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6968442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无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种子。种子潜在于土壤中饱孕着可以萌发、可以成长的生命力。倘若我们把人类的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比作参天的大树,比作绚丽夺目的花卉,那它们也同样是从一粒种子萌发起来的那是蕴藏着无限创造力的种子。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是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发、急切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那么我们就得为这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培育土壤,唤醒催发,提供支撑。随着现代意识注入教育,教师已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多少年

2、来人们总是习惯地把老师美喻为“园丁”;其实,我以为农民的耕作,则对教师有更深一层的启发。农民,首先是一个播种者,为了种子的发芽,早已把土地深耕细作,施好底肥;为了种子萌发,培育好土壤。应该说农民的劳动,对今天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当然,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能工巧匠的创新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小学生的创新不像专家那样,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责任感,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也不能像心理学家分析的那样,创新要经历充分的准备、长期的酝酿,然后在瞬间产生顿悟,最终获得创新的成果。小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他们在课堂上不可能有什么显赫的创新。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这样针对儿童特点,贴近儿童的实际提出要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就可为广大老师所接受,并随之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在校园里蓬蓬勃勃地延伸开去。我作为一名实际工作者,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多少年来一直追求语文教育的完美境界让儿童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以至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进而在广远的意境中想象开去,于是潜在的智慧、悟性迸发出令人欣喜的光亮。我想,这不就是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潜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吗!现在归纳起来,有几点值得一写:一、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创新的土壤,让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

4、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即使是瞬间的,也是灿烂的;即使是粗浅的,也是可贵的。它是与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敏锐的观察力、求异的思维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相关。而在这诸多因素中,能产生驱动、粘合作用的,便是美。儿童对美有一种天生的需求,当他们看到一朵小花,一只飞蝶,往往会伫足凝视,并想获取它,那就是因为这小生灵的美,吸引着他们。美对于儿童确实有无穷魅力,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凡是美的,儿童就会被吸引,就会沉浸其中,身心感到无限的畅适、愉悦。因为孩子作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感受中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产生欢乐感,思维也在无限自在的心理世界中积极展开,潜在的创新的种子就很易于在这宜人的审美场中萌

5、动、发芽。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怡情,美能育德。美对儿童发展产生的全方位的功能是无可非议的。无数人才的成功案例都表明,美影响着人生,提升人的创新品质。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正是主张运用“诗”“礼”“乐”含蕴的美去完成大业。可见美的作用非同一般。我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我们在教学中不但没有利用美,相反地却也常常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育的“失策”。我也常常反思,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之所以能受到孩子的欢

6、迎,逐渐走向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美”的恩赐。在情境教育中,美作为手段,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突破口”;美作为目的,是师生共同进入的境界。在教学实践中,多少次、多少回,让我感悟到,美是培育创新种子的土壤。美感不仅是创造的动力,而且是审美创造物的要素之一。创新是人的情感与智慧交融的结晶,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美,不仅可以培养起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通过美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也只有通过美,才有可能去熏陶、感染学生的幼小心灵,进而在学生获得美感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么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呢?那就要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语言,去再现

7、教学内容之美,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记得教落花生时,我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花生图。上面是青枝落叶,下面是埋在根部的落花生(先覆盖后揭去)。加上角色扮演、表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花生埋在土里,绝不炫耀自己的那种内在的美,并由此启发学生联想开去,让他们写出自己熟悉的无生命的物体的品格。审美的愉悦,使孩子们美滋滋地想着,一个个十分兴奋,十分乐意,写出一篇篇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小品文。光题目就有石子、火柴、蜡烛、红、绿、石灰吟、太阳赞歌、铁、北斗星等二十多个不同的题目,显示出全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他们也感受到创新的快乐。倘若教落花生没有让孩子获得落花生含蕴的美感的经验;倘若习作时,又只是全班统一命

8、题,没要求写出事物的美,那么,学生的思维状态,就不可能到达如此兴奋的程度,习作也不可能如此五彩纷呈。因此,我们应该热情向往,大胆创造,让教学活动成为审美活动。因为教学活动的美,绝不仅仅是色彩、是形体、是线条,它在形式美的后面蕴藏着理念。一篇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后面都包蕴着他的精神世界,所描写的山川、田野、处所的美,或是展示着祖国河山的锦绣,或是显现出大自然的质朴,或是表现了异国他乡的风俗那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落花生”给予孩子的是大自然的质朴的美,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多美呀,野花的散文,感受野花默默无闻地打扮着大地的品格,这虽然是一种朦胧模糊的理念,但却使审美感受更加清晰明确。再说带孩子去野外观察

9、,在那个大自然提供的美的情境中,看到的是美美的,心里感受到的是甜甜的,于是想得远远的,很自然地、甚至是快速地将眼前的景象与自己的经验中已经获得的映象,进行新的组合。无论是看月亮,还是数星星;无数是采野花,还是拾稻穗;也无论是看水洼中的小纸船,还是看浩荡长江的急流,都会令孩子们心驰神往,跳出一个个美的词,一串串美的句,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记得有一回,我带孩子去看桂花,野外教育按事先设计好的“寻桂花”、“看桂花”、“问桂花”、“捡桂花”的序列进行,在桂花的色、香、形的美好形象直接诉诸他们的感官后,激起了孩子们创造表达的欲望。我双手捧着他们给我的拾到的桂花,相机引导,把他们带到草地上,让一个小姑

10、娘担当桂花姑娘,我把桂花轻轻地洒落在她的头上俨然一个美的桂花姑娘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在你们的想象中,桂花姑娘有着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编桂花姑娘的童话。好吗?可以你一言我一语,可以你说上句,我再接下去说。”凉风习习,又送来阵阵甜甜的桂花的芳香,孩子们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孩子说:“我想桂花姑娘原是个穷人家的姑娘”,接着又有孩子说:“她受尽地主的折磨,勇敢地从地主家后院的小门逃出来”于是“好心的风伯伯帮助了她”,孩子们真有办法,让桂花姑娘飞起来,而且让桂花姑娘“乘着清风一直飞向月亮”,更奇特的是他们想到“桂花姑娘住在月宫里伴着嫦娥姐姐,却思念着人间,于是洒

11、落下金色的桂花种,从此以后,大地上便有了桂花树。”“为了不至被地主发现,所以她躲在绿叶下,开出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啊,天上人间,多么宽阔的思维空间,观察、思维、想象的融合,创造出一串串美丽动人的童话。他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久久不愿离去;他们沉浸其中,体验着创造的快乐。我坐在孩子们中间陶醉了,审美感受的愉悦让幼小的心灵迸发出如此惊人的智慧火花,我被孩子们的创造性震惊了。我又想,即使数学、科常所揭示的一条公式,一个原理,都是漫漫人类文明史长河中的一撷浪花,那是人类创造美的结晶。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理由淡化美,忽略美,不仅如此,还应充分利用美,强化美,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跳出昔日单纯传授知识

12、的窠臼。一旦创新的种子在丰厚的土壤中孕育破土而出时,学生就会努力超越自己。学生的审美愉悦,不仅成为催发创新种子萌芽的土壤,而且在审美愉悦中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会影响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美,是创新的出发点,美让孩子走向创新。当他们长大以后,会因为追求美的境界,而不惜代价地为事业、为民族、为人类去创造,真正地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创新人才;而不是为一己的狭隘利益去创新,甚至利用创新不惜损害他人与国家的利益而酿成悲剧与罪恶。我以为这是我们今天培养创新人才最终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思考审美愉悦,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土壤又有其更为积极的深远意义。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让情感点燃智慧的

13、火花中国的师道尊严是由来已久的。“师尊”则“生卑”。多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所表现的亦步亦趋,畏首畏尾,不敢逾越雷池的思维的禁锢,正是在那教师尊严的光环笼罩下,甚至是如同绳索束缚下的产物。这虽然不是教师的本意,但这种有距离、有鸿沟的师生关系,却严重地摧残了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潜能。一般说来,教师总是爱学生的。只是爱得不一样,不少老师的爱,习惯为不溢于言表,而是以“严”去表现的。具体说,就是“我教你,你得认认真真地学;我说了,你就得听”,以“划一”“听话”为“格”、为“对你负责”。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是以老师心中的“标准”为答案、为目标的。学生自己的思维、个性,随之在这种被动式的学习中

14、被弱化,以至被磨灭,可以说,这是一种善意的误导。师生关系的隔膜和不民主,必然会影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这是许多善良的老师始料未及的。于是,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努力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以激活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愿望,在许多老师心里,已日趋急切,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理念,注入到自己的教育思想中去。这种理念大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二是坚信每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三是学生的创新精神,连同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理念一旦确立,在教学中就会顽强地表现出来。于是,老师的“爱”,便会以“宽”去表现宽容、宽厚、宽松。“宽容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有了这点精神,

15、教师不再是高居于学生之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唯我独尊”“唯我独是”。我常常想老师的职责应该是“唤醒+激励”。老师热情地唤醒学生创新的欲望,形成动机,激发创新的潜能,让其尽情施展。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地给予肯定,为之鼓劲,在倾注期待、真情交融、合作互动中,使学生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精神,在持续的激励中,不断地得到强化,学生创新的潜能则得以激活。1、倾注期待。期待效应,在鼓励学生创新的现代,显然更有其普遍应用的价值。罗森达尔的实验就是最有力的实证。一些随意圈点的名单上的学生为什么会获得最佳发展,就是因为老师接受了实验者的暗示,情不自禁地倾注期待的结果。因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唤醒、激活、发展是需要自信

16、的;老师的作用就是提供支撑。老师倾注的殷切的期待,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从中获得力量,进而形成诱发和驱动,于是“期待”转化为“自信”。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源于爱和信任。美国心理学家西尔凡诺阿瑞提就说过:“一个善良的母亲的爱,并伴随着认为孩子能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创造性人的那种信任”是创造力的前提,并指出“这个孩子会心力向内投射,他懂得分享母亲的情感,接受她的预言,他一定要证明她的母亲是对的。充满信任的母亲的形象,永远支持着他。”这一段话,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的学生不也常常向往着从老师那儿获得母亲般的爱吗,倘若老师也能像母亲一样,倾注期待,从心底里就确信:“我的学生潜在着智慧”,“你行”,“他也行”,“个个都行”,坚信他们都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那么学生每天在老师的身边领略到、感受到的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支撑和催化。记得我教的实验班上二年级时,来了一个留过两次级的、父母在农村的学生。我想父母不在他身边,缺少关爱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