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995111 上传时间:2023-10-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的.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现代文学史前言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性质、内容、教学目的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教育部规定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聊城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有着重要地位。 内容:本课程讲授19171949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作家的生平事迹、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征,文学流派的风貌。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历史地、全面地分析评价各个

2、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 基本要求 1、读作品 泛读“欣赏性阅读” ; 精读“分析性阅读”2、读教材:预习与复习 3、读参考资料 4、把握常识与重点5、合理利用课件内容 (三)教学方法v 教学方法:v 主要采用经典文本讲授教学法。即淡化“史”的线索,突出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并且以解读经典文本为教学切入点。突出经典“三性”特征,即:人文性、 审美性、原创性。v 同时穿插其他方法,如:讨论法、提问法、研究法、课外指导和辅导的方法、作业激励和考试引导法等。二、“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提出 (一

3、)“现代文学”的系列界定 1、基于意识形态认定(80年代以前): 按传统的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划分。 “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1979年)。 (从社会历史、阶级意志出发,使得文学史成为政治史、革命史的附庸,其独立性和内在规律被消。) v 2、出于习惯的时间型界定:v 淡化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把“现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的时间概念或文学发展的阶段概念来处理。 v “所谓中国现代文学,是发端于1917年以新青年杂志倡导文学革命,迄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学。”v 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2006年)

4、v 3、从演进的进程上的界定:打破现、当代文学的界限,甚至向前延伸到近代,把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的转变、过渡和演进的过程。提出新的“现代文学史”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v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1988年); 谢冕、孟繁华等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98年); 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整体观 朱栋霖、丁帆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9)(1998年) 4、性质意义上的界定v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v 中国现代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奠基期,

5、从文学的价值形态到话语形态,完成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本性改变,并决定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走向。它体现的是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二)现代文学的性质问题(现代化问题)v 思想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文学的现代化v 20世纪中国的一切问题总体上都是围绕“现代化(性)”问题而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这些变动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v 文学的现代化就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并在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1、文学总体价值取向的嬗变:v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提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到“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v 五四

6、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全盘否定。v 在思想文化层面:v 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全面解构;呼唤民族文化品格重构。其表现:v 文化上, 西方人本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争夺与交融互渗。v 文学上,鲁迅的“立人”思想、胡适的“新人格”、周作人的“人道主义”、徐志摩的“爱、自由、美”、沈从文的“建筑人性的神庙”以及延安文学的“无产阶级新人”等等。v 在创作审美层面:自然和谐冲突分裂v 矛盾冲突、人格分裂、忧郁焦虑、批判启蒙成为文学的基本主题。v 中西、古今、传统与现代(个人与家庭)、都市与乡村、灵与肉、个性主义与集体主义、伦理道德与生命欲求等等。v 内涵不同的各种文化冲突所构成的

7、叙述张力,由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体现出来的文化焦虑及潜隐的作家的心路历程,共同铸就了现代文学的现代品格:v 对普通人的平凡人生的强烈关怀(对国民灵魂的解剖、人道主义关怀。两大人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知识分子、农民。);v 现实主义精神烛照下的创作方法的多样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杂糅)。v 2、话语模式的嬗变:“文言白话”v 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变化,而是一种话语模式的转型,关系到“谁说”“对谁说”“说什么”“如何说”等问题。v “个人话语启蒙话语自由话语大众话语”的更替与互融。(“文白之争”、“文艺大众化讨论”“左翼与非自由主义作家的论争”“民族形式问题讨论”v 语言形式背后

8、其实是思想文化的冲突,与现代民族文化品格的重构是一致的。(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时期:反传统、启蒙、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等主题);第二个十年(19281937):三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鼎盛、繁荣时期:左翼革命文学的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地位、各种创作竞相发展、文学的现代意识空前高涨);第三个十年(19371949):四十年代文学(现代文学的沉积反思期:抗日救亡、文化反思、沉入现实、走向民间等话题)。(四)“现代文学”转型过渡期的遗憾v 1、否定传统文化、模仿西方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移植、模仿、借鉴、探索的策略,

9、造成了定位的困难v 2、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忧患意识与峻急情绪,过多的强调了文学的救亡、启蒙、教育等外在社会功能,致使现代文学不时偏向了纯粹的宣传。v 3、重思想轻技巧、重意识轻审美。现代文学的文学启蒙不够。思考题1、你最喜欢现代哪位作家?为什么?2、说说你最喜欢现代文学中的哪部作品?3、你打算如何学习现代文学这门课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运动发生的动因 (二)文学革命发生的文学史前提 (三)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功绩、意义v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为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1、晚清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 2、裘廷梁等提倡白话文。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10、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直接动因 。 1915年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创刊,“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革命就以此为开端。在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钱玄同、吴虞等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思想革命”迅速发展壮大。“思想革命”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1、重新评判孔子学说、抨击封建文化传统。(鲁迅 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吴虞 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 )2、广泛引进与吸收西方文化。(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等哲学、社会学理论 )3、确立了“民主”与“科学”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企求中国

11、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v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清算,必须同时去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于是,他们极力推动一场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发生与发展的外因v 1、文学运动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在“意象派”的启发下,胡适提出“文章八事”;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号召要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发动中国的文学革命。他们最初提倡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理论,即文学历史进化论。,是西方思潮的直接产物。 2、对于如何建设新文学,文学革命的发动者的意见大都借鉴国外过文艺运动获文学

12、创作的经验。如周作人人的文学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借鉴;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则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3、通过文学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 4、觉醒了的青年和文学作者纷纷选择西方的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来倾吐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愿望,表现“五四”时代叛逆、自由、创造的精神。(二)“文学革命”发生的文学史前提v 早在文学革命爆发以前,中国的文学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些变革为文学革命以及文学现代性的确立提供了重要前提。 1、文学的市场环境(出版与消费环境)的变化。早在文学革命以前,现代出版技术已经在中国得以确立。文学消费群体以及文学市场的形

13、成,成为文学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现代性的文学体裁格局已经初步确立。在文学体裁方面,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四者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这标志着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开始形成。 3、新兴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出现了以思想与写作为谋生手段的知识分子阶层。 4、文学语言环境也有了变化,为白话文运动提供了重要前提。(三)“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功绩、意义v 1、过程: 随着“思想革命”的深入开展,“文学革命”开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新的重心。 起点: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响应: “双簧信”: 阵地: 理论建设:胡适、周作人等。 批判黑幕派与鸳鸯蝴蝶派

14、及旧戏曲: 与保守主义思想的论争: 白话文运动: 新青年友军的出现: 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新潮。“四大副刊”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 “八事”(“八不主义”) v 一、须言之有物。v 二、不模仿古人。v 三、须讲求文法。v 四、不作无病之呻吟。v 五、务去滥调套语。v 六、不用典。v 七、不讲对仗。v 八、不避俗字俗语。v “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 v 从现代思想革命的角度考察文学革命,强调了文学革命之必要性和紧迫性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提出“三大主义”:v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v 态度鲜明,有破有立,破的是封建旧文学,立的是写实的新文学。其中所谓的国民、写实、社会文学都是以西方近现代文学为参照的。2、文学革命的主要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