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最苦与最乐6.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001110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最苦与最乐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5 最苦与最乐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5 最苦与最乐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5 最苦与最乐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5 最苦与最乐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最苦与最乐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最苦与最乐6.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包头市蒙古族中学 王瑞芳教学目标:1、熟读并理解课文的内容。 2、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 3、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小的时候,我的“最乐”是过生日时一碗肉肉,后来我的“最苦”是满身的肉肉,再不敢吃太多的肉,我的“最乐”变成了“最苦”!你们的最苦与最乐呢?二、 明确教学目标1、熟读并理解课文的内容。 2、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 3、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三、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2、。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四、 初步感知课文 明确阅读要求:读课文、标读音、找生字、写序号知识检测:(一)注音: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二)解释词语:失意:不得志。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莫若:不如。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五、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 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明确:一、(1-3)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二、(4)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三、(5-6)论“人生当勇于尽责任”。2、 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明确: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3

3、、 本文的中心论题:责任 六、 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梁启超)负责尽责担责最苦 最乐七、 作业:小作文:谈谈自己的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二、研读课文1、谈谈“最苦”问:如何来证明“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明确:(1)、列举种种人生态度,证明痛苦源自责任。(2)、列举责任的各种情况:对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对事从论据的角度来说:摆事实(事实论据)2、 谈谈“最乐”(1)问: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明确: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从论据的角度:讲道理(道理论据)(2)问: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4、。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3、 谈谈“担责”(1)问: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2)、问;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3)问: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明确: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

5、不管;“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4、 回归“议论文”的知识点:三要素:论点、论证方法、论据论据:事实论据(摆事实)、 道理论据(讲道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三、 拓展与作业 运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来谈谈你对“苦”与“乐”的认识。四、 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梁启超)负责摆事实尽责讲道理担责讲道理五、 教学反思 本文中以尽责与否来谈人生的苦与乐,旨在勉励人们做一个勇于负责的人,并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深入浅出,见解卓越,议论的层次分明,引用例证恰当,写来气势雄浑。 我校是少数民族封闭式学校,学生对于汉语文水平不是很高,也是刚开始接触议论文,在论点和论证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因而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作为教师在备课中明显存在不足,也要求在教学中放慢脚步细心讲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篇章结构仍作了常规的梳理,后半部分以分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味重点,并讨论了苦乐观和责任的问题,从而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