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资料8 祖国古代的按摩与矿泉浴疗.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693897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57年资料8 祖国古代的按摩与矿泉浴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957年资料8 祖国古代的按摩与矿泉浴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957年资料8 祖国古代的按摩与矿泉浴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957年资料8 祖国古代的按摩与矿泉浴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957年资料8 祖国古代的按摩与矿泉浴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57年资料8 祖国古代的按摩与矿泉浴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57年资料8 祖国古代的按摩与矿泉浴疗.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57年资料8 祖国古代的按摩与矿泉浴疗祖国古代的按摩与矿泉浴疗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圆人 按摩疗法,又名“推拿”,在祖国医学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民间经验,不少的古代医学书籍中均有记载,如素问血气形志篇载:“形素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在隋书和唐书中均载有按摩博士的史料。还有很多有关按摩的专门书籍,如明代周嶽甫著的“小儿推拿秘诀”,清代熊运英著的“小儿推拿广义”,夏禹铸在“幼科铁镜”中均有详细介绍,还有很多如“小儿推拿秘书”、“推拿全书”、“推拿术要”等等,这些宝贵的祖国医学遗产,都值得我们深入钻研和发扬光大。这种按摩疗法配合矿泉浴疗应用,其功效更大,这是矿泉

2、疗养院中的一种极好的功效卓著的辅助疗法之一。例如:风湿病症必须施行按摩与矿泉浴相结合的治疗,则其效果更佳。而有些慢性疾病单独采用按摩治疗,往往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按摩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按摩疗法从表面上看来,好像与运动的性质差不多,而事实上从人体生理化学的观点上来看,它们的作用却并不相同。例如:运动后机体所起的各种变化,自动的肌肉活动,会产生乳酸而使组织液体变成酸性,可引起酸中毒。但是按摩则无论如何剧烈,并不会有酸中毒的现象发生,也不会有如全身加热后所产生的碱性中毒。进行相当时间的按摩以后,血液中氢离子并不像运动后那样变化,所以按摩并不会使组织液增加酸性,也不会增加碱性。苏联学者认为按摩对于病者机

3、体所起的全身性影响,其主要特征为主观的感觉与客观的机能性变动。病人在按摩时和按摩后,其主要的特征为受按摩部位的发热的感觉,以及轻松与活动结束的愉快感觉。人体皮肤由于摩擦的影响,引起积极性的充血而发红,局部和全身的温度也稍有上升。根据苏联3BoHnuk氏等的文献报告材料,按摩时皮肤中形成类组织胺似的物质,这些物质是蛋白质分子分解的产物,对于皮肤血管系统(毛细血管)与神经系统起着积极性的刺激作用。这种物质在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中去时,会引起机体各器官和系统方面的反应性变化。全身按摩加强了机体内氧化过程,使病人体重减轻,并促进二氧化碳的排泄。机体经过按摩后,血流速度加快,血管壁性质起了变化,同时,使白血

4、球更加容易游出,因此,按摩后可使血流和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增快,使组织中停滞的液体回复到全身循环中而把有害的物质排泄出去,从而可以增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作用。按摩的全身作用就是以刺激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代谢过程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按摩疗法如能配合矿泉浴疗,则更有助于浴疗对机体的作用,而获得矿泉浴疗与按摩疗法的综合疗效。按摩除了直接的影响外,对于人体个别器官和组织也起反射性作用(根据谢尔巴克氏、紫布罗夫斯基氏等的论述)。根据皮肤刺激分段反射作用的学说,在按摩作用的机转中,不但应注意按摩的方式和用量,而且也应注意按摩的部位。如利用按摩以减轻停滞现象、加速浸润物与沉淀物的消散、改善血液与淋巴液的循环、加强组织

5、的营养。若刺激神经肌肉机构为治疗目的时,其采用也应按其生理作用的特征来决定。按摩刺激再生过程,促使周围关节机构与瘢痕组织弹性的恢复(特别是患关节性与肌肉性挛缩时),须在加强代谢过程与刺激运动机能的一切病例都可以采取按摩治疗。现仅将矿泉浴疗后的几种按摩方法简单介绍出来,这些浴后按摩疗法约在公元1850年(清嘉庆年间)我国名医吴尚先已倡用浸洗的浴疗方法配合按摩以治疗疾病,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直至今天,还在我国民间温泉浴室和各大城市的澡堂浴室等均普遍地应用。按摩治疗人体进行矿泉浴疗后,随着配合应用按摩治疗时,根据病者患病的种类和病情而进行全身或局部按摩。按摩时病人应安静地躺在床上,使全身

6、肌肉松弛,然后才可进行。治疗按摩有以下几种:(1)轻度按摩首先用手掌轻按在按摩的皮肤上,温柔而有节律的往复按摩,所用的压力轻,每次按摩必须同一方向进行。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反射作用,轻度的刺激皮肤,使温度上升,减低皮肤中神经末梢的刺激感应性,起镇静和消痛作用。(2)深度按摩这方法进行时,病人的肌肉必须要使之松弛,手用的压力要深而均匀,但又不可太重,按摩的方向必须在淋巴管路径向心脏流的方向相同,并且按摩的手要适合于按摩部分的大小和形状进行。在关节及脊髓等坚硬的筋膜复盖部位可用手屈成拳的背面推摩,这方法的治疗目的,是使动脉和淋巴管内的物质,循着它们自然的方向流去,加速动静脉血流和淋巴液的运行,

7、有水肿时则起吸收作用,并有刺激汗腺作用,使皮肤温度上升,促进血流运行,增加新陈代谢作用。(3)摩擦按摩这方法是以手指用比较重的压力按在皮肤或深部组织廻旋的摩擦。有时为了使深部受到应有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可屈拳用背部摩擦。摩擦时可按血流与淋巴流相反的方向进行,亦可与上述的方法配合进行,作用更大。这种方法的治疗目的,能排除病毒产物,并可使黏连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黏连分离,同时还可帮助局部渗出液的吸收。当加强机械性刺激作用时,摩擦刺激血液与淋巴液的循环,使组织充血和促进消散作用,加速创伤等的愈复过程。此外,摩擦可起镇静及消痛作用,如进行面积较小的局部摩擦,如手足和面部等,是一种很有效的疗法。(4)搓揑按

8、摩这是一种变形的推摩,对某一组织或肌肉的某部分用两手配合搓揑,使肌肉作廻旋、提起或压下等运动,其目的主要是对柔软组织起作用,增加被按摩部分的血液供应,帮助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刺激组织的营养,并排除疲劳产物,增加肌肉的张力,强壮肌肉,促进组织的再生,通过自感器而产生反射作用。(5)捶击按摩这方法的进行可分为多种,要视按摩者的手型与习惯而定,有轻拍法、剁劈法、敲击法等,进行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节律,一手紧跟一手的连续捶击。这方法的主要作用,可使神经末梢的感觉性降低,并改善肌肉的营养。捶击腹部时能刺激胃腺、肠腺及肝的分泌。(6)颤摩法是利用熟练的技巧,均匀的振动而传到机体内借以产生作用的一种按摩法。用

9、单指或数指对某一部分进行颤动压迫或颤动抓握。这方法常以机械来代替手进行振动按摩的。这种方法的作用,是通过颤摩起反射作用,可刺激胃腺、肠腺、胆汁的分泌,调节心脏活动,强壮肌肉并使周围神经末梢的感应性降低。以上所述的几种按摩法,很少是单独应用的,大多数是互相配合进行,因为这样所收到的效果也较大,可达到加强种经肌肉的感应性的目的。按摩时应注意的事项(1)按摩时病人必须保持身心安静,在休息状态中进行。(2)身体的被按摩部分必须完全裸露,并使肌肉与关节松弛。(3)按摩与被按摩者适当的操作位置以及充分的光缐,是按摩时应注意的基本条件。(4)按摩者的手和被按摩者的受按摩部分,必须先修洗干净,才能进行按摩。(

10、5)对个别器官的按摩时间,一般每次1020分钟;个别肌肉选择按摩每次35分钟;全身的按摩每次3050分钟。这必须按病人的体质和病情及治疗目的等来决定时间和用量。(6)按摩时为了避免过度刺激,可用油脂或滑石粉涂放在皮肤上然后进行按摩,若有毛部位应除去毛发,以避免皮肤受过度刺激。浴后按摩的适应症治疗1.运动器官及外科疾病(1)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及非结核性的关节炎):1)急性期后36个月风湿关节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现无心内膜炎、心脏炎、伴有关节机能障碍(体温正 常,没有明显的嗜中性白血球转移,血沉降不十分迅速,每小时不超过20m.m.者)。2)传染性关节炎(病因未明局限性者):慢性或亚急性期呈进行

11、性或良性经过者(布氏杆菌引起的关节炎,但在三个月内没有布氏杆菌样发热者)。3)外伤性关节炎与多发性关节炎(枪弹伤引起者):石膏或夹板绷带长期固定后形成的关节运动障碍,伴有关节损伤后的运动障碍或骨髓炎引起的运动障碍,纤维性关节强直,以及四肢骨性强直而有疼痛者。4)关节外伤,附有骨碎片变形性关节炎。5)外因性、内因性关节疾病:外因性中毒,地方性关节病(卡兴塔克氏病),代谢性与内分泌性关节疾病,骨折后坏死。(2)非结核性脊柱疾病:1)慢性脊柱关节炎(慢性脊柱关节黏连、变形性脊柱炎):传染性、外伤性、弹药性脊柱炎,无瘘管、运动时感到困难者。2)脊柱运动无显著障碍者,椎关节病及强直。(3)骨、肌肉及肌腱

12、疾病:1)愈合缓慢的骨折或附有疼痛骨痂的骨折。2)传染性及外伤性、风湿性肌肉炎,骨囊炎,腱鞘炎等。3)传染性及外伤性(打伤或枪弹伤)骨髓炎或骨膜炎,支柱运动器官功能障碍之骨膜炎。4)挛缩:火烧伤及蜂窩组织炎后挛缩,非结核性关节性挛缩,无骨节端非麻痹性挛缩,战伤与弹药伤后引起的挛缩。2.脂肪过多症用热水喷射脂肪过多的部位,但要注意不可过热,否则易使病者发生虚脱症,盆中的水温要常调节。3.神经病症全身按摩为原则,特别是喷射患处及其周围一带,应用热水喷射按摩。4.麻痹症施行强烈的按摩,喷射麻痹部分的肌肉及其神经。以上所列举的是病症的种类。总之,按摩的目的是为了使血液流通,增加新陈代谢作用,从而恢复疲劳,增进健康。(本文插图九幅见封3) (本文发表在1957年8期第415页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