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693483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现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披沙淘金 开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天地 探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之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一直以来,课程的推进都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早在2002年,我市就牵头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其师资建设”及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的实验研究。针对全市教学改革实际,较早地组织专门骨干力量进行了由浅入深、由内及外的实验研究。课题由 “十一五”进入“十二五”课题研究。在各区、县教研员与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不懈地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在几年实践过程中,我们着重把握课程性质、课程资源开

2、发、实施策略、指导方法、教学常规、课程管理、学段目标等重要环节进行研究。一方面下大力气提高教师驾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寻找路径,另一方面指导各课题实验区域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办法,探讨“常态化”教学基本路径。作为国家课改先进实验区,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常态化”教学经验和有效实施的成功案例,得到国家、省有关专家、领导的认可。06年、08年在哈市兆麟小学召开2次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现场会议。我们欣喜的看到广大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表现出的热情和充分的价值认同。让我们看到课改的希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是完全正确的,打破了以学科课程一统

3、天下的课程体系,形成互补的课程结构,是符合中国教育的现实的,尽管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但坚冰已被打破,探寻几年风雨发展实践历程,我们实现了几个方面的突破。一、求真务本,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综合实践课程的在设置实施过程中,涉及许多实际操作的问题,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课程和课题实验方向与实施策略,对整体推进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虽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在课程运行的过程中,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课程一直还没有达到开齐、开满、开好的程度。其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忽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的使用不尽如人意。1.拓宽思路,依托团队的力量开发课程资

4、源常识告诉我们,教育以课程为条件,课程实施是以一定的教育资源为前提,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切适性是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在课程实施之初,哈市统一使用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即资源学习包),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处于起步阶段时,这些案例成为很好的“拐杖”。但是,随着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的逐步发展,教师对学科课程常态化教学发展要求越来越具体,深入。上科教的这套教材已远远无法满足教师教学指导的需要,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现有资源的匮乏不能为教师提供有利的教学支撑。在这种背景下,课题研究的先进实验区、实验学校、优秀教师采取自行开发课程资源来满足课程资源

5、的缺失,提出“区域通用系统性资源与校本资源开发相结合”的思路。提出系列化、系统性为学生编写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这既是对现有上科教教材起到很好辅助作用;同时也满足教师对学科课程常态化教学发展需要,更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推动我市新课程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支撑。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感到课程资源整合、开发是一项高难度、严谨周密的系统工程,需要仅仅依托学科教师团队力量,特别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科研团队的力量,采用研究人员与名师相结合的办法,精选实践研究的典型主题,积极总结和吸纳一线教师的优秀的课程开发成果。把文本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定位于三个方面的需要:还学生快乐童年的需要;让教师从

6、容施教的需要;促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组织与引领,才能善始善终。为此,我们确立了资源开发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及呈现形式。2.阶段推进,把握课程资源整合、开发的流程 为确保活动设计目标明确、方法科学、便于操作,努力使每一项活动都能成为解决同一类问题的范例。我们对资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这样几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确立基本研究流程。素材目录单元设计提纲教学设计提纲教学设计及反思学生用课程文本课程资源替换一览表。第二阶段确立开发资源整合的内容流程:查找需求选择素材争鸣筛选创编呈现课堂实施反思交流二次开发区域共享。第三阶段搭建团队合作开发出的课程资源平台,在区域内通过共享过程中,经过执教教

7、师的“二次开发”,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以适应各个学校、班级不同的学情。通过不同区域的实践检验,我们特别注意学生年龄适应性,同一系列的主题可以设置在不同的学年逐步展开,逐步深入,形成螺旋式的使用模式。3.攻坚克难,实现资源开发研究成果最大化在资源整合、开发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研究成果的最大化,我们对研究的方向进行了精确的定位,那就是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选择、创编、整合、运用,要着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 着眼于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开掘了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填补教材知识的空白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点,补充农村特有资源匮乏,在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需要,创

8、编了设计制作、科学探索、文化探究、技能训练、探究与体验、思维训练等若干“主题类型”的活动作为基本活动。为教师开展课程实施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目前,我们以取得可喜的突破.开发出3至6年级义务教育资源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8本辅助教材,并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二、探路寻径,构建课程实施基本模式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课程实施之初为了便于教师操作把握,我们提出三步骤八个教学环节,保证课程深入实施。初步总结出哈尔滨市综合实践活动“三步骤八环节”的基本活动模式:活动的准备阶段开题活动阶段(师生共议活动主题、划分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活动的实施阶段指导研究阶段(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小组

9、筛选提炼信息);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结题阶段(整理研究成果评议交流、分享经验总结拓展)。通过三种课型活动流程,保证学生的“全面参与”与“深度实践”。通过一个阶段研究实验,我们发现课程活动如果主题一律采用“大主题、长周期”的办法,不问学生年段特征和认知水平,就会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化、成人化。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有的老师课上的很枯燥,缺乏鲜明的学科特色,课堂板结,程式严重,效度不足,少、慢、差、费的现象随处可见。发现问题后,我们对课程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对课程资源的目标设置降低了实施难度,提出低段教学以小课题为主,突出能力,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对学生思维

10、的发展要做出正确的引领。提出“课题要小,教师易导,学生爱学,效果实在”教学策略。长周期的活动在高年级引导学生要进行深入的体验,完成三个阶段八大教学环节教学思路。而这种教学方法是相对的,要灵活使用。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本着“课题牵动案例引领区域推进常态实施有效发展”的指导思想,努力把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变成一线教师可操作的策略。不断把课程的实施推向新阶段。在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解决了课堂上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难的问题。三、标本兼治,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力度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的合格教师,任何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在实践中失败。”从国家提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是配备

11、专职教师还是由其他教师兼职的争论。尽管我们采取了“团体指导,协同教学”和建设以兼职为基础,专职为核心的专兼结合等方式,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以致影响课程的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市小学综合实践专职教师达360多人,兼职教师420人左右,其中省级教学能手2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7人,市级骨干教师28人,区、县骨干教师36 名,名师后选人4名。综合实践的师资已初具规模。但是与我市1544?所小学相比师资还远远没有达到教学要求。虽然建立专兼职结合教师队伍,教师不稳定的因素是教学不胜任的主要原因,缺乏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对综合实践操作缺少明晰的认识、缺少专业训练过程。针对以上课程实

12、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各方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形成一支稳定骨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我们研究主要问题。根据李威主任提出全新工作思路:把立足点放在团队化建设上,把团队化改进策略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方面我们开展教师岗位练兵,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开展教师素养大赛活动,通过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下大力气提高教师驾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指导各课题实验区域结合本地本校实际,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的办法,强化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让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看到希望,保证队伍的稳定性。确保课程可持续发展,我们推出谷丽老师,引导更多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积极投入到这门课程研究中,拓宽“师”路,构建多元化的庞大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群策群力,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