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6869048 上传时间:2023-1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实践意义分析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一、 引论。爱美,是一回事,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能否善于发现美,却又是另一回事。正如法国有个雕塑家说过:“美到处都是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去发现美。”即如何去审美。当今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我们可谓简单称为美育。“美育”一词最早是有法国的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和使用,他认为美育是人们对美的形象的对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的心灵,以达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并且作为美育思想来研究。之后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孔子、荀子到后来的王国维、蔡元培都在大力的提倡美育。特别是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于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2、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提出学校“要体、智、德、美”四育并行的教育宗旨,对近现代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而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颁发文件,要加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和关注。“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美育是情感教育,德育是理性教育,应该说二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各司其职,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审美教育也势必对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和存在着重要的意义。二、本论:小学生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效应(一)、

3、对美育和德育的认识1、什么是美育,什么是德育。初看起来,美育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美育的三种方式:(1)对自然美的欣赏。(2)对社会美的欣赏。(3

4、)最重要的美育方式是艺术审美,也即对艺术美的欣赏。而所谓德育,是指培养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人们能从理智上对客观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的一种教育。它是学校作为培养道德素养主阵地。2、美育和德育的区别在现代教育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很明显美育和德育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而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一般说来,德育侧重于讲道理和行为规范,审美教育则重在情感的陶冶,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塑造一种完善的道德人格。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审美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所以我们既应强调德育,同时也应重视审美教育,应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德育功能。另一方面,我

5、们也应注意,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德育为审美教育规定方向,它对美的标准、审美教育内容起着方向指导和保证作用。如果美的标准不正确、审美教育的内容不健康,那么,审美教育不但不能发挥德育功能,反而会对德育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真可谓“美能载德,亦能覆德”。简单说两者区别是:前者是一种规范教育,注重培养个性对社会的服从;后者是一种解放教育,注重发展个性。前者主要通过说教、灌输实施,后者主要通过诱发、引导实施。3、美育和德育内在的联系虽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但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王国维说:“美学上最终目的,与伦理学上最终之目的合。”把美系和伦理学用之于教育实践的德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美

6、好的世界。所以确切地说,美育与德育有着统一性,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美和善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都要以真理为基础,社会生活中的同一事物,同一行为,既可作善与恶的评价,也可作美与丑的评价,社会生活是离不开善的,善在美的后面,是美的本原,美与善都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论学习,还是做人,我们都希望“尽善尽美”。虽然美育和德育各有其独立的特点,但是,在教学中应相互渗透,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下一代。只有德艺双馨的人,才是有用的人。(二)、小学生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存在偏差和困惑(1)、对审美教育的误区性偏差认识以及造成的因素、过分抬高审美教育。对于审美教育,很多人都对它有一个本质上的误区,

7、尤其是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艺术特色的词汇。是专门的艺术家做的事情,有些高不可攀。但是请不要忘记著名作家高尔基说,按天性说来任何人都是艺术家,都想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人们对美的生活向往,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也就是说任何都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家”。的确,在农村小学,对于审美教育简直感觉是天方夜谭,抓好德育教育的同时做好成绩考核工作才是实质本分事情。对于新课改提出的审美教育似乎感觉是有些不可思议,也很难入手。比如,农村小学有些老师(尤其是老教师)非常不尊重比如美术、音乐、科学、人综之类的课程。他们感觉这些只是语数课堂之外的一种身心调节,如果自己上课就会片面的把这些课程改成自己所谓的主课,在素质教

8、育实施的今天,真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审美教育的局限性认识。有些老师在学校教育中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但是他们只是简单的把审美教育划为美术教育。认为美术教育可以代替为审美教育。但事实上个人认为在素质教育不断改革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下,学校审美教育已经不单单是几节美术科可以代替,或者说也不是简单的音乐欣赏美的审美教育可以代替,或者说是一个其他的个别学科教育可以代替。准确地说加强审美教育培养,是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本质观念差异。很多农村小学教师认为只有大学课堂才可以开设审美教育,小学课堂有必要进行审美教育么。认为小学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是放个空壳做门面。做一些纸上谈兵的事情。事实

9、上这样思想的老师从某个层面上来说自己也没有审美的能力,因此他无法辅导或者激发孩子的审美教育培养。(2)、德育教育的残缺、困惑和迷茫学校教育种德育教育肯定是每个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抓好德育是做好人的基础,做好德育是进行其他各项教育工作的前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我们只强调“专”而忽视“全”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如今,走进不同类型学校的学校,简单地进行一下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想状况着实令人担忧:学习差的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或沉湎于游戏,下课追跑打闹,汗水如水流;而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少是只顾

10、学习,不问他事,以至于教室无人扫,垃圾没人倒,自私和势利充斥着他们的心灵。一个长期在某农村小学工作的五年级语文老师,由于长期劳累,终于病倒住院。再得知这个消息后,有个小男生赫然拍手起立,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后我不需要对着她背课文,背不出而被罚做作业了。如此“惊喜”真是让我心寒。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其原因何在?一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导,使有些学校淡化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走上了一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死胡同。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死板,方法单一,偏重于苍白无力的说教,很难被学生接受,更难抵御社会、家庭中的一些反面教育的影响。现今的小学大都开设了品社课,班会、孝敬活动课,制定了一系列的学生守则

11、、行为规范,但其内容大多是学生要怎么样,而是不许或严禁怎么样等等,这样学生往往无法接受,不愿接受,或者表面接受而内心不接受。因为你在品社等课上和守则、规范中的规定学去做的,对学生不一定有吸引力,而禁止学生去做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当然会产生令不行,禁不止的教育后果。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彻底改变德育的内容和方法。(3)、缘何在小学加强美育教育以提升德育教学的功效前面已经明确指出,德育和美育是两个不同的内容,而又相辅相成,共同的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德育旨在提高道德理性,但很容易流于空头说教;审美教育旨在增强情感体验,但有时也容易表现出华而不实。因此作为学校我们主张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2、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德美二育的综合效益,那么,它们各自的教育效果均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虽然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但是现在在素质教育这个大山的压迫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德育活动很多、内容很丰富,要求也比较高,但是德育的效果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仔细的分析一下,其实我们缺少的是教会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活动,看待这些事物。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在沿着美的踪迹,拍摄美的倩影,探求美的秘密,谱写美的乐章。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每一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同样也时刻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例如,刚刚懂事的孩子就喜欢穿好看的衣服,听大人的夸奖;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因为得了小红花而欣喜若狂;小学生、中学生更会有意或

13、无意地欣赏和表现他们心中的美。可是,现在我们的德育教学只是简单的叫学生去记得什么,知道怎样是对的,应该怎样做。这与我们教的文化知识的死记硬背有何区别?而教师呈现的德育内容只是一系列的僵硬堆砌,或者是伦理原则的纯粹逻辑的演绎学生学习味同嚼蜡,可想而知教育效果会怎样。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愉快,主要原因恐怕是他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勇敢无畏的表现,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面子、有风度。这说明这位学生错误地把打架斗殴看作是一种美的行为去追求。再如有的学生学着大人偷偷地吸烟,这也不是因为他会从中得到什么快感,而是他觉得吸烟有风度;有的学生喜欢在大家面

14、前搞恶作剧,引起大家轰堂大笑,也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于学生的这些错误行为,过去的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谈心、批评、或制定守则、规范去要求学生去做什么、禁止他们不做什么,这种做法,就好像是用脚踢汽车想它发动一样,效果不会好。如果把德育的教育和审美的教育相结合起来就更加能够事半功倍了。所以加强审美教育,让在享受中受到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外表美更有内在美的人才,必须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例如:培养学生注意礼貌语言,不说粗话、脏话,通常德育的手段往往是在学生守则或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要讲文明、讲礼貌,注意使用礼貌语言,禁止说粗话、脏话等,用这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有

15、时学生就难以接受或真正接受。而运用美育这一手段,让学生了解注意礼貌用语,注意语言的纯洁、文明,是一个人美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风度,是一种荣誉,这样能引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三)、审美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效应表现方式1、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如何与渗透审美教育相结合很多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美育和德育相融合起来,合力实施,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与德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 那么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如何进行和审美教育渗透相结合呢?首先是要遵循情感体验的原则。情感体验是审美心理结构与伦理心理结构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心灵的体操”。其含义充分说明审美情感与伦理情感

16、有着紧密联系。别林斯基说:“只有当理智和感情完全融合一致的时候,判断才可能是正确的。”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只有将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要遵循德育教学的理想观念。审美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不注意审美的培养,那么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不能树立;如果不注重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那么正确的审美观也将无从建立。所以只有注重两者的结合,才能培养他们既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又有圣洁的审美理想,才能培养他们成为能按美的规律改造自身同时改造世界的一代新人。学校美育和德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道德素质,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审美教育中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包含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尤其应该重视审美规律的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