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6950859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说课稿.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3.1 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赵湾初级中学 刘秀兰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在认识了轴对称性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本节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又是今后学习等边三角形的预备知识,还是今后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依据,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情感目标 :要求学生在学

2、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因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今后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基础,也是今后论证角、边相等的重要依据,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应用。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

3、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三、教法与学法教法: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愉快学习,也符合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学法: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我认为通过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由学生自己发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学生自己看、想、议、练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

4、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而不是老师灌输几何图形的性质,这样做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探本求源,让每位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与思考(4)1、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的图形,提问:(1)、什么叫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腰、底边、顶角、底角?(2)、它有什么特征?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对称轴是哪一条?(3)找出所给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为学习新知创造丰富的旧知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特别是问题(2),其实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伏笔;而(3)就是为后面的的例题作铺垫的)2、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再提问引入课题:等腰三角形还有其他的特殊性质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等

5、腰三角形的性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正式进行探索和发现前,要让学生对探索的目标、意义有十分明确的认识,做好探索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二)探索与发现(14)剪一剪: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片按教材要求对折后剪下,再把它展开,看得到了一个什么图形?(通过让学生动手剪纸,获得图形的直观感受,并为下面的折纸操作做好铺垫,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想一想:剪纸过程中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1、提问:刚才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学生思考、回顾剪纸过程,动手把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容易回答出ABC是轴

6、对称图形,折痕AD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让学生认识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验证方式。)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能猜一猜等腰三角形ABC有哪些性质吗?B=C 两个底角相等BD=CD 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BAD=CAD 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完善、归纳出性质1和性质2: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讨论、归纳

7、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性质,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3、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用数学符号如何表达条件和结论?如何证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猜想的结论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师生共同分析证明思路,强调以下两点: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两角相等,为证B=C,需证明以B、C为元素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辅助线构造符合证明要求的两个三角形。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或作底边BC上的中线,或作底边BC上的

8、高等,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2)回顾性质1的证明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证明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吗?让学生模仿证明性质2,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与验证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经历性质证明的过程,增强理性认识,体验性质的正确性和辅助线在几何论证中的作用,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完成了重点知识的教学,突破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四)应用与提高(18)1、课件出示:例1 在三角形ABC中,已知AB=AC,且B=80 ,则C=

9、_度,A=_度?2、 如图,在ABC中 ,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本节课从此图出发找图中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探究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结论,在此,再将得到的结论应用这个问题的解决中,这样既有前后呼应,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师生共同分析:已知中没有给出角度,需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条件来求具体度数,但由于未知数过多,需根据已知各边的关系寻找到ABC的各角关系,由图中的三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及外角性质,可设A=X,列方程解决。强调此题图形特殊,只有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才能满足。)3、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10、互相重合。( )(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 内角也为60. ( )(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都是锐角. ( )(4)钝角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 ( )4、(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0,它的顶角为_.(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_(让学生再次理解和运用等腰性质,以填空的形式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是这节课的又一重点,本环节就是通过运用这一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让学生在解答活动中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在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

11、自信心。(五)心得与体会(4)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用“通过今天这堂课的研究,我明白了( ),我的收获与感受有( ),我还有疑惑之处是( )”的模式来总结、评价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按上述的模式进行小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回顾,增强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理解和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反思”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自我的评价来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六)练习与作业(1)1、必做题:课本第82页3、4、7题2、选做题:预习课本第77-78页内容。(让学生体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

12、馈,查漏补缺,分层次布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层次性和开放性。)设计思想:现代数学教学观念要求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所以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把重点放在了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先让学生通过剪纸来认识等腰三角形;再通过折纸、猜测、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论证,在教学设计中遵循由个别形象到一般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直观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演绎,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在教学设计中还突出了三个注重:1、注重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2、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3、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