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公开课教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984410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公开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公开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公开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公开课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公开课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公开课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第39页例4和“试一试”和第40页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地5-8题。教学目标:1、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感知分数不只可以表示一个数量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2、发展同学的数感,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的量。教学对策:让同学利用分数的意义初步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

2、,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3/4 4/73.贴出:红彩带黄彩带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 能提出什么问题?二、新授。1.教学例4。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绿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蓝彩带: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几分之几?同学考虑,小组内交流。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

3、”,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是4个1/3,即4/3。3.教学例5。(1)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你怎么理解这句话?(2)出示 红彩带: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同学独立画,交流校对。4.教学试一试。出示:红彩带:花彩带: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1同学独立完成,交流。2.完成练一练23.完成练习七5、6请同学说说怎么想的?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2)同学填空。(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5.完成练习七8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用假分

4、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不只有利于同学深化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考虑方法的理解,而且能使同学进一步领会假分数的实际意义和其应用价值。先让同学画图表示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再让同学从中体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结果的基本考虑方法,这样能充沛激活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同学从整体上掌握相关数量关系的数学实质。通过改变绿彩带所占的份数,并让同学用不同的假分数或整数继续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既体现了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又突出了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和发展线索,有利于同学把新的数学内容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至于“试一试”中的问题,则有利于同学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

5、法,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授后小记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是协助同学弄清题中的“单位1”。我在处置时是让同学尝试练习交流(说清每题是将什么看作单位“1”的),通过几个练习之后,让同学结合这些练习发现一个规律:“是”字后面的量通常看作单位“1”,这样对于一些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有很大的协助。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