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大联考《过沙头》作文.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6869159 上传时间:2024-03-1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府大联考《过沙头》作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天府大联考《过沙头》作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天府大联考《过沙头》作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天府大联考《过沙头》作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天府大联考《过沙头》作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府大联考《过沙头》作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府大联考《过沙头》作文.doc(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苏轼夜访石钟山石钟山命名的根据,历史上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形似覆钟,其二是山石相叩似击钟声。苏轼觉得这样的解释不够合理。在一次乘船途经石钟山的时侯,他

2、乘着月色坐一只小船环山考察,终于发现这座山“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形成如洪钟大吕般的声音。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因而感慨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访采四方,终成巨著为了完成本草纲目的著述,李时珍远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药和拜访有实际经验的人。他历尽千难万险,中草药药材丰富的崇山峻岭,都留下他的脚印。白天深山采药,晚上对每一颗药草,从产地、裁培到苗、茎、叶、根、花果以及形态气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深入、细致。李时珍辛勤劳动了19年多,记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经过几士遍的反复修改,终于在60岁时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纲目。行万里路,著绝代书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讯先生尊为“史家之绝唱”。他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得如此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19岁时的一次全国大游历。游淮阴他鴭追踪韩信早年的足迹;访齐鲁他瞻仰孔庙,观察儒风习俗;到彭城,他听取汉高祖刘邦的传说故事;达大梁,他凭吊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事中的著名的夷门可以说司马迁因为青年时有了行万里路的亲身实践,才能著出不朽的史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