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陷阱》读后感.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6989144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陷阱》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的陷阱》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的陷阱》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的陷阱》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陷阱》读后感.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愤青的嘶喊,抓狂的现状读徐平利的教育的陷阱有感单看名字,便知道教育的陷阱是批评教育现状的一本书;再看作者的措词表达,更容易让人判定他是一个“愤青”。这是现在许多据有“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专家、学者乃至领导们所不愿看到的。但作为真正热爱教育的、有着清醒的头脑的人们,不得不对作者书中许多很有见地的表达所感动,所赞同,所折服。比如,作者看教育,不从教育学本身出发,而是把教育放到一个社会学、哲学、人文学的更宏大的视野,所以他看到的问题往往是常人看不到的;比如,作者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大合唱中,找到了“工业化”、“产业化”对于教育的根本戕害;比如,作者从东西方几千年的文化根基上,找到了我们的教育管理体系仍

2、然在“官本位”的桎梏中被囚禁;比如,作者对训练性“教育”深恶痛绝,但他同时能够发现背后的那只黑手“权力幻象崇拜”;比如,作者没有被教育的虚假繁荣所蒙蔽,而是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这是一种大跃进式的恶果这些,都是作者洞悉教育的高人之处,实在有点振聋发聩的味道。不独如此,作者的许多名词概括和阐述更发人深省,使人耳目一新,甚至让人对许多教育现状的认识豁然开朗。比如“城市表象”、“城市身份”、“城市话语霸权”、“教育欲望”、“依附教育”、“权力中心主义”和“物质功利主义”、“训练性教育”、“权力幻象崇拜”、“甚爱教育”和“名货期待”等,许多名词我都是第一次见到(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更不必说它们所隐含着的批判

3、性精神了。下面就几个名词及其阐述略略展开,说说它们对我起到的茅塞顿开的作用。首先是“训练性教育”。对于“训练性教育”的含义,作者并没有做逻辑严密的概念解释,而是通过多个章节的描述加以阐明。大体意思是,我们当今的所谓“教育”,其实是一种“训练”而非教育,是一种磨灭学生生命灵性、取消学生独立思考、呆化学生自主行为的“训练性”教育,即平常所说的应试教育。可是,有趣(或者说“可笑”也可以)的是,许多老师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能够像凶神恶煞似的将学生调教得服服帖帖,如果学生偶尔忘了做作业,便会来一句“饭都晓得吃的,怎么会忘了做作业呢”,可是他(或她)的孩子要是一个小时一碗饭都没吃好,他(或她)愣是一点办法也

4、没有。更有甚者,对待孩子的态度,那真是放在地上怕丢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于孩子的要求,更恨不得上天摘星星摘月亮,巴不得把自己的心肝掏出来给孩子。真个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每每看到这种情景,我都觉得十分奇怪,那些老师教学生教得头头是道,怎么教育自己孩子时却方寸大乱、束手无策了?现在,我完全明白了原来,这些老师平时从事的都是高举训练之鞭的冷酷无情的充满功利欲望的训练,极少有过充满人文精神和真情爱意的教育和关怀,因为学生只不过是他们实现个人功利目标的工具;而他一旦出于天性和亲情,真爱自己的孩子了,便不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原来他们根本不懂教育!他们不懂如何正确地爱自

5、己的孩子,于是只有宠爱溺爱了。所以,教师的家庭反倒很可能出一些忤逆自私的浪荡子弟。为什么我们的许多老师工作得死去活来,几乎是呕心沥血,可是他们的学生却并不领情(甚至是极其反感),对社会的贡献也不那么明显,原来是他们挥动手中的“训练之鞭”,冷酷无情地、而又充满功利欲望地进行着“训练性”的“教育”。他们将学生当作了获取自己名利的工具,他们将学生无形而又牢固地控制起来,不要命地训练着他们,只为自己心中那功利的欲望!或者,如作者所说的,是一种“权力幻象崇拜”!试想,这样的工作,如何会培养出智慧和灵性,如何会有真正的教育效果,如何会得到教育对象们的喜爱和尊重?有两个词,几乎贯穿全书始终,就是“物质功利主

6、义”和“权力中心主义”。这两个词,是无须太多解释就能理解的。如上面所说的老师们的“训练性教育”,便是这两个词在心中的煽动使然。“权力幻象崇拜”,则是另一种说法。比如,从快餐式娱乐上的哈日哈韩,到科技经济文化上哈苏哈欧哈美,从以前的购买居民户口,到现在的千方百计在城里购房,从各个专业的学生、各个行业的人士拼命考取公务员职位,到乃至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城管员也让人疯抢,都可以说是“物质功利主义”和“权力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权力幻象崇拜”在作祟。无怪乎有个老师在课堂上如此率直地“教育”自己的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赚大钱、做大官、娶美女做老婆!”只是他忘了他还有一些女学生。假如给他机会再去“教育”女学生

7、的话,他肯定会说:“读书就是为了傍大款、嫁大官、钓个钻石王老五!”虽然这个案例有些怪异,该老师也最终“下课”了,可是他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当今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深层心理,他错就错在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作者说:“自从有了国家开办的学校以后,学校教育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个人自然的美好生活和纯粹的智慧享受,而是为了使个人进入社会的功利性生存,或者说为了国家意志和统治者的权力需要。”这话当然有些偏激,却很真实地反映了当今中国学校教育的现状。除了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复兴事业做贡献之外,人们内心深处的欲望,也是左右整个教育系统变得浮躁、功利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说的购买居民户口,到城里去购房,除了要给孩子创

8、造良好的教育条件之外,获取一个“城市身份”,从此“高人一等”,也是其中的目的。这就是人们屈从了所谓的“城市表象生活”和“城市话语霸权”。在一些人看来,城市就是比农村高一等,连它的垃圾都香一点。一些老师,明明夫妻双方都在山区工作,却甘做房奴,到城里买房,只是为了那一个“面子”,或者说是孩子创造教育条件,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真正的教育。我们国家走向全面的城市化和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使命的使然,可是,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何况,购买了一份“城市表象生活”而不懂得城市生活的内涵,屈从于“城市话语霸权”而没有从容丰厚的物质生活,与个性上的自在自然自由,显得是那么的可笑,那么的可悲!于是,作者

9、便开始思考和叩问其当今社会的教育欲望了。作者说:在我看来,寻觅城市的美好生活,不只是寻觅丰衣足食,更主要是寻觅内心自由和外在自然。虽然城市的物质生活可以让人的欲望释放得酣畅淋漓,然而过度放纵欲望的另一面就是浮躁、功利、贪婪、繁文缛节、自鸣得意和焦虑不安。寻觅者千辛万苦地从农村进入城市居住,以天理的维度观之,即在寻觅“外在自然”;以大地的维度观之,即在寻觅“丰衣足食”;以人心的维度观之,即在寻觅“内心自由”;以社会的维度观之,即在寻觅“民主法治”。教育的欲望必须是自然的、舒缓的,教育的宗旨必须是悟道、启智、激能、求实和享美。我相信,上天赋予每个人完整的生命,谁也无权撕裂它,教育必须是呵护生命的使

10、者;我相信,自然的教育将使生命产生意义,而生命的意义正是在启迪灵性中获得快乐;我相信,自然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就事业自己的那份幸福快乐的事业。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和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以上这漫长的一段话,从多个角度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教育欲望”的理解和看法。写得是如此的精彩和深刻,所以我不忍心漏过一词一句,将其完整地摘录了下来,并仔细地品味了三次。从以上语句含义来看,作者是提倡自然主义

11、和理想主义的教育观的。比如,他对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很是赏识,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育就是一种漫游,教育者要发现其中的踪迹;教育欲望表现为受教育主体思想的解放、精神的创造、行为的狂野、身体的冲突和对权威的质疑。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就是一种自然主义、理想主义或人本主义、个人主义的教育观。从教育的发展史上看,教育的理念总是在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或者说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教育观之间来摇摆,而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则在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之间来摇晃,意图找到一种辩证法上的平衡。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等支持国家主义、社会本位,近代的夸美纽斯、卢梭等教育家等则提倡自然主义的教育观;

12、赫尔巴特又发挥了理性主义传统,提倡教育的程式化行为,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主义的教育观又将其否定了;六七十年代,巴格莱、柯南特的要素主义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又否定了过于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而忽视国家目标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而现在,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人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以及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又将原先强调国家意志、强调社会功利的教育观给否定了,并逐渐占据当今教育理念的主导地位。想来,这一股教育理念的人文之风、个人之风、自然之风,必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直到有人觉得又不合时宜了,再将它扭转过来。而社会对教育观的信任和采用,反映的就是

13、社会的“教育欲望”。那么时下,教育部门和教育人士所提倡的自然主义、理想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教育观,跟社会上流行的受物质功利主义和权力中心主义支配的教育欲望很显然还存在不小的鸿沟。于是,社会的现状是:寻觅者追寻城市美好的生活时,既希望自己尽快被“城市化”,却又很讨厌“城市化”的异化功能;他们对物质生活极度追捧,对精神生活又极度迷惘。我想,正是由于社会有这种迷惘、彷徨,才使得作者有那么多的慨叹、幽怨、惆怅。我将作者所谓的“教育欲望”,理解为“教育的最终目标”。那么,当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问题,我不敢妄加解答。但是,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人们的教育欲望肯定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教育的现状就会逐渐改善吗?呵呵,这实在又是一个令人抓狂的想法。言尽意延,就此收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