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改好教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029098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改好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改好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改好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记承天寺夜游改好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改好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改好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读“神品之文” 2. 品“月色之美” 3. 悟“闲人之情”【教学重点】:1.鉴赏景物描写的特点和手法 2.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课前播放明月几时有)师导入:聆听了舒缓悠扬的歌曲,我们不禁想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轼。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苏轼的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夜游,去感悟苏轼的别样的情怀。 -当代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的湖心亭看

2、雪。” 在品读这轴精品之前先检测一下大家上节课的知识。 二温故知新。1、 作者知识。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词客苏轼、苏洵、苏辙 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2、 字义检测,每组4号组员回答。3、 译句。二人互说。同桌起立,组员说,组长评。评价:光彩组员的精彩表现来自组员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组长的帮助,相信大家的课堂表现会更精彩! 展示学习目标:1. 读“神品之文” 2. 品“月色之美” 3. 悟“闲人之情” 三反复朗读,熟悉文本读文首先让我们通过朗读来熟悉课文。读“神品之文”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3.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4.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5.

3、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一)指名读。(程耀田 、成璐琪、毛子成) 哪几个字的读音要延长? 念 、 盖 、 但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欣然 相与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学生评价(按朗读要求)(二) 听配乐朗读。(三) 齐读。(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三次朗读你读懂意思了吗?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地点: 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四品景悟情,鉴赏手法品月色之美师:本文是一篇游记,一

4、般游记散文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怀。本文也不例外。本文写得最美的地方便是月色!1.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亮的温柔多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段话运用_ 修辞,将_比作 _ _,_和_比作_,生动形象的写出月光 _ 的特点。“积水空明”给人_之美; “藻荇交横”具有_之美 。 由此可见,这句话还运用了_的写作手法。第二段景物描写先用“积水空明”比

5、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再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这两句一正一侧,创造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练习:1、比一比,以下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2、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师总结:这是一幅清幽宁静

6、皎洁空灵的画面,这又是一幅摇曳多姿似真似幻的画面,看着这样幽美宁静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五联系背景,理解感情悟“闲人之情”1.看着这样幽美宁静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齐读!读出那种悠闲和快乐的感情。联系全文及写作背景思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1) 政治上失意可见,苏轼在黄州的“

7、闲”,是迫不得已的,做一个闲官,并非他的本意。苏轼在密州出猎里曾经豪迈的吟诵“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个有的雄心壮志怎会甘心“闲“呢?“闲”字透露出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可是作者并没有悲叹,而是自嘲、自慰。思考2:现实生活中真的“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吗?作者慨叹什么?“闲”字如何理解?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2)生活上窘迫艰难忙于生计,但却仍忙里偷闲,具有闲情雅致欣赏这自然的美景。 这样的闲人又有几位呢?“但少闲人如吾

8、两人者耳”。 “但”,有一点感慨,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欣赏。世人皆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为名忙,为利往,怎会有闲情雅致欣赏这自然的山山水水呢?只有我们这两个被贬之人,才有闲情雅致享受自然之美给人带来的精神的愉悦、心灵的净化啊!所以有时候,忘怀得失,会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一个人可以受挫,可以遭受各种各样的磨难,但只要心态好,在失的同时也会有另一种“得”。闲人自有闲情在,正是这样一个不被官场名利缠绕的“闲人”,才有机会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无主江山的真正主人。3.让我们再读一下苏轼写景的句子,进一步体会“景语”所传达出的“情语”。苏轼心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体现了内心的宁静旷达与明亮。所以

9、即使屡遭贬谪,也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4.读苏轼在贬谪期间作的诗词,进一步体会他的心境和情感。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安慰之语;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竹杖芒鞋轻

10、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从这些诗词中看到苏轼怎样的心境? (学生自由回答)师:是呀!乐观豁达!这也正是苏轼的人格魅力!这就是为什么苏轼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原因了!六、联系实际,畅谈感悟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你将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

11、豁达。 好心态才会拥有好人生。补充资料:人生的十大修炼忍得住孤独 耐得住寂寞 挺得住痛苦 顶得住压力 挡得住诱惑 经得起折腾 受得起打击 丢得起面子 担得起责任 提得起精神 你做好承受的准备了吗?七 教师赠语,升华主题:多媒体展示(教师赠联)对联一:遭逢逆境,仍恬淡豁达欣赏美;饱经忧患,亦积极热情乐观活。对联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乐观的心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的美好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九.拓展延伸,主题阅读课外阅读写不尽的苏轼,写出自己的心得感受。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