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颈部(二)、第三章、胸壁局解.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6981728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颈部(二)、第三章、胸壁局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章、颈部(二)、第三章、胸壁局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章、颈部(二)、第三章、胸壁局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章、颈部(二)、第三章、胸壁局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章、颈部(二)、第三章、胸壁局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颈部(二)、第三章、胸壁局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颈部(二)、第三章、胸壁局解.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怀化医专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教案 编号502006学年下学期授课教师胡祥上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陈良富教学课题颈部(二)、胸部局解课时授课时间月 日 月 日 月 日1月4日1月5日 月 日2学时星期星期星期星期四星期五星期授课对象2006级 临床医学 专业班级1-8班9-12班目的要求一、了解颈部的境界、分区及表面解剖。二、掌握颈筋膜的层次和筋膜间隙及其沟通关系。三、了解气管颈段和食管颈段的毗邻。四、了解胸壁的构成,皮肤及浅筋膜的结构特点、浅血管和皮神经的分布。五、了解肋间隙的构成,掌握肋间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颈部深筋膜形成的结构;甲状腺前面的层次及各层的形

2、态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气管颈部的位置与毗邻。胸部的体表标志;乳房的淋巴回流;肋间血管、神经的走行和位置关系。难点:部深筋膜形成的结构及临床意义;颈部筋膜间隙及其沟通关系;甲状腺的血管、神经来源及其相互毗邻关系;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的部位。肋间血管、神经的走行和位置关系。教法与学 法多媒体课件辅助启发式教学 讲授法模型、标本观察,参与标本制作,分组问题讨论课型理论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第二章 颈部第二节 颈筋膜及筋膜间隙(22分钟)一、颈筋膜二、筋膜间隙第三节 颈前区(42分钟)一、肌三角境界二、内容物三、甲状腺四、气管颈段第三章 胸部第一节 概述(5分钟)一、境界:

3、二、分区:三、体表标志:四、体表投影:第二节 胸壁(30分钟)一、层次结构:二、肋间血管:三、肋间神经:四、血管、神经的走向特点:五、胸膜腔穿刺:【小结】1分钟复 习思考题1.临床行气管切开一般在何处切开?依次需经过哪些层次?2.颈部筋膜间隙有哪些?沟通关系如何?3.胸膜腔积液穿刺,如何进针及定位?参考资料1.局部解剖学本科第二版教材(曾志诚主编);2.外科学手术;3.耳鼻咽喉科学本科第六版教材。自 评本次课重、难点突出,内容取舍合理,讲述透彻,语言流畅,联系临床知识好,时间安排合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好,教学效果较好。第二章 颈部(neck)第二节 颈筋

4、膜及筋膜间隙一、颈筋膜:分类方法不一、通常分四层:(一)颈浅筋膜:居皮下、与全身浅筋膜连续,分两层、包绕颈阔肌(为手术中分层的重要标志),在手术或外伤横断时、应注意正对缝合,以免手术后形成疤痕。(二)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呈封套状包裹着颈部并分层。包绕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舌骨下肌群,其上方附于下颌骨下缘、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下方附于胸骨柄、锁骨、肩峰、C7棘突。(三)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层/气管前筋膜):此层包绕整个颈部脏器。前部包绕甲状腺、气管、食管并形成甲状腺鞘。(四)颈深筋膜深层(椎前层):包绕椎前肌群的表面并包裹锁骨下动脉、臂丛神经,向外沿血管神经达腋窝,构成腋鞘。(五)颈动脉

5、鞘: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的结缔组织鞘。由于颈动脉鞘与颈内静脉壁结合紧密,静脉损伤后管壁不易塌陷、易进入空气形成栓塞。二、筋膜间隙:(一)气管前间隙:居气管前方,颈深筋膜浅层与气管前层之间。向下与上纵隔相通,故此间隙感染后可蔓延至上纵隔。(二)咽周间隙:居咽的周围(居气管前层与椎前层之间),分咽后间隙和咽外侧间隙两部分。二者相通,向下通后纵隔,故此间隙一旦形成脓肿、可致呼吸困难和吞咽障碍。(三)椎前间隙:居椎前层与脊柱之间,向下可通后纵隔、也可沿腋鞘至腋腔。颈椎结核的脓液往往沿此向下扩散。第三节 颈前区一、肌三角(muscular triang)境界:前界:前正中线外侧界:肩胛舌骨肌

6、上腹下外侧界:胸锁乳突肌二、内容物:喉、气管、食管颈段、甲状腺三、甲状腺(thyroid gland):(一)前面的层次:皮肤颈浅筋膜、颈阔肌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颈深筋膜中层 )(二)被膜:外层颈筋膜前层形成的甲状腺鞘(假被膜) 内层自身的外膜,称纤维囊(真被膜)甲状腺侧叶内侧有与环状软骨和气管软骨环相连的甲状腺悬韧带(由假被膜增厚形成的),其后面后喉返神经通过,需注意保护;同时甲状腺Tumor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三)形态:(四)血管:1.动脉:甲状腺上A来自颈外A甲状腺下A来自锁骨下A甲状颈干甲状腺最下A来自头臂干或主动脉弓(约10%的人有)2.静脉:甲状腺上V从上极离开、伴

7、同名动脉,注入颈内静脉甲状腺中V起自腺外侧缘中部,注入颈内静脉(有时缺如)甲状腺下V起自腺的下缘,注入头臂静脉(五)毗邻:侧叶甲状软骨中点和第6气管软骨环的前外侧后方甲状旁腺后内侧喉返神经后外侧颈动脉鞘(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峡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六)血管与神经的位置关系:1.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喉上神经从迷走神经发出后,在颈内动脉深层分两支: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管理声门裂以上的感觉外支支配环甲肌甲状腺上动脉起初在喉上神经外支的前外侧伴行,两者距甲状腺侧叶上极0.510cm处分开,故手术时、结扎该动脉时,应紧贴腺的上极进行。2.甲状腺下动脉与喉返神经:喉返神经自迷走神经后,左

8、绕主动脉弓、右绕锁骨下动脉,沿气管、食管旁沟上行,支配喉内肌及声门裂以下感觉。动脉与神经交叉的位置关系:相互交织占41%动脉在前占38%神经在前占20%少数不交叉上述两者位置关系复杂。故手术时结扎该动脉应远离甲状腺,以免损伤喉返神经。甲状腺手术时,结扎血管应近上远下。【临床要点】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注意的解剖学要点:1.切口部位:在颈静脉切迹上方两横指处,顺皮纹横向呈弧形切开。2.层次:皮肤浅筋膜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深筋膜浅层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腺假被膜。3.血管结扎:动脉结扎:近上远下。静脉结扎:甲状腺中静脉从腺体中份分离出来,注入颈内静脉,在手术中剥离假被膜时易被撕断、退缩后难止血,

9、故必须在剥离前予以双重结扎并切断。4.保留甲状旁腺: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四、气管颈段:(一)位置:居舌骨下区的正中,上接环状软骨、下平颈静脉切迹、与气管胸段相续,长约6.5cm、有68个气管软骨环、横径为1.52.5cm。注:35岁儿童的长约4cm、横径约0.5cm(二)毗邻: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最下动脉、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有甲状腺峡横过。(三)气管切开:1.注意事项:(1)姿势:头居中后仰位。(2)部位:第35或第45气管软骨环。(3)切口:(4)保持呼吸道的通畅。2.层次:皮肤颈浅筋膜颈阔肌颈白线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气管前层)。3.安全范围:4.施行小儿气管切开的注意事项:35岁的

10、小儿,其胸腺、左头臂静脉、头臂干、主动脉弓等结构均有可能延伸到颈静脉切迹的梢上方,达气管颈部的前面,在第24气管软骨的前方及下方有甲状腺峡、甲状腺下静脉丛及甲状腺最下动脉;在气管颈段的两侧,颈总动脉与气管间的距离、自上而下又逐渐靠近,故在施行小儿气管切开时,应注意:(1)采取头正中后仰位;(2)在第35气管软骨环的范围内切开、但不宜过深,以免伤及气管后壁;(3)切勿切断第1气管软骨环,以免术后发生喉狭窄;(4)不应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以免损伤上述的头臂静脉和头臂干的诸结构。附:气管切开后用的器械第三章 胸 部第二节 胸壁一、层次结构:(一)皮肤:前外侧壁的较薄、后壁的较厚,除胸骨区移动性小外、

11、余有较大的移动性。胸后壁上部的皮肤含大量皮脂腺,易发生皮脂腺囊肿。(二)浅筋膜:含浅血管、浅淋巴管、皮神经及女性乳腺。(三)深筋膜: 浅层覆盖于胸大肌表面 深层居胸大肌深面(四)肌层:胸前外侧壁的肌肉由浅深分四层: 第一层:胸大肌、背阔肌前部、腹外斜肌和腹直肌上部; 第二层:胸小肌、前锯肌;第三层:肋间肌;第四层:胸横肌。(五)肋和肋间隙:12对肋参与胸壁的组成,肋与肋之间的间隙肋间隙。一般,上部的较宽、下部的较窄;同一肋间隙的前部宽、后部的窄。(六)胸内筋膜及壁胸膜:胸内筋膜为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衬于胸廓的内面,其深面借一层疏松结缔组织与壁胸膜相贴。二、肋间血管:(一)动脉: 12肋间隙 3

12、11肋间隙 12肋下缘(二)静脉:肋间后静脉与同名的动脉伴行,向后、左右侧分别汇入半奇静脉及奇静脉。三、肋间神经:(一)上6对肋间神经分布于胸壁皮肤、浅筋膜、肋间肌、胸横筋膜及壁胸膜;(二)711对肋间神经及肋下神经经肋弓深面进入腹前外侧壁,除分布于胸壁外、还分布于腹壁皮肤、浅筋膜、腹肌及壁腹膜。注:肋间最内肌与肋间内肌之间有血管、神经通过,由于肋间最内肌只存在于肋间隙中部,故在肋间隙的前、后部,肋间血管和神经直接与其内面的胸内筋膜相邻,所以胸膜炎症可刺激神经引起肋间神经痛。四、血管、神经的走向特点:(一)在肋角内侧,肋间隙中的血管、神经排列秩序不定;在肋角附近,肋间后动脉分上下支、上支为本的延续、下支较小、沿下位肋骨上缘前行。(二)在肋角前方,肋间血管、神经进入肋间内肌与肋间最内肌之间、沿肋沟走行,从上而下、依次为:静脉动脉神经。(三)在肋间隙前部,肋间后动脉的上、下支与胸廓内动脉的肋间前支吻合、形成动脉环。五、胸膜腔穿刺:(一)部位:1.临床上常在腋后线第89肋间隙沿下位肋骨的上缘进针。(抽液体)2.锁骨中线第23肋间隙中部进针。(抽气体)(二)定位:(三)进针方式:1.在肋角前方,在下位肋的上缘刺入;2.在肋间隙前部,应在肋间隙中部刺入。注:在肋角内侧穿刺时,易损伤肋间血管、神经。(四)层次:附:胸腔闭式引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