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语文和语文教学.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034666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理解的语文和语文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理解的语文和语文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理解的语文和语文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理解的语文和语文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理解的语文和语文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理解的语文和语文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理解的语文和语文教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所理解的语文和语文教学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似乎是语文最为通行和标准化的解释。言语、文字和文章是构成语文工具性内涵的要素,言语运用形成的口语表达学,文章写作阅读所形成的的写作学与阅读学,文字书写所形成的书法学以及语文教育实践所形成的语文教育学,构成语文学科完整的体系。将语文的“语”解释为口头的语言和言语,这在理解上似乎没有争议,但何为“文”,这争议诸多文字说、文学说、文章说、文化说不一而足。语言的书面运用为文章,文章的典范是文学,而文学总是体现和承载某种文化。曾毅于中国文学史(上)说:“文学之正变,古今既如是其不同。”对于什么是文学,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

2、文学边界的划定,实际是特定历史情境中的知识话语在起主导作用。在古典文论的语境中,文学、文章的含义并无清晰的界限。清朝桐城派文人认为,“六经”为圣人之“文”,也是后世一切“文”的典范和楷模,又认为唐宋之古文为文字正宗为“文统”。方宗城在古文简要序中说“文字是本一而其用三,曰析理,曰记事,曰抒情”。这里所说的文、文章是指文字文本。章太炎先生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于法式。谓之文学。”又说“文章者理乐之殊称矣。”文学总略这里的文章显然指文化、学术、理乐、制度等,含义很广泛。近代的朴学家,大多以考据为文,以学术为文,陈澧说:“夫人必有其心有意,而后其口有言,有言而其手书之于纸上,

3、则为文。”陈澧的论述与叶圣陶对语文的定义非常接近。文的作用是什么呢?“文以载道为主,敷政次之,记事则又次之,其余浮词闲文,无关事理,徒借文人赏玩之为下。”(方玉润的星烈日记杂要)“文也者,本乎道,蕴乎德,法乎古,根乎经义,周乎史事,明乎掌故,体乎人情物理。”(张维屏松心文钞自序)对文的理解和运用中,政教功利主义色彩最为鲜明。在中国传统的话语中,六经是最高典范,那些追求文字之妙,性情摇荡之著,并无令人尊崇的地位,香草美人均被比兴为忠君爱国。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强调文以载道,政治教化,人文精神等,说法虽有不同,但都带有传统的政教功利主义的色彩。文章的解释必有主题思想的揭示,人物形象必有精神境界的归纳

4、,文章写作必有审题立意的确认,虽名曰人文精神或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然实质还是工具性的语文。语文的所谓的“言”是指言语的运用。言语作为交际应对工具,首先表现为是非利害的论辩,先秦的游说之士,以口才说动人主,体现理想和抱负,博取功名和富贵。口语既有社会价值,也有专门的学术价值,标志是左传和战国策的问世。汉魏以后,崇尚文章,口才的地位为文笔所替代,(印刷术的原因,语言传播更加广泛,保存更加久远。)这就造成言与语的分离。言语的分离向两个方面发展,一种是华而不实的浮靡之风,一种是明白晓畅的文风。语言的精华和生命力总是来自于口语的文学,乐府民歌就是口语之艺术与文人创作的结晶,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

5、语言越来越口语化、生活化,是广泛生活的自由表达。语文就其本质而言,是语言的学习,是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文章的研究,语言的研究源远流长,文和言在矛盾对立中统一、进化,语文因此是一个开放的、变动的系统。言和文从合一到分离,再从分离到合一,不断地融合。五四以后,中国文化转型,中国语文教学也转型,主要表现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现代语文是白话文本位的语文,是大众化的语文,是中国民族形式的语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语文教学由“代圣立言”转为自由表达思想,语文教材体系由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文史哲融通走向技术主义,工具理性和文史哲分科。语文教学法主要受西方的赫尔巴特的科学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特别是凯洛夫的五段

6、教学法的影响,课程教学程式化。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由启蒙救亡到政治挂帅,再到人文关怀。语文的“语”和“文”,这里所说的“文”是“语”的应用,而不是平列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以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感触表达清楚,是语文的要旨,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每种语言文字都是独特的符号系统,都代表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语言的词汇和句式的丰富性,反应了思维方式的丰富性,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汉语是富有高度乐感和诗意的语言,汉语的乐感通过文学作品充分体现出来。语文教学自然 意味着培养人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它还能通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人的道德情操。语

7、文正是以规范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呈现丰富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社会规则与主流价值。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想象与思维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充分 的提高。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名家跌出,流派众多。语文教育专家李海林强调语用论,认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有两大潮流,这是语文教学的两次觉醒,由义理本位向语言本位的转移,称为“语言的觉醒”。再由语言本发展为言语本位,明确语文教学就是言语运用的教学,这是“语用的觉醒”。特级教师王崧舟发出“回归本体,指向语用”的呼吁,强调关注词语、语法、句式、叙事结构、文本体式,提高对言语表达形式的关注度。潘新和教授提倡“读写结合”,他提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的教学主张。这

8、些专家代表着语文教学当下改革的趋势,说得很有道理,很有针对性,然而小学语文教学是否一定体现读写结合,读写关系怎么处理,以读为主还是以写为主?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还是要提倡阅读为主,兼顾写作,即使是所谓写作,也要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而不是书面的写作。这使我们想起,当年北大的校长傅斯年担任语言研究所所长时,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三年之内只许读书,不许发表文章。北大的著名教授王瑶,他要求研究生大量地读书而不许写文章。今天,国家语文课标组的首席专家温如敏、著名教授钱理群、再有陈平原等都是王瑶先生的研究生,王瑶先生的研究生教学都没有要求读写结合,更何况今天的小学生呢?国学大师黄侃坚持五十岁前只读书而不著书。他们

9、为什么不强调读写结合呢?所以小学阶段一味强调读写结合是否有点儿操之过急?用“语用学”来规定语文教学也值得怀疑。语文是否纯粹的工具性符号,离开思想与情感,语文还剩下什么呢?让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想象和感想表达出来,并非只在言语技巧上下功夫,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地完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想跟专家们商榷的有以下几点:一、有没有脱离思想的语言?二、语文学习到底的情感驱动还是理性驱动?对小学语文而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让学生负有一种使命感去读书?三、所谓“语用”,由关注语法到关注语用是语文的进步,关注语言和运用的特色固然不错,但作家为什么这样写呢?离开特定的内容和情景,就无所谓文采、修辞,名家名著风

10、格纷呈,变化多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恐怕不是特定的句式、样式、结构所能限定的。强调语用可能让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因为语文教学需要从个性中寻找到共性。四、有没有无动于衷的写作?仅仅依靠技巧的写作,有人说说谎是从小学生写作文开始,说真话是从写情书开始,这话有没有道理?五、有没有不经过体验过程而获得的确切的认识?记住了所谓语法、句式、叙事结构、文本体式等等,是否就学到了语文?六、有没有完全非个性的知识建构?七、当下的语文教学,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各种语文知识的累积还是引导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的境界中?有所品味、有所感悟?李吉林老师将语文教学表达为真美情思四大要素,关注儿童立场和儿童生活,强调教育情

11、境的建构和优化,我认为更有理论的普适性和教学的实用性,她使语言的教学有了人性的色彩,有了个性化的特点,也有了生命成长的目标。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人类天生就有语言的基因,语文教学应该调动一切手段,激活语言基因,提高语言学习效率。探索语文教学规律也体现在教师、教学、教材、教法等方面,教学环节内容的设置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设想,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才气。语文教学的过程要优化,各个环节尽力做到尽善尽美。语文的教育本质上是文化的传承,文化是语文之母,文化是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语文教学广义而言是文化的传承和表达。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的应用水平,终究表现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 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顾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