心性因素。2.学习:是指个体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较为持久的变化的过程,这一定义涉及如下几种要点:一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学习发生的基本标志,二这种变化应当是相对持久的,三经验是使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3.强化理论:以美国心理强化理论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为基本发展起来的一种鼓励理论,通过控制住人的外部环境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控制盒变化人的行为。这两个条件分别为:一是人的行为的外在目的,二是对行为成果的奖惩。4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1) 正强化:是想要的行为发生后提供令人快乐的成果。即管理者按照组织目的的限度的限度来奖励员工想要的行为。2) 负强化:当想要的

12、行为发生时,先于员工行为的不快事件就被消除。负强化是增长想要行为的频次。3) 惩罚:当某种不良行为浮现后,予以其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不利后果,以减少和消除某种行为的措施。跟随为之后以减少该行为频次的一种不快事件。4) 衰减:指撤出对某种行为积极强化,以终结该行为或减少该行为浮现也许性的措施。四、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2.归因:是指人们对她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定其性质或推论其因素的过程,只有在两种状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事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二是有令人不快乐的事情发生。五、1.价值观: 1) 从信念角度:价值观是引导个体或这回觉得某些具体的行为操守或

13、人生终极追求,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操守或人生终极追求更可取的某种持久信念。2) 从态度角度: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并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对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的结识以及对其所持有的对万事万物的态度。.态度: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映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里倾向。重要有三个要素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1)认知成分:指个体对对态度对象的认知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即涉及对态度的结识,也涉及对态度对象的评论与选择。)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性体验,即人或事物的好恶情感反映的限度。3)行为意向:指个体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

14、,是行为的直接准备状态即个体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3.公民行为: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的由组织的正式奖惩制度引起,这种行为的不断积累可以增长组织运作的有效性。六、1.情绪: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与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短暂而强烈的反映,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映与认知的互动,并体现出特定的行为。2.情绪和情感的界定:情绪和情感是两个密切有关的概念,西方心理学著作中常常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感概称为感情。.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 情绪是指那些与某种机体需要与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2) 情绪多由

15、情境引起,也随情境消失而淡去,一般不太稳定,且常常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情感则是比较稳定,深刻的内心体验。3) 情绪在强度上要比情感强某些,常常带有冲动性,并随着机体生理上的变化;情感是长年累月积淀的成果,受理智支配,体现往往比较含蓄,且不会有太明显的外部体现。4.情绪智力(情商):(一)萨洛维和梅耶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情绪智力是社会智力的一部分,涉及察觉自我和她人情感的能力;辨认情绪并使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和行为的能力。”(二)戈尔曼将她的情绪智力研究内容划分为五个方面,涉及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鼓励、移情、解决人际关系,也称五因素理论。5.压力:指人们在面临无法应对状况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映。它源于人与环境的互相作用,是机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是焦急,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以及挫折等多种情感和反映。七.1.需要: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又力求满足时的主观感受。涉及两种成分:一是定性的,方向性的成分,反映了需要对特定目的的指向性,二是定量的,活性的成分,代表了指向该目的意愿的强烈限度。2.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导致个体产生行为的因素,它促使该行为朝某一目的进行。动机自身不属于行为,它只是行为的因素。3.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