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范文2000字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981572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范文2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范文2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范文2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范文20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范文20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范文2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范文2000字(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中国哲学简史的范文2000字中国哲学简史1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因为一、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精华所在,这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二、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作者提出“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可见,文中在提到儒家的开展过程时也是在讲中国文化的开展史。,另外,在第三章中介绍的-lsquo;周朝前期官、师不分的制度解体后-rsquo;,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们就以私人身

2、份靠他们的专门材能或技艺为生,这样各种文化和艺术就在民间流传开来。此类例证在文章后面还有很多。三、此书全面介绍了对中国历史开展影响重大的哲人和各家思想,这对于不理解中国文化史的人很有帮助。所以笔者大胆地认为此书的名字还可以换成中国文化史。以下是笔者在读此书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是智者。他们固然有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但是他们在信仰上跨越了宗教,去追求哲学层面上超道德价值。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我同时想到了高中时语文教师总是提到的中国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含蓄。中国人在说话时讲究含蓄,你问一个人“吃饭了没?”,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会答复“吃了”;中国人在做事时

3、讲究含蓄,当一个小伙子喜欢一个姑娘时,他宁愿天天饱受相思之苦,也不会对人家姑娘表白,最后当这个小伙子追到这个姑娘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姑娘也喜欢他,也暗恋了他很久;同样,中国人在进展艺术创作和写作时也讲究含蓄,我们在欣赏诗歌和一切文学作品时,总是觉得一览无余的东西不值得驻足,但是赋予含蓄意味,耐人寻味的东西总想停下来细细体会一番。这里面有一丝中庸之道,这也是中国哲学的微妙。 从学中国近现代史一开场,我也很痛恨那些侵略过中国的国家,但是我也和文中作者一样成认侵略带给我们的进步,甚至感谢他们的侵略,早一点的侵略就早一点的进步。假设是侵略再晚几十年,中国如今会成为另一个非洲么?中国在现代化中迈出的第一步

4、是在外国侵略者的鞭策中进展的,我们假设想逃离鞭策就要跑的快些,再快些-bdquo;-bdquo;中国已然在跑,而且越跑越快,我们如今跑在世界的前列,进展着自主的现代化。 老子所说的-lsquo;知命-rsquo;和马克思哲学提到的世界存在的必然性是同出一辙的。我们有的命运不能改变,例如:出身、相貌、生存的文化环境-bdquo;-bdquo;但是很多命运我们是可以改变的,在电视剧奋斗当中,那群年轻人的起跑点各不一样,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们应该知命和学会“不知命”。 儒家和道家关于圣王到底该不该为的争论,笔者斗胆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为的多不多,而是人的本性所致。“人之性,恶;其

5、善者,伪也。”(荀子-middot;性恶)社会混乱,出现盗窃,是因为人的私欲。战乱,大多数是人有占有欲。但社会的主流还是宣扬人性善的方面,社会道德的约束让人的善压制了人的恶。所以在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时才有人数百万千万的捐款,让人们体会到了这个社会的善。这些人已经从自我上升到了大我的境界。文中在提到农业这个话题是,我再一次的感到气愤,请细想一下,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今天,中国的农民真的有翻身吗?古代提出的“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只是利用,利用农民的体力创造财富和战斗力,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今天国家实行各种改革,提出“三农”政策,只是在改善、改善-bdquo;-bdquo;有多少农

6、民住着洋房,开着轿车?有多少农民不会为了看病发愁?有几个人愿意去当农民,而不是做商人?我觉得中国的农民数千年来一直在默默地哀怨,但是害怕失去更多,他们只好默默劳作。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在读到神秀对禅宗教义的偈时,我们这些凡人只能暂且的心领神会,假设让我们把其中含义描绘出来,确实是困难。但是我们为人处世就应该善用这个道理。在大学期间,我们应该学会承受,不要总是抱怨,一切事情皆有因果,你考试不及格,一定是你学习分外的事;你同学丢了某样东西总是喋喋不休,以致于你会产生一种愧疚感,反正我经常会如此,但是那是他(她)的原因

7、,不要与自己牵连在一起;当感觉自己大学四年白白浪费时,不要怨天尤人,假如不是自己不努力,何至如此。读完全书,虽然已令人筋疲力尽,无力亦无胆去研读下一本有关哲学的著作,但一本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文化史足以让人大开眼界。中国哲学简史2“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过去听人说这是哲学里的三大问题。然后还看过的是唯心,唯物的一些理论。而在看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哲学的意义远不止如此。哲学是个说太深奥不懂得也能理解皮毛,说简单却绝对不简单的东西。我觉得它更像是你思想的过程中的各种深究,特别特别深化的那种,深化到我们这些人懒得去考虑,只能留给专门考虑这些的人去考虑了。这是一本深化浅出,包含知

8、识众多的哲学读物。涉及古今中外、文化、思想、宗教、精神等多个方面。从古代的各种学说到西方哲学的影响,无一不说,内容虽然多,看起来却一点都不觉讲得笼统。众多说法中总是会有许些相驳的,可是谁说的都有道理。就像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人性本善也好人性本恶也罢,只要我们在需要的时候懂得哪些是应该做到的,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就好了。在这个根底之上,你才可以努力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进发。这本书我本来就陆陆续续,反反复复看了很长时间,搁置了好多一段时间,昨日突然拿起来,把后面的一局部草草的看完。虽然每一章讲的是一种学说的哲学看法与理解,可章章之间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只能成认我没怎么用心去看,之

9、前看过的那些,也没记得多少。再者我对于文言文太不感冒,大多找白话文看。好在这本书里白话文很多,文言文也有不少令我理解的。就像看诗词一样,小时候学习的时候觉得特别费力,如今再看,有的默默一想便知道就是这个意思,想记住也不是那么难了。其实终归是那会没成长,不理解不懂的原因。于这本书里的一些道理,也是这样,该懂的懂了,不懂的还是不懂,也有一些东西自己是知道的,却还是做不到。修行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啊。修到了就得道了。故,这样的一本书是合适看很多遍的。要渐渐的反复的去读,去考虑,才能明白更深处的东西。“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这是书里的最后一句话,我理解为,人生在世,必需要去寻找一些答案,必要的

10、不必要的,我们会在逐渐的知晓中成长,获得一些感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强大。要经过了这些沉淀的过程,心才算是真正的安静平和起来了。中国哲学简史3近日,我重温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再次感受了诸子百家的深化哲理和睿智思辨。合上卷本、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中国哲学思想经历了由分化到交融的过程。正如书中所分析p ,周朝后期中央权威下降,官师一体走向官、师别离,由此产生了诸子百家哲学思想,按西汉时期著名学者刘歆所分析p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11、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随着秦、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与稳固,儒家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官学,并在开展过程中逐渐汲取其他各家以及外来的佛家思想所长,在宋朝时形成了儒释道合流的新儒学。通过不断交融实现完善开展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系统地答复了如何处理人与自身、人与别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与自身的关系:修身养性、追求幸福。无论是作为入世哲学的儒家,还是作为出世哲学的道家,都非常注重人与自身的关系。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内圣外王”,首先需要做到内圣,就需要注重内在修炼,修炼的重点是“诚意正

12、心、格物致知”。方法论上,新儒家“陆王心学”引入了佛学中禅宗顿悟的方法,“先立乎其大者”(例如“仁”)然后以敬存之,强调通过“格物正事”实现“致良知”;新儒家“程朱理学”那么强调尊“理”养“气”,“气,使人各不一样”,并认为通过个体自由自在地遵“理”行事可以实现个体快乐。道家更关注于人如何获得自身幸福,通过追求个体自由自在地开展实现相对幸福,通过“以理化情”实现绝对幸福。关于人与别人的关系:仁者爱人、兼爱非攻。儒学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在与别人相处过程中对别人的博爱,并且这种博爱由孔子时期分为“君子”、“小人”有差异的爱演变成了孟子时期无差异的爱。道家虽然不主张损害自己利

13、益去关爱别人,但也反对损害别人利益。就连武士阶层出生的墨家,也强调主张“兼爱”,并将武力使用限制在以自卫为主的“非攻”范围。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家国天下、内圣外王。正如前面提到,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内圣外王”,政治理想是“家国天下”,途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方法是构建一套以“礼”(对君子)和“刑”(对小人)为核心的人伦和社会治理体系(例如三纲五常等)。然而,现实中,“内圣”的人,未必能成为“外王”,例如,奉行“仁义”的宋襄公失败了、而奉行武力攻伐的秦始皇却成功了。对此,儒家给予的“内圣外王”的解释是:“内圣”可以为“外王”,“内圣”是“外王”最理想的人选,但“内圣”不一定最终成为实际的

14、“外王”。由此,我们可以更深化地领会“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的真谛,无论在什么状态、无论在什么职位,我们都需要尽力做到“内圣”、主动做好自己、承当好自己的职责,这本身就是在践行“家国天下”的梦想。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知行一体。儒家在早期并未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随着儒家与道家、佛家的交融,新儒家的“程朱学派”将道家“道”的理念引入儒家,强调“天理”,人的行为应遵循天理,实现“天人合一”。新儒家“陆王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那么将宇宙视为一个精神的整体,“心即理也”,通过不断地理论来实现“致良

15、知”。而道家那么认为“道法自然”,注重探究自然的运行规律“常”。中国哲学根植于中国社会环境,是中国文化的基石。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开展历程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提供了对人与自身、人与别人、人与社会的系统解释,然而,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学并未真正解决人们的动力问题。早期儒学认为一切天定,要求人们“尽人事、听天命”,新儒学认为遵循“天理”、“良知”,但并未解决“天命”、“天理”、“良知”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循的问题。在鼓励约束机制上,采用外部的“礼”、“刑”对人们不符合社会标准的行为予以标准矫正,缺乏可靠的、分散在个人身上的自我监视约束机制,这样必然导致社会监视本钱过高、效果不甚理想。为

16、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和提供了补充,根据,个人自觉修身可以实现;根据,个人据礼行事、遵纪守法是前生“业”的“果”和来世“果”的“业”。事实上,我们知道,促进资本快速开展的新教伦理的核心动力机制也是建立在个人根底上的为了赎自身的“原罪”。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整体国力的显著增强需要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支撑,需要构建适应我国当前历史开展阶段的、统一的、强大的、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主流哲学思想体系。如何基于个体自我监视而非社会监视建立这一思想体系的核心动力机制,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这一思想体系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因应当今中国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和新变化。当今中国,日新月异。与高度稳定的传统农业社会相比,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化的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们的主要消费方式已经从以家庭为单元的农业经济转向以大规模组织消费为单元的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