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二上册数学备课(全册).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058371 上传时间:2023-08-30 格式:DOC 页数:117 大小:4.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二上册数学备课(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2013—2014二上册数学备课(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2013—2014二上册数学备课(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2013—2014二上册数学备课(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2013—2014二上册数学备课(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二上册数学备课(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二上册数学备课(全册).doc(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数学备课(1)单元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主备教师白淑琴课标大纲要求1. 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教材知识要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

2、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知识基础对“长、短”有初步的认识。 认识刻度尺,会用尺子画直线。重难点知识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能力培养1.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估测物体长度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主要教学策略讲授、引导观察讨论、动手操作,个别辅导课时安排第1课时 : 例1 例

3、2 例3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第2课时 : 例4 例5 认识米 用米量第3课时 : 例6 例7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第4课时 : 例8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P1 例1 2 3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主备人 :白淑琴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观念。因为是第一课时,学生还不会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所以让学生选用不同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再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对比较物体的长度有所认知,知道把一端

4、对齐,也对刻度尺有些了解,但第一次接触1厘米概念,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建立起1厘米概念,再引导学生认识刻度尺上的刻度,带动学生亲自来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品长度。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用厘米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刻度尺、图钉、各种不同长度、不同颜色的纸条。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5、二、认识厘米三、用厘米量四、巩固练习五、总结1、 同学们,如果我们要想知道一个物体有多长,怎么办呢?(学生会说“用尺子去量。”)可是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没有测量工具,就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课件出示书上的图片:一块大石头、一张纸、一根竹子,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量的。2、 2、让学生用搾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然后汇报。3、3、质疑解疑: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每个人手的大小有差别。)结论:要想量的结果一样必须统一长度单位。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刻度尺。(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

6、(主要让学生知道尺上的1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3)让学生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说说那些物体的长是1厘米。(图钉,某个手指等、田字格的宽度等。)(4)用自己想的方法表示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1) 测量纸条的长度。(2) 全班交流量的方法。 方法一:量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方法二:把纸条的一端对准任何一个刻度,再看纸条另一端的刻度,数一数两个刻度之间有几厘米。(3)比较两种方法那种更好一些。练习一第1题让学生估计一下,再测量。第2题一要学生明确量的地方,二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手掌宽约( )厘米 一搾长约( )厘米一步长约( )厘

7、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初步感知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发现问题:量的结果不一样。从而体会统一长度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会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测量方法。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认识厘米课堂检测一、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图钉的长度大约()厘米。二、量一量、你的铅笔长()厘米。、数学书长()厘米。、你的笔盒长()厘米。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厘米()厘米教学内容P4例4 5 认识米 用米量 主备人:刘莉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长度概念,也初步了解了如何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米”的教学分

8、为以下几个层次:1.直观感知:用“厘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品不方便。2.尝试用“米尺”进行测量。3.总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随后的例5编排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 练习一的第4、5两题是针对认识“米”来编排的,此部分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的实践。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制的“米尺”、绳

9、子、学生尺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游戏导入 二、探究学习三、练习四、总结以“厘米”为单位,用直尺量数学书的长度。在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可先点名所想法,再请学生操作。)认识米1.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2.你能想个更方便的办法吗?(学生可能提到用上节课自制的100厘米长的纸条)3出示“米尺”。介绍:这把长长的尺子是“米尺”。测量什么物体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上“米尺”?(稍大的物体如:讲台、身高、柜子等)4.像这样长的物体,我们就说它是1米,也可以写成1m(同时板书:米m)。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一米一米地量。5.1米有多长? (1)请学生观察“米尺”。 (0100

10、厘米这一段正好是“1米”。) (2)同学们不用老师的米尺,能自己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交流方法:用上节课自制的100厘米尺。) (3)小组合作:找身边的物体量一量,找一找什么物体的长度适合用米尺测量,并自己量一量,记录下它们的长度。 (4)指名几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和记录的结果,集体评议。 (5)试试用自己的身体表示出1m有多长。1.制作一根1米长的绳子。2.完成练习一第4题。(学生可以借助刚完成的一米长的绳子进行估计)3.完成练习一第5题。(学生合作完成)4.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5.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

11、该怎样量?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复习旧知:正确使用“直尺”。同时引出思考:是不是测量所有物体的长度都用直尺?通过实际操作,体会不同长度物体的测量要选用不同的单位。认识米的表示方法。感知1m的长度。引导学生操作,在此过程中,通过老师巡视和师生的共同评议,规范测量的方法。让学生在寻找与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感知1m有多长,为估量做铺垫。板书设计认识米 m 用米量 米=100厘米课堂检测(7分)一、 填空、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米()厘米厘米()米、 厘米厘米()厘米、 厘米厘米()厘米()米、 厘米厘米()厘米二、 在下面()厘填上米或厘米(

12、)电线杆长()()教室长()()钢笔长()()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一张课桌长()()量篮球场的长度用()作单位。三、测量用米尺测量自己房间教学内容 P5例6、7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主备人 :周禹曼教学背景分析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不介绍严格的定义。只要求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是线段,并通过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征。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初

13、步理解线段的概念。教学准备尺子、课件等。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学习情境学习例61、实投出示各种颜色的,数量不等的,长短不同的线绳。(线绳摆放的状态是自然弯曲的。)2、学生可以事先准备和实投出示的相同的线绳。3、用线绳摆出学过的平面图形。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遇到这样的困难:线绳会弯曲,和学过的图形有区别,请学生讲述区别,渗透弯和直的概念。二、探究新知1、问题解决:如果我们想用这些线摆出平面图形,我们要怎么办呢?自己尝试。学生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值得研讨的资源:将一条线绳拉紧的做法,教师要格外留心。研讨:发现线段的两个特点:长度可以测量,是直的。寻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互相说说。2、动手操作:测量自己准备的线绳拉成线段的长度。3、完成做一做。学生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值得研讨的资源:将一条线绳拉紧的做法,教师要格外留心。三、动手操作,探究画线段的方法学习例71、 画任意长度的线段。回忆做一做中,连接两点画线段,你能说说:让你画一条线段,你要怎样画吗?自己尝试画任意长度的线段,和你的同学分享你在画线段时发现需要注意的问题。2、 例7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回忆测量物体的方法,想一想,画规定长度的线段,需要用到哪些工具,可以怎样操作,尝试操作,小组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