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土地改革[4].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696024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课 土地改革[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三课 土地改革[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三课 土地改革[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课 土地改革[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课 土地改革[4].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课 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2. 知道土地改革的时间、依据、主要内容、结果及历史意义.3. 理解土地改革的作用。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看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

2、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土地改革。二、讲授新课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学生看课文,探究:土地改革的必要性(1)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2)全国土地改革前,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土地改革的时间、法律依据、内容、开展情况及结果分别是什么?(1)时

3、间:1950年至1952年(2)法律依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开展: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4)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3、探究土地改革的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3)、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

4、恢复和发展,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三、课堂总结本课知识点回顾:(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3)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4)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四、作业布置: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我国彻底废除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4、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5、列举: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2)、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3)、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