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037636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少数民族服饰 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少数民族服装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品等方面。少数民族服饰的概念:民族是一个族群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质的社会共同体。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仅占全国人口8%左右,但他们居住的面积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 少数民族在较大或宽广,但又封闭的生态环境中繁衍生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自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长期封闭的经济形态,使一些富有特色的服饰相对完整地保存,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显性特征,也成为识别不同民族的重要

2、标识,构成了民族文化重要的要素之一。少数民族服饰与整个民族文化一样,既具有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区域性、传统性、融合性和变革性等特征。少数民族服饰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经济形态、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这是生态文化学的观点。我国南北两大区域少数民族的服装,在款式、色彩、材料、种类、工艺制作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正如列子汤问称“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缂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直到现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仍是多着宽袍长褂,以皮裘而成衣,具有粗犷而奔放的风格;南方的少数民族多着长裙、长裤,以丝绸布麻为材料,具有细腻考究的特点。南北两大地域中各民族中又各

3、自不同,各民族中又分若干支系,形成大同中的小异,因此,形成目前干差万别的、变化万干的少数民族服饰艺术宝库,她们是现代设计师的设计源泉。2.2.1少数民族服饰的地域性特征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少数民族服饰:中国少数民族按地域分可分为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二大板块。南方可细分为中南和西南;北方可分为东北和西北。各少数民族服饰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并最终影响该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正如有的学者称:“审美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与该民族的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条件和该民族自己所造就的社会条件。”生活在北方草原大漠和绵延起伏的高山之间的少数民族,服装审美取向是粗犷豪迈的情致和色彩鲜明的风格。如蒙古族以畜牧业为

4、主,为适应这种流动性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温差变化大的气候条件,蒙古族男女喜爱穿长袍,扎红色或绿色等鲜艳的腰带,并且腰佩蒙古刀,足穿高筒靴,其服饰颇为强悍、威武。服饰整体造型具有厚重、古朴的风韵。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将皮裘制成宽袍、长褂,鄂伦春族是以狩猎为生的,冬天大人、小孩均喜戴用完整的狍头皮制作的帽子。居住在东北三江平原的赫哲族以捕鱼为生,不仅以鱼为食,还以鱼皮为衣,因此历史上称之为“鱼皮部”或“鱼皮鞑子”。满族妇女穿宽大直筒长袍,称为“旗袍”,后发展成为中国妇女代表性的服饰。生活在北方草原大漠的少数民族,因为北方地域坦荡辽阔、一马平川、大漠戈壁、或宽大的盆地谷地、或高原平原,大漠草原

5、特殊宏大宽广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北方服饰审美取向是粗犷豪迈的情致和宽身肥袖的外观风貌。南方少数民族生活环境既有崇山峻岭,又有青山秀水,在这样环境里的民族服饰具有精美细腻、轻盈飘逸的特点。仅就裙子而言,其款式极其繁多。长裙分有褶和无褶;筒裙没有褶裥,上下宽窄相同,短裙分有褶与无褶。苗族一支常穿一种长仅20厘米的百褶裙,被称为“短裙苗”,苗族的百褶裙走动起来伸缩自如,有摇曳之感,不同的着裙方式使裙子产生丰富的变化,如傣族妇女曳地的长裙优雅动人;花腰傣在穿着筒裙时,将左边裙腰部提高1 0厘米捆扎,使裙摆上翘,走动时更增加不少风韵。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绵延的山地交通阻塞,一个民族分多

6、个支系,表现在服饰上也就很不相同。“离家一里远,别是一乡风”。就是同一民族,一山一沟,一村一寨的服饰民俗都可能形成一些不同的地方。如苗族、彝族均是有一百多个支系,其服饰有一百余种,服饰款式式样与着装方式也变化繁多,长短变化、宽窄变化、直身筒裙、大摆百褶裙等。生活在大凉山的彝族服饰以黑为主,配上红、黑两色,主要色条相间其风格犹如他们生活所在的雄伟大山一般古朴而壮美。相比之下,生活在四季如春的云南彝族服饰则多绣花朵纹样,色彩缤纷。2.2.2自然环境形成少数民族的服饰材料特色少数民族服饰材料多取材于适应当地生活环境和方便制作的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形成了少数民族服饰用料的特色。地处寒带的北方民

7、族或狩猎民族,主要以当地盛产的毛皮、毡裘为服饰材料制作衣服,服装款式多为一件式,如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宽袍长褂。鄂伦春族袍子,男子为了便于骑马,袍子左右开衩外还在前后摆中线处开衩,并填充成棉袍或夹袍,形成与其他北方民族长袍不同的款式。南方少数民族大多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服饰材料常以透气性能好的棉、麻、丝绸制作。服装款式也多以上衣下裙(或裤)分开式着装形式。少数民族服装款式干姿百态、制作材料也丰富多彩。住在高寒地区的彝族、景颇族,以毛毡作披毡、筒裙;住在热带雨林中的傣族、佤族以丝绸、棉、麻为服装材料。2.3民俗与民族服饰形象民俗事像与少数民族服饰关联:少数民族服饰是民族发展历程的史书,

8、是民族习俗、民族心理、民族信仰的载体,是民俗活动的活化石。中国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除了大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我国全民族的节日外,每个少数民族还有本民族的节庆活动。以多民族的贵州为例,据说每天部有若l0个村寨在过各种各样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他们都要盛装打扮。在有的节日里,人们还要穿着专门的服饰来庆祝。另外,还有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等专门服饰,服饰文化带有感情色彩,节庆、婚姻、宗教、丧葬等重要礼仪活动,大多有特殊的着装打扮,这些节日盛装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锦上添花。2.3.1节日礼俗的服饰节日礼服成为沟通人和神、现实和历史的桥梁。新年是各民族的重要节日,一般都在收获季节之后。

9、少数民族重视新年,是因为它是一年的开元初旦,兆示着全年的吉凶福祸,因此祈年祀岁习俗多种多样。但在节日里有两个主要内容是各民族不可少的:其一:祭祀祖先和祈求人寿年丰;其二:年轻男女对歌、谈情、游方坐夜、玩年、玩春。过年时要穿上盛装与新服,有的节日对服饰还有特殊要求,如正月初,景颇族要举行大型的群众活动“木脑纵歌”。上千的景颇族人身着盛装,跳木脑舞进人会场,领头的祭司“脑双”身穿长袍、头插美丽的孔雀和野鸡的羽毛,并戴犀鸟头嘴的冠帽,手执长刀在前面开路;随后是头包白帕,穿对襟短衫,挎长刀的景颇族男子;接着是景颇族妇女包红头巾,穿黑衣红裙,披戴银袍银坠(象征龙女后代),手舞彩巾彩扇,围绕着高耸的木脑柱

10、跳舞,追思着景颇族先民由青藏高原南迁历程中所经历的曲折艰苦。独龙族过年的节日的第一天要挂起彩色花条的独龙毯,妇女还要将独龙毯披在用以祭祀的牛身上,然后参加祭祀活动的所有男女都披上独龙毯举行剽牛祭天的活动仪式,跳起“牛锅庄”舞,边唱边饮酒,祈愿来年丰收,气氛古朴神秘。独龙毯在整个祭祀中不仅是作为盛装展示,而日是特殊的象征符号。它是沟通远古先人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节日盛装是男女青年传情的重要媒介。过年过节,少数民族均穿盛装参加集会活动。有的年节实际就是以“赛衣”为内容的节日,如正月十五就是金沙江流域彝族的赛衣盛会,姑娘们身着盛装相互比赛的同时,还要携带上几套甚至十几套新衣,舞完一圈就换上一套服装。大

11、姚彝族的“赛衣节”在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传说是为纪念一位彝族姑娘,她舍身除霸,死后变成美丽的小鸟,人们举行赛衣以纪念她。大家身着绣有马樱花的服装、头帕来跳舞、对歌。土家“女儿会”、彝族“赛衣节”;云南瑶族、苗族的“姑娘节”、贵州苗族“姐妹节”等,过年过节少数民族人均穿盛装参加集会活动。2.3.2人生礼俗服饰少数民族有随龄换装的人生礼俗,用服饰形象的方式,规定了人从生到死的各个阶段的社会规范。人生礼俗是人生转折时期具有重大意义的民间习俗,以祈祷在这个时期能顺利通过并带来吉祥和幸福。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诞生与成年礼仪服饰:彝族要在农历一月初八过插花节,以纪念有关人诞生的过程,其“父母

12、”则由师父、师公、道公十余人组成。经过“度戒”仪式的男子才被承认是盘王的子孙,受到族人的尊重,才可结婚参加社交活动。其“度戒”仪式的服装特别,师公身披红法衣,道公穿绣有日月星辰及神像、龙纹的道公服,度戒者穿红衣白腰带,以象征胎儿的脐带,度戒者接受传统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教育,是人进入社会的一次服饰变化,能体现一个民族脱胎换骨的新生,有的民族成年礼进行纹身、染齿礼仪。纳西族、普米族的成年礼称为“穿裙子礼”、“穿裤子礼”,以换装形式出现,在新年正月初一举行。裕固族的姑娘十七八岁时,其父母择吉日宴请宾客为女儿举行戴“头面”的成年仪式,由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梳头并系缀有银牌、华丽宝石的“头面”,象征成年并

13、受众人祝贺,从此父母为其设立小帐房,姑娘可以自由结交男友。彝族的成年礼称为“沙拉洛”,其意为换童裙,选择吉日佳期,由母亲或长辈妇女主持,其内容为改变发型(改独辫为双辫)再戴上头帕;改换裙式,换下红白两色童裙,穿三截色彩的百褶裙;去耳线并戴上银耳环。阿昌族服饰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均留短发,未婚男子包白布或黑布包头,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布包头。穿蓝、白、黑等素色斜纹布对襟布扣袢上衣,黑色或蓝色长裤,系黑色绑腿。阿昌族未婚妇女留长发盘辫,穿白、蓝色对襟银扣上衣,黑、蓝色长裤。系绣花飘带黑布裙。已婚妇女梳发髻,包黑布包头,下着长筒裙,系黑布围裙。2.3.3少数民族婚礼服饰少数民族视婚礼为人生转折大礼。婚礼服

14、是新娘在婚前用很长时间精心绣制的,其款式与该民族的节日盛装相似,但更为华丽夸张。如凉山彝族新娘的银质披索“者者福”银胸饰。有的地区的婚礼服体现了先民服饰特点,如贵卅赫章彝族的方袍就是古代的贯头衣,据大定府志载“方袍,以诸色帛为细方块,绣花卉鸟兽其上,连缀至方,二尺为一幅,方袍用数十幅为之,其为衣前短后长,四周连缀,上开一孔,自头笼下。亦有裹,其裹,贫者用布,富者用帛。袍加于诸衣之上,新妇于初至之三日衣上,以陪客,平时不用。”衣长宽均为24米,上面由近百个刺绣精美的绣片连缀而成,以花卉蝴蝶纹为主,还穿插万字纹。方袍穿着于身,长可曳地,配银饰,极为华贵。广西融水的花瑶结婚时要戴“狗头冠”。盘瑶婚礼

15、的新郎新娘在包有层层彩色织锦的头上要披戴红色的布斗篷,这种古老习俗还保持在迁居大洋彼岸瑶族华裔新娘的婚礼服上。有的地区的苗族新娘婚礼服与盛装相同,一生中穿一两次,死后作寿衣墙葬。结婚后新娘服饰与婚前大不相同。以服饰标识自己婚姻状况,约束自己的行为。如云南滇池一带彝族姑娘的鸡冠帽的戴法就有很多变化,未成年的少女要正戴,恋爱中的少女要歪戴,若已有对象便将帽前后颠倒戴,婚后就不再戴鸡冠帽了。广西壮族姑娘在参加对歌或赶集时,要戴条白毛巾在头上,称为“婚标头巾”。若未婚则将毛巾折叠成三层盖在头上,已婚者就要将头巾包头并打上结。早期阿昌族妇女在婚礼拜堂和年老去世入棺时,有一特定风俗,都要穿一件剪花衣,前者

16、表示夫妻白头偕老,生死不离,后者被认为到阴间可以和亲人相会。这种衣服的特点是,深色毛质地,长袖无领对襟,钉圆铜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种颜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镶缝成几何形图案,中间还夹杂着刺绣花纹图案。这种衣服古朴厚实,做工繁琐,常常是几人合作完成。这种衣服的特点是,深色毛质地,长袖无领对襟,钉圆铜扣,前襟和衣服四周均用各种颜色的方形或三角形布片镶缝成几何形图案,中间还夹杂着刺绣花纹图案。这种衣服古朴厚实,做工繁琐,常常是几人合作完成。2.3.4少数民族丧礼服饰少数民族注重丧礼,认为丧礼是人生重要转换过程,即生与死、人与鬼、阳界与阴界的轮回。为悼念死者要举行丧礼。死者着“寿衣”,着衣方式与生时不同,以示生死有别。百夷传载:父母亡诸亲戚邻人,各持酒物丁丧家,聚少年数百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谓之“娱死”。死者要着“寿衣”,其着衣方式与生时不同,如衣衽、裹腿的方向均向左,以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