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串起历史课堂.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6936695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诗歌串起历史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用诗歌串起历史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用诗歌串起历史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用诗歌串起历史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诗歌串起历史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诗歌串起历史课堂.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诗歌串起历史课堂据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记载大师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曾开选修课元白诗证史,其间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是大师运用长恨歌来研究证实唐朝历史,仅开头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就讲了两个月!先哲已远,其高度我辈庸人遥不可及,但确实古来就是“文史不分家”,历史教学中如能适当运用诗歌,能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下面试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以证之。第一首诗用于导入新课:己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学生多数是知道这首诗的,教师可以顺利地提问:“万马齐喑”指什么?学生答:指由于实行“文字狱”“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导致思想界死气沉沉,士大夫

2、的思想活力被禁锢。在此就为从鸦片战争开始的思想解放埋下了伏笔,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又点拨:对内清王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造成思想界的死气沉沉,万马齐喑,另一方面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清王朝统治者又持什么指导思想呢?学生: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教师:其实在鸦片战争前龚自珍这样的士大夫已经感觉到了清王朝的“末世悲风”,意识到了思想禁锢的危害,因此在诗里他大声疾呼:学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教师:而绝大部分统治者却仍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梦中。直到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才使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中开始动摇了!其中走在了时代前列的就是林则徐、魏源。至此

3、本课完成了导入,这一环节主要是借用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创设情境,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热情,使学生一开始就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在布置学生自习了“开眼看世界”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两目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这两首诗,学生看到这两首诗,都陷入了沉思。接着教师请大家讨论读这两首诗的感受。大部分学生都觉得这两首诗表现了两位重

4、臣满腔报国情怀,但不被人理解的忧愁、悲伤、有心无力的感受。此时,教师开始抛出预设好的一组问题:请总结林则徐与李鸿章的相同点,找出他们在这两首诗中心情相似的原因。第一个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是在学生自习的基础上,让他们总结鸦片战争后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在思想上的相同点,包括产生背景、思想主张、历史作用等,学生在自习讨论的基础上,互相补充,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接着进入下一个问题:他们心情相似的原因?同学们再次进入了热烈的讨论,给出了以下答案:仕途坎坷、风波莫测;向西方学习过程中阻力重重;同僚的猜忌、诬陷;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君王的理解等等。我接着提问,所有这些现象出现的根

5、源在哪?这个问题就触及到了本课也是本单元的难点问题:新思想在近代社会的命运。此时我再补充一部分材料,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接着我再问,尽管林李二人都有悲凉之感,但他们还是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的思想和作为分别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第四首诗是谭嗣同在狱中的断头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展示了这首诗后我请一位平时比较喜欢阅读课外历史书籍的学生讲述了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事迹,并放映电影谭嗣同片尾谭嗣同英勇就义的场景,放完后学生沉浸其中,久久回味,这时我对维新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进行总结:唤醒民众、思想解放。回顾本课设计,以主要人物的诗作作为珍珠

6、,串联起了近代前期从地主阶级抵抗派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历程,突出强调了其在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同时把诗歌巧妙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其他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的认知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掌握评价历史的尺度,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完成了在“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层面的目标;另外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使学生感受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人格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对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引入诗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之中领悟道理,完成由情入理的深化。这是我在这堂课后深深的感悟。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会得不偿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