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007949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示范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示范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示范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示范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示范课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示范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示范课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示范课教学设计: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卢瑟福用发现的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

2、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4估计学生利用粒子散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推理

3、出卢瑟福的原子的结构模型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提出的3个问题,前二个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于问题3采用先让学生猜想,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出原子的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2知道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

4、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

5、生讨论、交流。【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设计思想】本节课能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电子的发现汤姆孙设想原子内部一定还有带正电的部分汤姆孙提出“枣糕模型”无法解释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结合动画介绍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原理、装置师生讨论得出实验结果,突出绝大多数、少数、极少数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其中第1、2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第3个问题先由小组分析讨论,进行猜想,然后师生通过课件共同分析实验现象,推理出原子的结构。课堂小结:本节课学过的内容和

6、用到的研究方法整节课能结合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述: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点评: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二)进行新课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1)粒子散射实验原理: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而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如果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

7、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研究高速的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学生:体会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教师指出: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微观粒子碰撞方法。(2)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粒

8、子。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动画展示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3)实验的观察结果必须向学生明确:入射的粒子分为三部分。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三个问题是: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大角度散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1)粒子出

9、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2)按照“枣糕模型”,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粒子的大角度偏转?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2)教师小结:对于问题1、2:按照“枣糕模型”,碰撞前后,质量大的粒子速度几乎不变。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对于粒子在原子附近时由于原子呈中性,与粒子之间没有或很小的库仑力的作用,正电荷在原子内部均匀的分布,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两侧正电荷将对它的斥力有相当大一部分互相抵消,使粒子偏转的力

10、不会很大,所以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对于问题3: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教师小结:实验中发现极少数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回来,表明这些粒子在原子中某个地方受到了质量、电量均比它本身大得多的物体的作用,可见原子中的正电荷、质量应都集中在一个中心上。绝大多数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极少数粒子被弹回表明: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点评: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模型法(实

11、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

12、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同时通过表格展示,对比。半 径 大 小 (数量级)类 比原子10-10m足球场原子核10-15m10-14m一枚硬币(三)课堂小结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学生活动

13、: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四)作业:课本P53第3、4题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学反思大荆中学 郭向荣本节课在未准备前,本人开始和大部分的老师一样,认为本节课内容少、容易进行教学,作为上示范课不合适。因为传统的教学中,只是告诉学生汤姆孙的“枣糕模型”,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一节课15分钟就可以讲完了。传统的教学中只是“授人以鱼,并未授人以渔”,学生并不知道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

14、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没有学会卢瑟福通过推理分析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方法,一下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通过动画展示了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本实验不够条件做,只能通过图片介绍的不足;使难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生动,更容易。(2)通过让学生小组讨论三个问题:有关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一步一步得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从而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有利用培养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怕苦、不怕累的科学精神。(3)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并掌握到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未知世界)的三种方法:模型法、微观粒子碰撞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授人以鱼,不如

15、授人以渔”的基本思想。(4)在教学中虽然不能进行真实的实验,但同样处处渗透着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探究思想;例如:根据原子里面的结构是怎样的?(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原子呈电中性汤姆孙因此提出“枣糕模型”(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可以解释一些实验现象,有其一定的正确性但无法解释粒子散射实验(进一步实验验证)根据粒子散射实验现象在原有“枣糕模型”基础上进行修正,卢瑟福提出新的原子的核式结构建立新的理论(新的猜想与假设)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电子云教学之中要注意的地方和教学中的火花:在学习的回答三个问题中,教师要灵活地处理学生问到的问题,不要回避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也许是思想的火花,有的是学生理解中的误区,教师要能及时发现问题,而这些就更要求新课程下的教师要更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和质量,要能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和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一提供现成的答案;例如:(1)学生可能在分析问题同时,粒子能将电子打出,那么在屏上就能看到的是电子的亮点,这样打在屏上的亮点就不一定是散射后粒子。教师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