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055466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掌握园林植物病害的主要概念,掌握病原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园林植物病害发 生、发展的规律,牢记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体系。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a爱尔兰饥谨(马铃薯晚疫病)b孟加拉 饥荒(水稻胡麻斑病)植物病理学:研究经济植物发病的现象、原因、原理、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 的科学。1病原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植物病理学以研究生物因素为主。2.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发展过程中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外的生长发育及其致病作用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一、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 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组织和器官遭到破坏,导致叶、 花、果等

2、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株死亡,从而降低产量及质量,造成经 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病原: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指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a生物性病 原:真菌等 b 非生物性病原:除了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 发育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等。*病理程序: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植物遭受到病原物侵袭和不适宜 环境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调,继而出现组织结构和外部形 态的各种不正常变化,使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这种逐渐加深和持续发展的过程, 称为病理程序。病害三角:植物侵染性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 作用的过程,是寄主、病原物

3、与外界环境条件3个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 们之间的这种三元关系,称为“病害三角”第二节 病害症状类型症状: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包括病状和病症 病状:植物感病后由寄主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主要分为变色、坏 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病症:植物感病后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包括病原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常见类型有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等病状类型1. 花叶:植物感病后,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其他色素(花青素 等)形成过多,而使植物的发病部位出现不正常的颜色。2. 坏死:植物感病后细胞和组织死亡的现象。a. 腐烂: 各个器官 b. 溃疡:木本

4、植物的枝干 c. 斑点: 是叶子、果实和种子局部组织坏死的 表现 d. 炭疽:叶片和果实上,坏死病斑上轮纹状排列的黑色炭质小点3. 畸形:植物感病后,细胞或组织生长过度或不足而造成。a.矮缩和丛簇:矮缩是植株各个器官的生长成比例受到抑制;丛簇是主轴节间缩短。b. 肿瘤:植物根、枝、干上局部细胞增生。c.丛枝病:植物主枝或侧枝的顶芽生 长被抑制,侧芽、腋芽迅速生长或不定芽大量生长,使新梢密集成扫帚状。d.变 形:受病原物侵染,植物的发病器官肿大、皱缩,失去原有形状e.疮痂:叶片或 果实上局部细胞增生并木栓化隆起,形成粗糙的表面。4. 萎蔫5. 流脂流胶 植物感病后,自病部流出树脂或树胶。桃流胶病

5、病症: 1.粉霉状物 搓光滑,粘,有水 蔷薇白粉病、葡萄霜霉病 2.粒状物 3. 锈状物(禾本科)4.线状物5.脓状物细菌性病害在病部溢出的含有细菌菌 体的脓状黏液三 病害症状类型在病害诊断中应用 植物病害症状的变化主要表现:异病同症、同病异症、症状潜隐等方面。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一、病原真菌一) 1.真菌的营养体:吸收营养的结构,为菌丝体。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特殊的结 构, 在真菌的繁殖和传播、抵抗不良环境方面有重要作用。2. 真菌的繁殖体(1)真菌的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 生抱子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抱子称为无性抱子。1)游动抱子2)抱囊抱子3)分生抱子

6、4)厚垣抱子 菌丝中个别细胞膨大,细胞壁加厚,有休眠功能5)芽抱子 如酵母菌6)粉抱子:由菌丝自分隔处断裂而形成的无性抱子,外观上呈粉末状。(2)真菌的有性繁殖: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抱子的繁殖方式。 a子囊抱子:配子囊结合发育成子囊,子囊中形成的抱子叫子囊抱子,一般8个。 b担抱子:由双核菌丝上产生的担子上形成的抱子。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担抱子。 c接合抱子d 卵抱子真菌的生活史:真菌抱子经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抱子的整个生 活过程。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例外,半知菌只有无 性阶段。转主寄生:锈菌特有的一种现象,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很远的寄主上生活才能

7、完 成其生活史。半知菌:只发现无性态,没有产生性抱子的能力,或还没有发现它的有性态,这 类真菌统称为半知菌。二、细菌 植物细菌病害的特点:细菌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坏死性的斑点、腐烂、萎蔫和肿瘤 细菌一般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如水孔、气孔)侵入寄主植物。侵入后,通常先 将寄主细胞或组织杀死,再从死亡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以便进一步扩展。在田间,病原细菌主要通过流水进行传播。由于暴风雨能大量增加寄主伤口,有利于细 菌侵入,促进病害传播,创造有利于病害发展的环境,因而往往成为细菌病害流行的一个重 要条件。细菌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1. 斑点 真菌性病斑发展速度慢,有颜色变化,水分流失一斑比较干;细菌性病

8、斑发展速度快,杀死植物细胞,斑比较湿2. 腐烂 3.枯萎 4.畸形 细菌病害的诊断喷菌现象三、病毒 复制增殖病毒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 1. 变色2. 坏死 3. 畸形生长 一些病毒由昆虫作为介体进行传播,其中蚜虫传播最为严重,其次还有叶蝉、飞虱等。植物 病毒对介体的专化性很强。介体生物的种类在植物病毒的鉴定上具有重要意义。四、植原体1、无细胞壁,无拟核2、植原体病害特点: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黄化、矮化,枝叶丛生 泡桐丛枝病、竹丛枝病、柑橘黄龙病五、植物病原线虫 以水流传播(特别是灌溉水),昆虫传播,人为传播根结线虫、松材线虫六、寄生性种子植物寄生性植物:有少数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者缺乏足够

9、的叶绿素,必须从 其他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根据寄生性植物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将寄生性植物分为全寄 生和半寄生。全寄生:寄生性植物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 质。半寄生:水分、矿物质第三章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植物与相关微生物之间主要有三种相互关系a共生:植物与微生物共同生活,紧密联系,形成互利关系。豆科植物与其根瘤 菌b共栖:有关双方虽然共存于同一环境中,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益、害关系。 如在植物的根围和叶围都有许多非病原微生物。OKc 寄生: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生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 方称为寄主,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物。病原物的寄生

10、性: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 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有机体吸收营养。兼性腐生物: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 兼性寄生物:以腐生生活为主,在特定条件下,能侵染活的寄主组织。 专性腐生物:只能从无生命的有机体吸取营养,不能侵染活的有机体。任何寄生物都只能适应一定种类的寄主植物,从而产生了“选择性”,即寄 主谱。病原菌的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绝大多数寄生物都是病原物;绝大多数病原物都是寄生 物;寄生性强调营养,致病性强调引致病害的能力。专性寄生物对寄主的活细胞破坏不大,致病性弱。兼性寄生物致病力强。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植物对病原

11、物所表现的不易亲和或不易感染的特性,即寄主 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物活动的能力。3.3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侵染循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植物侵染性病害连续发生的过程。1. 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病原物在一定的场所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而保存自 己的过程。1)有病植物 病原物可在多年生的寄主植物上越冬或越夏,成为下一生长季的初侵染来源。1)病植物残体: 包括寄主植物的枯枝、落叶等各种形式的残余组织。病株残体 对病原物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也可提供营养,作为形成繁殖体的能源。2)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 其他繁殖材料包括除种子以外的各种繁殖材料,如块根、块茎、鳞茎和苗木等。3)土壤和肥料 土壤是许多

12、病原物越冬或越夏的重要场所,各种病原物常以休眠体的形式存在于 土壤中。土壤寄居菌 在病株残体上的存活期较长,但是不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 存活。大部分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5)昆虫等传播介体2. 初侵染与再侵染 初侵染:病原物从越冬(或越夏)场所出来,所进行的第一次侵染。*再侵染:受到初侵染的植株在同一生长季内完成发病过程,产生了大量的繁 殖体传播到健康植物上,在一个生长季内进行重复侵染。3. 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从越冬场所或从发病植株到达新的侵染点的过程和方 式。1)自然动力传播:气流、雨水、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2)主动传播: 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游动、线虫的爬行等。3)人为传播:通过园艺操作和运

13、输等方式,尤其是通过种苗、接穗及其他繁殖 材料的交换调拨。4. *病程: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可侵染部位接触, 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 过程。分为4个时期:1接触期2侵入期3潜育期4发病期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1)*接触期: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 响的根围或叶围,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然后至 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环境条件对接触期的影响:a 湿度 绝大部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染越有利。例外:土传真菌、 白粉菌b温度影响病

14、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真菌抱子萌发的最温度:2025C左右 c光照一般不受影响,但对某些真菌的萌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2)*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直接(穿透)侵入:线虫、寄生性植物、真菌;自然孔口侵入:细菌、真菌 伤口侵入:细菌、真菌、病毒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湿度决定抱子能否萌发和侵入。2、温度影响抱子萌 发和侵入的速度。3、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对气孔侵入的病原物有影响。3)潜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的这一时期。 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植物病害侵染过程的一般规律:病原物的侵入并不表示寄生关系的建立,而建立

15、了寄生关系也不表示一定发病。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从寄主植物获得营养的方式可分为两种:a 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非专性寄生 b 活体营养型: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潜育时间: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不一样,一般 10 天左右。潜育期的长短影响 因素:寄主种类,发育期,营养条件,环境(温度影响最大,湿度不重要)4)*发病期:植物受到侵染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即表现症状而发病,从出现 症状开始即进入发病期。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大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大多数的真菌是在发病后期或在死亡的组织上产生孢子。第4章 非侵染性病害一、非侵染性病害: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 中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一类病害。(化学因素:土壤中养分失调、空 气污染和农药等的毒害)二、和侵染性病害的关系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抗病性降低,利于侵染性病原的侵入和发病;如冻害使细胞 组织死亡,并导致植物的生长势衰弱,使许多病原物易于侵入。侵染性病害有时 也削弱植物对非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如某些叶斑病引起木本植物提早落叶,使植株 更容易受冻害和霜害。加强栽培管理,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及时处理病害,可减 轻两类病害的互作。1. 营养失调缺素症:植物缺乏某种元素或其比例失调。大量元素表现在老叶上,微量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