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小净距及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053558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0.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埋小净距及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埋小净距及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埋小净距及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埋小净距及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埋小净距及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埋小净距及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埋小净距及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埋小净距及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摘 要:随着国内交通工程的推进,东南的区级城市群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 设,积极推进各种连接主干高速公路网的射线路网,由于所处城市受群山环绕, 为改善城市形象,提升交通便利化,新建城快捷道路多为市政一级快速路标准, 采取隧道形式穿过山体。文章隧道施工穿过多段不良地质条件,通过前期的科学 策划,逐一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为类似隧道施工提供经验。 关键词:浅埋;小净距;大断面;隧道1 工程概况1.1 项目简介 1.1.1 总体概述本项目隧道标准段为分离式双洞单向二车道行驶的长隧道,进口端 100 m范围内为三车道加宽段以及过渡段,左线起止里程为SZK+181.46 S

2、ZK2+091.46,右线起止里程 SZK+183SZK2+098,左线长度为 1 910 m , 右线长度为1 915 m。本隧道进、出口洞门设计分别为端墙式、削竹式结构。进 口端两洞相距14.92 m,隧道开挖洞宽16.22 m,出口端两洞相距23.5 m。隧 道开挖洞宽12.48 m,高9.7 m ,全隧道共设4个人行横通道、3个车行横通 道、3对紧急停车带。1.1.2 地形地貌隧道横穿大梁山,大梁山地貌属构造剥蚀脊状低山地貌,山脉两侧地势陡峻, 山脊高程380 634.7 m,最高峰背斜顶部的大梁山,高程为634.7 m。隧道洞 身平面呈直线形,洞轴线走向约250,隧道顶板最大埋深约2

3、07.34 m。隧道进 口段至SK0+780呈喇叭形,南北两侧均为山脊,中间为冲沟,出口段为较陡斜 坡。1.1.3 项目周边情况隧道洞口左侧与既有众力汽修厂距离约70 m与南涪公路相距约为170 m, 左、右线洞口位于一小沟槽边的坡地上,地表为第四系坡残积物。进口端浅埋及小净距隧道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1 进口端浅埋及小净距隧道平面图隧道出口位于大梁山西翼,出洞口位于山脊缓坡上,整体地形起伏较小。山脊左侧各发育有小型冲沟,周围地形空旷,在300 m范围内均无既有民房。出口端浅埋隧道平面图如图2所示。图2出口端浅埋隧道平面图(单位:m)隧道进口浅埋及小净距段隧道左洞进口、右洞进口纵断面布置如图3、

4、图4 所示。八活M找芸= +轴树讦I倍跨国的F晦竈社段图3左洞进口端隧道立面图(单位:m)hg1 iftWififit 包4 262。图4右洞进口端隧道立面图(单位:m)1.2 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1.2.1 气象条件 拟建隧址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湿度大。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072 mm,59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65%,且多 为大雨、暴雨,最大日降雨量可达127 mm。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 右,最大风速为26.7 m/s。1.2.2 工程地质左、右线洞口位于小沟槽内,也表为第四系坡残积粉质黏土覆盖,厚度0.5 1.1 m,为粉质黏土夹碎块石组成;下伏雷口坡组中

5、薄层状钙质页岩、泥灰岩地 层,表层岩体风化强烈,强风化层厚2.0 3.0 m。岩层产状46z28。,岩层走 向与线路夹角28,洞口存在仰坡顺层。主要发育有两组裂隙,一组218z55,裂面平直,微张,无充填,吉合差; 另一组107z84,裂面较平直,闭合,无充填,吉合差。进口处附近为一滑坡, 主滑方向与线路走向斜交,目前处于稳定状态,施工中扰动易产生滑移。斜坡坡 角约22,岩层产状46z28,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倾向基本一致,为顺向坡,洞 口存在仰坡顺层,经地面调查,斜坡其他地段未见有变形、开裂现象,现状稳定。1.2.3 水文地质条件(1)本次勘察对隧址区出露的井泉点进行了复查。井泉点主要分布在雷口

6、 坡组灰岩、泥灰岩地层中,据调查该段隧道仅1个泉点发育,其余基本处于干枯 状态,但暴雨季节会受地表降水影响较大。(2)隧址区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 水含水层、砂岩孔隙裂隙含水层。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层:主要由嘉陵江组、雷 口坡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岩溶角砾岩等组成,厚度大,属中等富水性 弱透水性岩溶裂隙含水层。在隧址区内出露里程桩号:SZK0+182SZK1+554(左线),总宽度774 m,占隧道总长的40.8%,为隧址区主要含水层。砂岩 孔隙裂隙含水层:主要由须家河组二、四段为中厚层砂岩及侏罗系地层中的砂 岩地层,呈条带状布设于陡崖及陡倾的斜坡地带。不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 性中等。砂

7、岩含水层属中等富水性弱透水性砂岩裂隙含水层。在隧址区内出露里程桩号:SZK0+554 SZK1+830(左线),宽度276 m ,占线路总长的14.6% ,为隧址区次要含水层。1.2.4 不良地质不良地质主要包括洞身涌水、岩溶、岩溶涌水及突泥、断层、煤层等2 施工方案2.1 技术参数2.1.1 开挖进尺、支护参数(1 )进口加宽、浅埋、小净距段采用CRD法分左、右、上、下四部分开挖, 其中左、上部开挖每循环进尺为加宽段1榀钢架间距0.6 m (加宽渐变段0.8 m);右、下部开挖每循环进尺为加宽段2榀钢架间距1.2 m (加宽渐变段1.6 m)(2)进口浅埋段采用台阶法分上下两部开挖,上部开挖

8、每循环进尺为1 榀钢架间距1 m ;下部开挖每循环进尺为2榀钢架间距2 m。2.1.2 隧道通风参数隧道进尺接近100 m开始设置通风换气装置,采用轴流式通风机进行压入 式送风,风机为20 kW,供风量为2 232-4 632 m/min,可满足通风要求。 风管直径120 cm,风机安装在距离洞口 30 m处,采用型钢支架进行架空设置, 设置独立的开关箱控制,设置在靠近隧道右上方,每隔5 m左右设置吊钩悬挂 风带,风口距掌子面距离不超过15 m。2.1.3 高压送风、水管参数(1)隧道进出口各设置4台26 m压缩空压机,用于隧道开挖气动设备的3高压送风主风管采用150 mmx6 mm无缝钢管通

9、过法兰盘加胶垫进行接长,节长约6m。掌子面处设置分支风管,采用软管接至气动工具。(2 )高压水管 主管从隧道顶上的高位水池接出,主水管采用108 mmx5 mm无缝水管,通过 法兰盘加胶垫进行接长,节长6 m左右。高压风、水管设置在隧道外侧底部,高于仰拱填充面60-80 cm ,与通风 管同侧 。管线布置如图5所示。图5管线布置示意图(单位:mm)2.2 施工工艺流程1 )洞口施工工艺流程如图6所示。图6 洞口施工工艺流程图(2) CRD法施工工艺流程如图7所示。it阖糾眸畫上曲疔愛Him 1中邯绘tfr-bM讲Jt护1配1前i导城秆十蚩充第缜祈占:1 !初事显.Jiffies1伸也哦描蚪祈也

10、止耳|M 1 -TPfl.七阳制电,怦慣-图7 CRD法施工工艺流程图3 施工方法3.1 浅埋段隧道施工进出口浅埋段围岩级别为V级围岩,进口段顶部覆盖层岩体破碎,成洞条件 较差,易产生洞顶坍塌,开挖进程中及时对软弱岩体进行初期支护开挖过程加强 围岩变形控制。根据超前探测围岩状况确定采用适宜的开挖方法,适度调整开挖 进尺,后续仰拱及时跟进,二次衬砌在规范允许距离内跟进,使衬砌及时成环、 形成封闭结构,保证隧道稳定、施工安全。对隧道开挖掌子面前方的局部破碎地段采用提前预注浆方法加固围岩,提高 掌子面围岩自稳能力。施工过程中必须全阶段控制,适时同步开展监控量测工作, 及时向项目技术部门上报监控量测结

11、果,经分析整理,及时合理调整设计支护参 数和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法。在隧道洞口浅埋段,须按照“先支护顶、后开挖”的原则开展施工,在进出 洞门采用打设超长大管棚超前固顶,管棚预注浆加固洞顶围岩,施工时严格执行 “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的施工管理理念。(1) 浅埋段洞口加固段:洞口段上方覆盖层预支护主要采用长大管棚超前 注浆预加固。洞内采用超前小导管和径向中空锚杆注浆相结合的加固手段,洞口 拱顶上方超前大管棚采用e108 mmx6 mm钢花管,按照设计图纸长度一次性 打入左洞49 m(右洞50 m),形成稳定壳罩情况下,再安全进洞。(2 )洞内超前支护段:除洞门管棚段的V级围

12、岩采用I20a型钢拱架支撑 外,径向打设超前小导管(长5 m),并注浆,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3) 短进尺开挖:采用中隔壁(CRD )法开挖,开挖进尺控制在一榀工字 钢间距0.6 m (加宽渐变段0.8 m)。(4) 强化初支:初支采用型钢拱架、拱墙范围打设径向中空注浆锚杆、再 挂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防止开挖过程围岩坍塌。(5) 加固掌子面:在围岩软弱时可采用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加强掌子 面稳定性。(6) 早成环,快衬砌:拱顶及墙身初支形成后,及时施作仰拱,使初期支 护尽早成环闭合,并适时跟进二次衬砌施工。(7) 监测:加强洞口上方地表沉降监控量测,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监测断面,

13、如有异情,快速处理13.2 进口段小净距隧道施工结合本隧道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施工时选取进口右洞为先行洞,左洞为后 行洞。先行洞、后行洞隧道V级围加宽段均采用设计要求的CRD法开挖。(1 )小净距隧道先行洞与后行洞掌子面纵向距离控制在25-50 m ,并大 于2倍隧道开挖宽度,降低小净距隧道开挖爆破震动造成的相互影响,避免中岩 墙受到多次扰动。(2)在开挖掌子面前、后15 m 范围内,加强监控量测,在掌子面前、后30 m 范围内,注意监控量测,超过此距离,监控量测频率为正常位置的 2 倍。(3)小净距隧道施工中,初期支护及时跟进并封闭,适时二次衬砌及时浇筑23.3 进口段三车道隧道施工由于进口

14、段100 m范围内为加宽段(三车道),均处在洞口浅埋段,顶部 为崩塌形成的软土,覆盖层厚度较大,岩体破碎,易产生洞顶坍塌,开挖过程中 应及时对软弱岩体进行支护。(1)按设计的CRD法开挖,每断面按四分部进行开挖,左上导开挖每循环 进尺一榀,及时进行锚、网、喷施工及临时支撑。(2)在经过管棚结束段落及时进行超前支护后方可进行开挖。(3 )左上导坑与左下导坑距离5-15 m,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要求的安 全步距进行控制。(4 )初支及时封闭成环 仰拱距离掌子面的距离严格控制在40 m范围内,二次衬砌及时施工,严格控制在70 m左右,形成衬砌封闭结构,保证隧道内施 工作业安全。(5)施工过程须同步开

15、展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向技术部或总工办上报监控 量测结果,经分析整理合理调整设计支护参数和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法13.4 洞身开挖施工本隧道进口浅埋隧道V级围岩加宽段(三车道)及过渡段采用CRD法开挖 方法,出口浅埋隧道V级围岩采用CD法。CRD法即沿隧道两侧对称设置两处导坑,每处导坑分上下两部分进行开挖、 临时支护,并进行临时中隔支撑及水平支撑,再施工仰拱,浇筑填充混凝土、二 衬拱墙混凝土。(1)左上半断面开挖;(2)左上半断面支护及临时支护;(3)左下半断面开挖;(4)左下半断面支护及临时支护;(5)右上半断面开挖;(6)右上半断面支护;(7)右下半断面开挖;8)右下半断面支护及临时支护;(9)仰拱及仰拱填充混凝土浇筑;(10)拱、墙二衬浇筑。CRD法施工方案的横断图如图8所示,施工工序如图9所示。图8 CRD法施工方案横断图示意图图9 CRD法施工工序示意图4 超前预报措施为确保本隧道施工安全,开挖施工各阶段过程中,严格按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