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2).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704476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2).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抑制措施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总结了国外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与措施,分析了我国通货膨胀发生情况并就抑制对策提出了一些看法。关键词 通货膨胀 产生原因 抑制 经济影响1通货膨胀产生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11 通货膨胀的含义与分类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和超速通货膨胀。爬行的通货膨胀又称温和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加速的通货膨胀又称奔驰的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在两位数以上),而且还在加剧;超速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其特点是通货膨胀率

2、非常高(标准是每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此外还有隐蔽的通货膨胀,是一种受抑制的通货膨胀,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与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旦解除价格管制并取消配给制,就会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2 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又称“通货膨胀的度量”,指可以表达通货膨胀程度的一种相对数。由于通货膨胀总与物价上涨相连,故通过计量物价水平的上升幅度,可以作为测定通货膨胀的指标。在市场经济起步早的国家,通常将物价上涨率视为通货膨胀率,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对数指标也即为物价指数。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所使用的通货膨胀测定指标是

3、消费物价指数与国民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此外还有批发物价指数。我国为了对物价变动趋势及影响的跟踪研究方便,统计部门除了定期公布社会零售物价指数外,还公布国营商业零售物价指数、集市贸易价格指数、居民生活费用物价指数及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等。概括起来,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三个。消费物价指数,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或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一国消费品与劳务价格变动幅度并用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相对数。这是选择若干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住房、交通、医疗和劳务费用价格编制的指数,主要反映与居民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商品、劳务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变动幅度。批发物价指数,

4、根据商品批发价格变动资料所编制,反映不同时期生产资料和消费品批发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幅度的相对数。批发价格是商品进入零售,形成零售价格之前,由中间商或批发企业所订,其水平决定于出厂价格或收购价格,对零售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其优点是对商品流通比较敏感,缺点在于统计范围狭窄,所以许多国家没有将批发物价指数列为测定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平减价格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是通货膨胀测定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全面反映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劳务费用的价格变动,因而统计范围更广。其缺点在于资料不易收集,公布次数受限制(通常每年

5、一次),因此客观上难以迅速反映物价变动幅度与走势。消费物价总水平上涨率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数。用物价指数计算通货膨胀率的公式为:现期物价指数-基期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率=基期物价指数13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需求拉动引起的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变化引起的通货膨胀。 131 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存在过度需求所造成的结果,即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其原因有二种: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强调实际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货币主义的解释强调货币因素对总需求的影响。(1)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凯恩斯认为,

6、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这时,如果总需求仍然增加,就会由于过度总需求的存在而引起通货膨胀。可以用膨胀性缺口这一概念来说明这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2)货币主义的解释。货币主义认为实际因素即使对总需求有影响也是不重要的,由此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也不可能是持久的。引起总需求过度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132 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导致的通货膨胀。在经济中存在着某种垄断力量而促使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将一般物价水平往上推进,造成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表

7、现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1)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由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导致的通货膨胀。工资是成本中的主要部分,工资的提高会使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价格水平上升。工资的增加往往是从个别部门开始的,但由于各部门之间工资的攀比行为,个别部门工资的增加往往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引起普遍的通货膨胀。而且,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开始,还会形成“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这样,工资与物价不断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2)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垄断经济组织为追逐高额利润,通过制定垄断价格人为地抬高物价而造成的通货膨胀,又称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

8、 (3)进口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开放经济中由于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通货膨胀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而影响到其他国家。与这种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是出口性通货膨胀,即由于出口迅速增加,以致出口生产部门成本增加,国内产品供给不足,引起通货膨胀。133 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则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整体经济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却有相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因此,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时,就给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形成了一种增加工资成本的压力,因为尽管这些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但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

9、却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价规则下,这一现象必然使整个经济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这一理论实际上仍是对前两种理论的修改与综合。 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进或需求拉上,有时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货膨胀起动之后,成本推进与需求拉上就互为因果,一定条件下二者甚至会同时出现,因果关系也不复存在。14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141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可以正确预见到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或者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并不大。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名义工资、名义利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

10、,从而使实际变量(实际工资、实际利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142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是人们无法正确预期的通货膨胀。此时通货膨胀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相应的经济行为。首先,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其次,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2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与措施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和措施因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别,总体来说,主要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价格政策、改善供给政策和特殊时期政策。21 货币政策货

11、币政策的着眼点是通过紧缩银根降低总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货币政策的内容,除了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外,还包括贷款限额控制等直接控制措施。从各国经验来看,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运用较多的是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实行贷款限额控制。提高利率是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典型成功例证是我国台湾省。1950年3月,台湾当局宣布将存款月利率提高到7%,按复利计算,年利率达125%。这一政策使得储蓄存款立即由当月底的600万台币猛增到6月底的2800万台币,从而迅速收缩了流通中的货币量,通货膨胀迅速被遏止下来,通货膨胀率由10.3%下降到4%。贷款限额控制是最直接的控制

12、信用扩张措施。这一措施的直接行政性控制色彩较浓,缺乏弹性,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加以使用更为恰当。例如:意大利中央银行在其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期,不仅编制信贷发放的年度计划和月计划,而且还编制日计划,根据各地银行每天的存贷情况,决定翌日的具体政策。韩国在其高速增长时期,也曾使用“金融机构贷款限额制”,规定金融机构必须按照财政计划规定的指标向各产业部门下达信贷额度,不准突破。22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一般分为紧缩需求型和减少干预、增加供给两种类型财政政策。紧缩需求型财政政策主要作法是通过削减政府及公共开支,增加对企业和个人征税以减少赤字,平衡预算。例如:日本在1949年初开始实行的“道奇路线”的主要着

13、眼点就是编制超平衡预算,这一措施很快生效,财政由赤字转为盈余,货币超量发行得到控制。减少干预、增加供给型财政政策的主要做法,一是减少政府各种福利和补贴性开支以削减公共开支、预算赤字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二是降低税率,刺激生产回升;三是同时采用偏紧和稳定的货币政策。这项政策在里根执政期间得到贯彻,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从1980年到1986年,消费物价指数由12.4%下降到1.1%,经济不断增长,被普遍认为在消除“滞胀”方面取得明显效果。23 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指以各种方式控制工资的过快增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普遍把奉行合理的收入政策当作反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办法,认为光有货币政策

14、和财政政策还不能有效的遏制通货膨胀,必须辅之以收入政策。主要作法包括工资冻结和严格控制工资增长速度。例如: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实行“新政策”,即冻结工资、房租、物价90天,同时减税。英国政府与全国职工大会订立了“自愿限制”的“社会契约”,要求工人接受工资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不难理解,冻结或管制工资的作法必然会影响劳工的积极性,本身孕育着反弹的可能性,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胀压力问题,只能为其他措施的实施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或赢得时间。因此,该政策只有在与其他政策搭配使用时才能奏效。由于收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因此,收入政策只是在通货膨胀严重或滞胀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

15、临时性权宜之计。24 价格政策价格政策是指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或法律的手段直接控制物价的上涨,如冻结物价和加强对物价的管理和监控。例如:美国尼克松政府曾对工业品价格冻结3个月,在物价冻结期间,工业品价格一律不准变动,非经“物价委员会”批准而擅自提价的工业企业要受到法律制裁。日本政府颁布关于抢购和囤积生活用品等的紧急措施法目的就是限制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以从中牟取暴利的行为。25 改善供给政策改善供给政策主要有运用基金方式稳定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弹性进口政策。韩国政府先后设立了“粮食管理基金”、“农产品价格稳定基金”、“畜产振兴基金”等,运用基金方式,实行农畜水产品储备,发挥“蓄水池”作用。同时,针对

16、物资短缺牵动物价上涨,作为短期应急措施,采取放宽进口、扩大供应的办法,即适度放松进口限制,对境内市场短缺、国际市场价格较低的商品实行“紧急进口”,借以稳定市场物价。26 特殊时期政策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往往采取一些非常的治理措施,如冻结存款、实行币制改革等。3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情况及对策研究31 我国通货膨胀发生的情况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货膨胀是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1987年就非常明显了。1987年全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1986年上涨了7.3%。1988年通货膨胀继续发展,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了18.5%。产生的原因是经济过热,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国家财政支大于收,货币发行过多,使得经济结构失调,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进入一轮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